摩 崖 石 刻
金厢奇礁异石背后多姿多彩的传说故事,不仅折射了不同历史时期金厢人民社会发展的不同侧面,凝聚了老一辈金厢人的生活智慧和文化理念,且随着金厢经济、社会的长足发展及其军事、政治地位的不断提升,吸引了一批批文雄武俊前来观赏。他们或感于传说故事之玄妙清奇,或感于山石海礁之形奇状异,或感于石海天人之浑然一体,往往信笔一挥,旋即倩人一刻,在岩上石间留下一处处耐人寻味的摩崖墨宝。
镇海石石刻
镇海石石刻,共五处,分别刻于镇海石之正、背两面以及两个侧面。首先是正面的“镇海石”题刻,出自明代万历年间初任岭东分守道的浙江余姚人胡时化的手笔,并由钦差大臣、岭东分巡道郑岳和钦差大臣、惠潮海防参将成大儒共襄刻石之举,落款时间为“万历十年十月丁未之吉”。其次是右侧面的“扬威止水”和“永镇安澜”题刻,分别出自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惠潮海防参将直隶山后人胡国卿与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碣石镇总兵官邓万林之手。其中,时至清雍正元年(1723年),前者又由署理碣石镇总印务协守惠州都督的满洲正红旗人鄂鼐“捐俸重镌”。再次是左侧面的“水天一色”题刻,系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陆丰知县湘南人罗祖翼所题。最后,则是背面的“天水相与永”题刻,出自碣石镇将领东莞人黄如山之手,落款时间则是“光绪丙申”即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十二月,稍早于罗氏所刻。从明中叶至清末,五处石刻的内容尽管有所差异,但都共同反映了守将们镇海卫疆、保境安民的雄心壮志以及风调雨顺、秀色与永的美好愿望。
龍石石刻
刻于龙石正面,系1983年3月我国著名书画家赖少其所刻。石刻共分两部分,其上书“龙石”两个大字,其下则书以赖氏所作诗句:“洲渚夜如釜,遥天一砥柱。抢渡碣石湾,猛如下山虎”。可见,诗为纪念周恩来同志等在金厢人民的协助下渡海至港的事迹而作。当年,赖氏一路游览了金厢滩上的诸景诸胜,有感于史上此中发生的人人事事,特别是感慨于周恩来等有惊无险地抢渡碣石湾、密达香港城、转战上海滩的壮举,因有是诗之刻,以志不忘革命先贤的英雄事迹和革命精神。
观涛与真趣石刻
“观涛”、“真趣”两石刻,分别刻于水月宫东南约200米的海滨林中巨石上,分别由邓万林和黄如山书题并命人镌刻。镌刻时间,则分别是光绪十六年(1890年)和光绪二十二年,与邓氏书刻“永镇安澜”和黄氏书刻“天水相与永”两处镇海石石刻的时间分别相同或相仿。这说明,以二人为代表的海疆守将既有守土之责,亦有观景之怀。在公务之余,到临近的金厢海岸走走看看,已成为他们戍边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两石所刻内容,除了落款名氏和时间以外,便分别只有“观涛”和“真趣”两字。但字词虽简,内涵却不简。特别有意思的是,邓氏的“观涛”刻于背海的石面,体现了他与平常人不一样的观海情趣,大有观涛不在涛而在心的哲理意味。对此,黄氏大概是能充分领略和理解的。因而多年以后,当他同样踏足“观涛”石前的土地,赏读其石刻笔法和意味时,便不禁在一旁的另一巨石上刻下“真趣”二字,以抒其英雄所见略同之感。
金厢奇礁异石背后多姿多彩的传说故事,不仅折射了不同历史时期金厢人民社会发展的不同侧面,凝聚了老一辈金厢人的生活智慧和文化理念,且随着金厢经济、社会的长足发展及其军事、政治地位的不断提升,吸引了一批批文雄武俊前来观赏。他们或感于传说故事之玄妙清奇,或感于山石海礁之形奇状异,或感于石海天人之浑然一体,往往信笔一挥,旋即倩人一刻,在岩上石间留下一处处耐人寻味的摩崖墨宝。
镇海石石刻
镇海石石刻,共五处,分别刻于镇海石之正、背两面以及两个侧面。首先是正面的“镇海石”题刻,出自明代万历年间初任岭东分守道的浙江余姚人胡时化的手笔,并由钦差大臣、岭东分巡道郑岳和钦差大臣、惠潮海防参将成大儒共襄刻石之举,落款时间为“万历十年十月丁未之吉”。其次是右侧面的“扬威止水”和“永镇安澜”题刻,分别出自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惠潮海防参将直隶山后人胡国卿与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碣石镇总兵官邓万林之手。其中,时至清雍正元年(1723年),前者又由署理碣石镇总印务协守惠州都督的满洲正红旗人鄂鼐“捐俸重镌”。再次是左侧面的“水天一色”题刻,系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陆丰知县湘南人罗祖翼所题。最后,则是背面的“天水相与永”题刻,出自碣石镇将领东莞人黄如山之手,落款时间则是“光绪丙申”即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十二月,稍早于罗氏所刻。从明中叶至清末,五处石刻的内容尽管有所差异,但都共同反映了守将们镇海卫疆、保境安民的雄心壮志以及风调雨顺、秀色与永的美好愿望。
龍石石刻
刻于龙石正面,系1983年3月我国著名书画家赖少其所刻。石刻共分两部分,其上书“龙石”两个大字,其下则书以赖氏所作诗句:“洲渚夜如釜,遥天一砥柱。抢渡碣石湾,猛如下山虎”。可见,诗为纪念周恩来同志等在金厢人民的协助下渡海至港的事迹而作。当年,赖氏一路游览了金厢滩上的诸景诸胜,有感于史上此中发生的人人事事,特别是感慨于周恩来等有惊无险地抢渡碣石湾、密达香港城、转战上海滩的壮举,因有是诗之刻,以志不忘革命先贤的英雄事迹和革命精神。
观涛与真趣石刻
“观涛”、“真趣”两石刻,分别刻于水月宫东南约200米的海滨林中巨石上,分别由邓万林和黄如山书题并命人镌刻。镌刻时间,则分别是光绪十六年(1890年)和光绪二十二年,与邓氏书刻“永镇安澜”和黄氏书刻“天水相与永”两处镇海石石刻的时间分别相同或相仿。这说明,以二人为代表的海疆守将既有守土之责,亦有观景之怀。在公务之余,到临近的金厢海岸走走看看,已成为他们戍边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两石所刻内容,除了落款名氏和时间以外,便分别只有“观涛”和“真趣”两字。但字词虽简,内涵却不简。特别有意思的是,邓氏的“观涛”刻于背海的石面,体现了他与平常人不一样的观海情趣,大有观涛不在涛而在心的哲理意味。对此,黄氏大概是能充分领略和理解的。因而多年以后,当他同样踏足“观涛”石前的土地,赏读其石刻笔法和意味时,便不禁在一旁的另一巨石上刻下“真趣”二字,以抒其英雄所见略同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