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一提到“武当太极拳”,经常冒出个人恨恨的说“武当无太极”。其实,目前连“太极拳的发源”都难以查证。
太极拳,以杨露禅、武禹襄为确切的历史分水岭,往前追寻,就是陈长兴、陈清平、蒋发等。
在此,以杨露禅为切入点:“陈长兴是蒋发的弟子”。
那么,杨露禅传授弟子什么拳?陈长兴传授杨露禅什么拳?蒋发传授陈长兴了什么拳?如今的太极拳式之间还有什么关联的痕迹?
然后,武当太极拳来自哪儿?
目前,虽然没有确切答案,但可从两方面去阐述,去推测:
(1)在武禹襄杨露禅之前,没有太极拳,武当也没有太极拳;
(2)在武禹襄杨露禅之前,传有太极拳,武当本就有太极拳。
下面进行分别阐述。
武术与太极
一、在武禹襄杨露禅之前,没有太极拳,武当也没有太极拳
现在有一种说法,就是“武当无拳”,太极拳是由杨氏太极拳的传人,将拳传至武当山的。
众所周知,太极拳始于武禹襄、杨露禅,命名缘于《王宗岳太极拳论》。
按照史料《清史稿·卷五O五·列传二九二·艺术四》记载:“内家者起於宋武当道士张三丰,其法以静制动,应手即仆。与少林之主於搏人者异。故别少林为外家。其后流传於秦晋间,王宗岳最著……。清中叶河北有太极拳,云其法出於山西王宗岳,其法式论解与百家之言相出入。至清末传习颇众云。”
此史书的作者是赵而巽,是经历同治、光绪、宣统三朝的元老。
这段记载,这么理解---内家拳是由宋朝武当道士张三丰传授而来,而内家拳中的太极拳,是由清朝中叶的王宗岳的拳理而来。可见,王宗岳写是太极理论,杨露禅、武禹襄由此而创编出了“太极拳”。当时并没有姓氏区别,都叫“太极拳”。
按照“谁开创,谁就是创始人”的原则,那么,太极拳的创始人就是------武禹襄、杨露禅。
比如:跆拳道、空手道的创始人,会是某种拳术的祖师吗?不是,而是开创这一武术学派的人。
为什么将武禹襄放在杨露禅呢?因为有一种说法------有“专家”认为《王宗岳太极拳论》是武禹襄编写的,即武禹襄就是王宗岳。

河北广府太极拳创始人武禹襄
为什么这里称为“武术学派”呢?因为武术拳法,是有指导思想的,就像儒家、墨家等学派。拳法门派也是一种指导思想下的学派之分。或曰:企业文化...不,拳术文化,武术泛文化中的各家信奉之分。
因此,当时以指导思想是《王宗岳太极拳论》的拳种,就是“太极拳学派”。
如此,陈长兴、陈清平是太极拳的奠基人,但 ,当时赵堡的武术还不是太极拳,陈家沟的拳术也不是太极拳。
陈拳有“通背总歌”,因防御或走镖,而偏于刚猛,正符合习武之需;赵堡留《太极秘术》,因修道或养生,而偏于丹功,也符合道家之意。
那么,《王宗岳太极拳论》讲的是......王宗岳用太极理论解释的其他拳,比如“心意六合拳"。
心意六合拳的理论中就有“太极阴阳”,还有“内丹外丹”的说法------"天真一之气也,文练之则为内丹,武练之则为外丹......人自有生以来,禀先天之神以化气,积气以化精,当男子以先天之精初凝于丹田、冲脉、带脉之中,前对脐,后对肾。非上、非下,非左、非右,不前、不后,不偏不倚,正居人一身之正中,称天枢,号命门。即所谓太极是也。真阴真阳,俱存此中”。
这其中的“命门、太极”,不正符合“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么?
可知,心意六合拳与道家功法有着一定的关系。道家有《守洞尘技》,名为“九转还阳功”,是道教南宗嫡传一脉;武当太乙神剑门拳谱也有云:“先有太和,后有武当,成于真武,传于三丰,六合神拳,谓之内家”。传说,心意拳与岳飞有关系,而武当太乙神剑门的字拳也与岳家拳有关系。
洛阳马兴支心意拳,河南买壮图支心意拳,及山西戴隆邦支心意拳,其中不少动作与十三势软手相似。
明嘉靖年间,通背拳一代宗师董成,在传许氏一系的通背拳中,“柔拳”四十九势、许氏通背长拳108势的动作名称,近半是太极拳的动作名称,与周淮颖谱中的招式有所不同。
据颜紫元的文章,“竹林古拳”有二路通背,招式名称有“金刚大捣硾”、“金刚大捣铃”(疑似心意拳中的“金鸡抖翎”)等。
话说......下面的故事,请各太极拳派挺住,因为不是目前的流行说法。
话说,明朝末年,河南竹林古拳二路通臂拳、董成的通背拳皆传入千载寺太极宫,经过曾“助戚家倭”的拳师改编,呈现出一套“戚氏长拳版”无极通背缠拳。有山西王林桢(1525-1606),习道家功法,包括太极炼丹功、心意拳等,与太极宫道长相熟,交流武艺,于是,心意与通背融合出了一种“十三势软手”,类似六合通背拳,可作为练习六合枪的辅助功法。
蒋发与其他赵堡、陈沟等地人常去千载寺学拳(有人还做了的习武笔记,由于文化水平所限,写有不少的错别字)。1596年,蒋发拜师王林桢,学艺七年,精习十三势软手、通背缠拳、八门五步功等道家武艺;后来,传授给了邢喜怀。
在义沟村《王堡枪谱》后附有“拳术十三势身法”,第一势就是“金钢三道对”。而,赵堡拳有“金刚三大对”。
1638年随李际遇在登封起义,后在开封普济寺为僧人创编“鬼扯攒”拳法(由山西定襄宋本意传入山西);1647年,李际遇被“王道士案”牵连,蒋发匿名逃入陈家沟,传授村民通背缠拳,以炮锤为主,便于防匪。
陈沟到了陈长兴这一代。秋收后的一天,陈长兴率子侄徒弟等在场上练拳,这时听见围观人群中,有人失声哈哈笑了一声,那秃头的人自知失礼,转身急走,陈长兴在后边就追,伸手在那个人肩头一抓,那人一回头,陈就跌出去摔倒在地。此人是西安开豆腐房的“蒋疤”,因回河南探母而路经此地。后来陈长兴拜师蒋疤。蒋疤先教他练些轻松的功夫,慢慢地身上不僵硬了,才教他练拳法。
“蒋疤”出自《陈长兴序》:“余自总角之年每于读书之暇即从师学习武术。夫拳勇一道真传甚稀,唯吾师蒋先生为王宗岳门下高弟子,得内家武当悟修之真传。先生姓蒋名发字元龙,乃吾乡之人。幼时因出天花为闷痘而死,弃之于野外。被狼将头皮咬破其一痛而苏,一声哭喊将狼惊走。适邻人由此经过,闻其声甚雄,视之知为蒋家之子,遂抱之送归其家。但其痘皆出满,从此痊愈。惟头皮成一大疤,故后人皆称之为蒋疤头,名满海内,凡拳勇者无不拜服。”
蒋疤所传拳术(原始的太极拳术),含“簸箕式”等招势套路,还有那套杨露禅传给王兰亭的“王道长六十四式”,其招式含有明显的将“八门五步十三势手法”融入戚家拳的痕迹。蒋疤学有道家南派功法,为温州陈州同所传,在北方时称“温州蒋派”。那位陈州同文笔好,曾在陕西长安等地府衙任文案多年。
赵堡,渐将“十三势软手”演变为内家拳“十三式”。陈清平,幼从张彦学拳,19岁便小有名气,约1822年又学了陈有本的通背缠拳(炮锤),他家境富有,除经营商,还开办了武馆,广开武术视野,在1825年收了和兆元为徒。
那时,杨露禅(1799-1872)从师陈长兴,有外家拳功底,学了“八门五步十三势功”(即如今的李派太极古传太极十三势)、通背缠拳、六十四式绵拳等拳技。第三次下河南,闻听陈清平技艺高超,去赵堡拜访,切磋交流甚欢。陈清平运用赵堡的内家拳理,不断为杨露禅释疑解惑,形成了近代太极拳之基础理论,遂有“得拳理于赵堡”之言。
杨露禅在《杨氏太极拳序》中有述:学拳术于陈家沟陈长兴,得拳理于赵堡镇陈清平。
《太极拳之源起》李瑞东的回忆王兰亭“代师授拳”的经过: 自光绪初李得武备真传,从先师兄王兰亭学太极十三式工夫一载有余,仅学会六十四式拳架......后又授我八式五步八法并单练、双练、单行、双行、单操、双操、单杀、双杀各层工夫......温州蒋派真传蒙陈恩师尽付之于我矣"。
杨露禅到北京,先在京西富户“小府张宅”(天义顺酱院东家)任教,在1854年左右,到旗营充当武术教习。
(附注:杨露禅的次子班侯生于道光十七年(1837),三子健侯生于道光十九年(1839)。他的长子凤侯生年已不可考,按班侯、健侯的年龄差来推算,凤侯约生于道光十五年(1835)。杨禄禅从小生活在陈家沟,壮年返籍后才娶妻生子,根据凤侯的生年,杨禄禅返回永年的时间大约在道光十二、三年,就是1833年左右。
出版于1923年的《近今北方健者传》中记述“杨由河南归,述之武禹襄,武至河南值陈清平病”。这段意思,杨露禅第三次下河南,约1847年前后,陈长兴已老迈或在北京镖局,就去赵堡请教陈清平。
陈长兴(1771-1853)晚年,与子陈耕耘加盟北京“得胜镖局”。)
武禹襄“素闻怀庆府赵堡镇有陈姓名清平者精于是技”,1853年前后,访赵堡陈清平,究理学拳月余,豁然大悟,并偶得《王宗岳太极拳论》,复抄一份给杨露禅。于是,二人按照《王宗岳太极拳论》比照参悟。
武澄清的《打手论》是太极拳史上最早的一篇描述打手(推手)形式和如何练习的文章。武澄清没有到过赵堡和陈家沟,他这种“老三着”的推手方式,应得于乃弟武禹襄和乡友杨禄禅。内容上肢为搂、按、肘,下肢为活步进退,进为弓步,退为仆步,与现在流行的推手稍异。
从“老三着”的内容看,可能早期太极推手是受到缠枪(即后来的粘杆)的启示而逐渐形成的。据考陈沟“文修堂”抄本中有若干页为枪法图势,其《附记》云:“此枪法图,系汜水县禹家枪漏钻(可能为“流传”之误写),系张飞神至(疑为“枪’字之误写)传禹家。”徐哲东先生在《太极拳考信录》中说:“禹家当是禹让家。苌乃周曾学技于禹让。”所云张飞神枪即“文修堂”本中之“桓候张翼德四枪”,其内容与清末李亦畬“老三本”中太极四杆相同。禹让的生卒年月不可考,其徒苌乃周生于雍正二年(1724),据此可知禹让当生活于康、雍、乾之时。其枪法传入陈沟当在雍正、乾隆年间。由四枪衍化的早期太极推手之时间,当更晚一些。
1928年,陈照丕、陈发科在北京教拳,其推手只有顺步推手一种,喜用招、用力,不同于杨家太极拳。
武禹襄在钻研蒋发拳术与赵堡拳术拳理的基础上,通过自身练拳体会,融汇贯通,编制“十三势架”,根据自己切身感受太极拳后的体悟,先后著有《十三式行功要解》、《太极拳解》、《太极拳论要解》、《十三式说略》、《四字秘诀》、《打手撒放》、《身法八要》等传世经典。
在北京教拳的杨露禅,同样专心研拳,据说,还拜访过白云观的道长,交流请教,之后,融合所学,完成太极拳理论体系,总结为《杨家老谱三十二目》传于后世。
至此,近代太极拳,始于武禹襄、杨露禅!

河北广府太极拳创始人杨露禅
***这一部分的概述:
明朝末年,王林桢与千载寺太极宫道长,编出“十三势软手”,可作为六合枪的辅助训练;
蒋发拜师王林桢,习练通背缠拳、八门五步功等道家功法,传邢喜怀,后来形成赵堡“十三式”丹功拳;
1647年后,蒋发逃入陈沟,教当地村民通背拳,后人记录并增编出陈家沟的拳械谱。
至陈长兴,拜师蒋疤,学练含“簸箕式”的绵拳,传于杨露禅;而后,又融合通背缠拳,创编出一路、二路拳(即陈式太极拳,始于陈长兴)。
杨露禅、武禹襄得到拳理拳论,历经磨练体验,融合所学,就创编出了技惊武坛的“太极拳”。
关于武当太极拳的来源说法---
有人说是在八十年代王海洲传到武当山的。王海洲,生于1945年,武当山武当拳法研究会顾问,赵堡乡太极拳总教练。八十年代......而,1932年万籁声出版了《张三丰原式太极拳》一书,据说是刘德宽到赵鑫洲再到万籁声,练的是六合拳法体系架构,其中就有张三丰太极拳;1934年,出版《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其中有太极拳72路图势。
有人说是傅建秋传到武当的。据傅建秋后人王久明的记述,1929年,傅剑秋往武当山拜访,到了湖北武当山紫霄宫后,受到徐本善道总热情礼待;徐本善号伟樵,武当山道总,清光绪皇帝封其为“乾乙真人”,清代武林高手;二人切磋拳术,谈经论武,傅建秋和徐本善换艺,把形意拳传授在了武当山;1934年,傅剑秋在杭州结识了杨澄甫的门人牛春明,相互学习,傅从牛学到了杨氏太极拳。傅剑秋在江南长达十八年,1954年,傅剑秋与世长辞。
傅建秋、王海洲,应该来不及编撰武当太极拳。并且------在清朝光绪末年,由武当山云游道士培元尘将“武当隐仙羽化犹龙派太极拳”传给了北京的司星三;清同治年间,杨禄禅先生在京教拳,有一旗人夏桂勋从禄禅师学拳数载,在河南败给了李六如,方知李六如所练为"金陵太极功"。

武当山武术与太极拳
二、在武禹襄杨露禅之前,传有太极拳,武当本就有太极拳。
从这段历史讲起------1980年,当时是“武当无拳”的论调,在山西太原举办的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中,金子弢(1904-1985)表演了“武当太乙五行拳”(原名“太乙五行擒扑二十三式”),且,还拳武当山。金子弢是在1929年武当山随李合林学此拳,一直秘练不传,直至1980年才公开表演。
之前,没人知道“太乙五行拳”,就像没人知道犹龙派太极拳、金陵太极功一样,因为有的拳法传承不多,以致世人不知,所以,就有了武当存在“原始太极拳”的可能性。
张三丰主张“内药是精,外药是炁”。内药是自身元气,调理自身的生理机能与精神状态;外药是太虚之元炁,气机遍布周身,改变自身体质。在《太极炼丹秘诀》中,应该就有太极炼丹动功,比如“八卦五行十三势”(而今的李派古传八门五步十三势)。
在杨氏太极拳的所传招式中,有“簸箕式”,在“三世七太极拳”中,有“推碾式”等,这应该是原生态的太极拳功法。
杨少侯所传255式太极拳架(“小快式”):
[第一节](33式)
1、预备式 2、起势 3、揽雀尾 4、左三环套月 5、右势 6、左势 7、右三环套月 8、右穿掌 9、车轮挤 10、弓步按 11、横三环套月 12、单鞭 13、提手上势 14、左顾右盼中定 15、单亮翅 16、双亮翅 17、白鹤亮翅 18、连珠阴阳掌 19、左搂膝拗步 20、手挥琵琶 21、左顾右盼中定 22、托捋左搂膝拗步
23、托捋右搂膝拗步 24、左右叉子手 25、手挥琵琶26、左顾右盼中定
27、左搂膝 28、射雁势 29、左搬拦捶 30、右搬拦捶31、托捋搬拦捶
32、如封似闭 33、十字手
第六节(29式)
141、右玉女穿梭 142、下穿梭 143、翻身捋 144、簸箕掌 145、辘轳势 146、左玉女穿梭 147、下穿梭 148、翻身捋 149、簸箕掌 150、辘轳势 151、右玉女穿梭 152、下穿梭 153、翻身捋 154、簸箕掌 155、辘轳势 156、左玉女穿梭 157、下穿梭 158、翻身 159、簸箕掌 160、辘轳势
161、左三环套月 162、右挒势 163.、左挒势 164、右挒三环套月
165、穿掌捋 166、车轮挤 167、弓步按 168、横三环套月 169、单鞭
杨振铭传杨氏太极长拳:
1、四正四隅 2、堋履挤按 3、云手 4、左搂膝拗步5、手挥琵琶6、弯弓射月7、上步搬拦捶 8、簸箕式 9、十字手 10、抱虎归山
崔毅士传杨氏太极长拳:
1、预备势 2、太极起势 3、双按4、活步左棚履挤 5、活步右揽雀尾 6、左云手 7、左搂膝拗步 8、左手挥琵琶 9、左搂膝拗步 10、右搂膝拗步
11、右手挥琵琶 12、右搂膝拗步 13、左搂膝拗步 14、左手挥琵琶
15、活步左搬拦捶? 16、活步右搬拦捶 17、簸箕势 18、双托掌
19、十字手20、活步右抱虎归山
杨班候所传杨式炮捶(李万成传):
四路炮捶 1、预备势2、起势3、双栽捶4、飞仙掌5、飞仙捶
6、撩挎捶 7、大鹏展翅8、童子抱球9、收式
十三路炮捶1、预备势2、金刚捣碓3、前打白蛇吐信4、后打老龙翻身5、左打凤凰展翅6、右打金鸡抖翎 7、上打插花盖顶8、下打枯树盘根9、收式
“三世七”太极拳有:
四正、四隅、云手、弯弓射雁、挥琵琶、进搬拦、簸箕式、凤凰展翅、雀起尾、单鞭、上提手、倒撵猴头、摆莲转身、推碾等招式。
古代的少林寺、武当道观是有田产的。元代著名道士张守清率徒垦田数百顷,1922年,徐本善组织统计《太和山全山道士数目及现领田产一览表》,其中田产三千二百四十亩。
在记载和传闻中,更有张三丰卖豆腐、蒋发卖豆腐之说。
武当山冻豆腐: 坊间流传,武当山的冻豆腐是著名道人张三丰首创的。
山东即墨也有个说法: 一个名为张三丰以做豆腐为生的老百姓,以柔克刚的功夫十分了得,较起劲来如棉裹铁。
蒋发与陈长兴: 有陈家沟传闻,陈长兴拜师蒋发,据说蒋发在陕西西安开豆腐房时,跟西安一位姓王的老师学的。这位王老师就是王宗(王宗岳)的后人。
如此,太极拳功中有“簸箕式”、“推碾式”不足为奇。既是修行,也是功法。
那时,道家没有专门的太极门,丹功修炼也是随缘传承。
话说,“八门五步十三势”、原始太极“人元丹法”(先外药,后内药)传入民间武技拳派。明朝戚继光的时期,已有心意拳、六合枪、通背拳等武术流传。唐顺之(1507年——1560年)就写有“百折连腰尽无骨,一撒通身皆是手”峨眉道人练武的诗句。
明朝王林桢,可以是王宗岳,就像---傅剑秋,原名长荣,傅剑秋是传艺江南时的名字。
据传,陈长兴授杨禄禅以拳谱,其中有一篇题为《明王宗岳太极拳论》1(见杨澄甫:《太极拳体用全书》1934版之附录)。

道家丹功与民间武术
话说,这位道家心意拳门的王宗岳,学到了“八门五步十三势”与原始太极外丹动功,后来受到了戚家拳影响,先初步融编成了“道家六十四式绵拳”等套路,传于蒋发,蒋发传邢喜怀。同时,王宗岳与千载寺太极宫道长交流武艺,形成了进一步改编的“十三势软手”,还形成了不同版本,其中一种版本,也传授到赵堡。

蒋发与赵堡太极拳传人
在赵堡的陈敬柏(1653--1738)学到了蒋发的拳法体系,他在赵堡镇开设武馆传拳法,学员中有陈继夏(陈长兴的爷爷)。
此时的陈家沟,流行无极通背缠拳,拳谱中没有“簸箕式”等招式名称,所以并不是原生态太极拳。
陈沟记载,陈继夏平日以给人磨面为生,常借推磨练内劲。由此而见,陈继夏是在练太极功法。
陈沟所述,恰接赵堡的说法:陈敬伯为赵堡太极拳第四代传人,为发展太极拳技艺,在赵堡开设武馆授太极拳广收门徒,其中有陈家沟陈继夏。
据说,杨氏太极拳“簸箕式”,类似南少林的“双化双枝”,在南少林,这个动作的攻防意义不是打架用的。而是训练内劲,内功的。
陈继夏传陈秉旺传陈长兴,告知“这是蒋发所传的拳术”。陈长兴把蒋发拳术传授给了杨露禅,杨家拳就有了“簸箕式”的招式、王兰亭的“六十四式太极拳”,还有李瑞东的“古传太极拳十三势”。
《李瑞东自序》-----兰亭答曰:“系广平府杨老师所传太极门,专练八势五步共为十三势"......从此得拜在露蝉先生门墙之下,后多蒙其指教,才能顿开茅塞。本门乃张三丰祖师内家嫡派真传,后有宗谱可证,非同外家各门可比,其中专用阴阳相推之理,故其变化自然,其法虽简而其意渊深,诚有鬼神莫测之机,所以令人习之不厌也,此技乃为修身要道,防身之至宝,千万不可滥传于匪人”。
杨露禅传王兰亭太极拳六十四式: 01.太極起式 02.攬雀尾 03.左掤 04.右掤 05.捋 06.擠 07.按再按 08.下雲手 09.單鞭 10.提手上勢 11.懷中抱月 12.白鶴亮翅 13.左右左摟膝拗步 14.進步搬攔捶 15.如封似閉再按 16.海底撈月 17.十字手 18.抱虎歸山 19.上搭手掤 20.捋 21.擠 22.按再按 23.下雲手 24.斜單鞭 25.肘底看捶 26.左右金雞獨立 27.左右左倒攆猴 28.斜飛式 29.攬雀尾......
******
早期所传的杨氏太极拳招势,有明显的“八门五步十三势”单操手痕迹,可知近代太极拳有将“八门五步十三势”融入通背缠拳的过程。
******
陈式太极拳创始人陈长兴
陈长兴又把蒋发拳术与通背拳相融合,创编出一路、二路拳,作为家传武艺。当时,只有陈长兴练绵拳,其他人多练通背十五红“炮锤”。
赵堡传承的丹功拳法,融合各代拳师的拳理,成为融合十三字诀的内家拳“十三式”。
陈清平学到了张彦的内家拳“十三式”,19岁时就小有名气,又于1822年左右学了陈有本的炮锤,融会贯通。1825年冬,和兆元拜于赵堡镇一代太极拳名师陈清平门下。1838之时,李棠阶(和兆元的姐夫)就在日记中写有:“拳勇以虚灵为妙用,因人之力制之,不参己力,可悟圣学。”
杨露禅来请教赵堡陈清平,获益良多。1853年左右,武禹襄来访陈清平,学拳月余,并得《王宗岳太极拳论》。
唐豪发现的厂本《王宗岳太极拳论》(乾隆抄本),其中太极拳经的标题就是 “先师张三丰王宗岳传留太极十三势论”(见唐豪《太极拳宗师王宗岳考》中的照片)。在盐店本《王谱》亦有“此系武当山张三丰祖师遗论,欲天下英雄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耳”。
这其中所述“十三势”,或许是杨露禅传下的李派“八门五步十三势桩”。
而后,武禹襄、杨露禅依照《王宗岳太极拳论》,融合所学,创编出“太极拳”。

《王宗岳太极拳论》与太极拳
道家的拳法,也在历史的影响下,不断发展。在南宋之后,岳飞的岳家拳及拳理传入武当山,为武当道观的武术注入了新理论,太乙神剑门字诀类同岳家拳,道家心意拳也与岳飞相关。武当山各道观,与民间拳派有交流,随之,内丹功、外丹功及武技便有不同的改进,形成了诸如“犹龙派太极拳”等道家拳技,同时也有像“太乙五行拳”那样在道观的失传情况。
据说,《武当秘鉴》作者严嘉康(1695--1786)在第五册《论拳经拳谱》中,记载先祖张三丰创编有无极拳十二式、太和拳八式、太极拳十六式;后来,经三丰将三种拳术熔于一炉,称为太极拳三十六式。张三丰所编之丹功拳技,各代道长不断改编,尤其在张三丰仙逝之后,分为犹龙派、王屋山邋遢派、三丰自然派、三丰派、武当丹派等数支道家流派,所传内丹功、外丹功及武术也有不同的改进,不同于最初的丹功拳技版本,各具特色,仍统称“三丰所创”。
在李兆生先生的《中国太极拳统真大典》中,载有“先天太极拳三十六势”,说太极拳是三丰祖师得内功之后,重新开创的内容,“太极武学,追宗而论,只是丹家外练有形之法,用来调养气血,经周子午的行功。内以循经,外以操形”。
据传,有武当龙门心意拳派,曾隐于滇南山区,有习柔蓄刚的柔化功、随沾即发的触变功、巧运手臂的猱身掌及猱身推手等;各云游道人也会因交流换艺,而学有不同;云南还有武当乾坤门,传人有王树璋等。所以,也就有了陈鑫所述云南父女传授王宗岳的可能性。
清末的李派太极拳创始人李瑞东,其所学的武当金蟾派太极功,有“沾、粘、连、随”'和“离、粘、随”两种不同的打法,“离、粘、随”的打法与各派太极拳迥异。则太极拳技,不止传有一种。
据杨健侯传人赫寿岩先生云:“太极十三丹法”就是由太极拳套路的源头,十三丹法名称有:猴形(单鞭)、蟾形(揽雀尾)、鹤形(白鹤亮翅)、熊形(倒撵候)、凤形(斜飞式)、蛇形(上上式)、猫形(撇身锤)、鹊形(下式)、虎形(打虎势)、马形(野马分鬃)、鸡形(金鸡独立)、龙形(云手)。 由此可见,现在流行的太极拳似乎就是太极十三丹功的武术化。
如此,就有了道家古风与当下太极拳的改编关系。
清道光年间刘元焯的《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里有了七十二路太极拳;
“唐代三世七太极拳”改编了旧招式,与时俱进;
刘德宽传了“张三丰太极拳”......
据说,李景林有“武当丹派太极拳”,又有人说是“杨式李架活步太极拳”;其弟子杨奎山教学徒改良后的杨氏太极拳,教入门弟武当丹派太极;郭高一曾向杨奎山讨教内家拳术,之后又在道观学艺,1983年郭高一道长回武当山紫霄宫常住,传授武术。
第二部分的概述:
道家有原生态太极丹功,或包括“古传八门五步十三势桩功”、太极外丹采气炼形动功,及原始三世七太极拳技等;
道家丹功武技,流传于民间心意拳派,形成“道家六十四式绵拳”与“十三势软手”。
赵堡不断改进蒋发拳术,成为集丹功和拳法于一体的内家拳“十三式”,由陈清平发扬光大;
陈长兴融合通背缠拳,创编出一路、二路拳,为陈家沟开启了陈式太极拳之路;
杨露禅、武禹襄结合《王宗岳太极拳论》创编并命名为“太极拳”。
郭高一将李景林改良的“武当杨氏太极拳”传到了武当山。
总而言之:古传太极拳,并非后来的太极拳,可能武当曾有原生态太极拳,但不会是当今的太极拳。
赵堡太极拳,从蒋发到陈清平,在不断融合改进;
陈长兴传授杨露禅的蒋发拳法,并非之后创编的陈氏太极拳;
杨露禅所学的太极拳,也并非多次改进后的当代杨氏太极拳;
而,当今的武当三丰太极拳,用的是当代流行的太极拳招式。
***************************************************************************************
太极拳,以杨露禅、武禹襄为确切的历史分水岭,往前追寻,就是陈长兴、陈清平、蒋发等。
在此,以杨露禅为切入点:“陈长兴是蒋发的弟子”。
那么,杨露禅传授弟子什么拳?陈长兴传授杨露禅什么拳?蒋发传授陈长兴了什么拳?如今的太极拳式之间还有什么关联的痕迹?
然后,武当太极拳来自哪儿?
目前,虽然没有确切答案,但可从两方面去阐述,去推测:
(1)在武禹襄杨露禅之前,没有太极拳,武当也没有太极拳;
(2)在武禹襄杨露禅之前,传有太极拳,武当本就有太极拳。
下面进行分别阐述。

一、在武禹襄杨露禅之前,没有太极拳,武当也没有太极拳
现在有一种说法,就是“武当无拳”,太极拳是由杨氏太极拳的传人,将拳传至武当山的。
众所周知,太极拳始于武禹襄、杨露禅,命名缘于《王宗岳太极拳论》。
按照史料《清史稿·卷五O五·列传二九二·艺术四》记载:“内家者起於宋武当道士张三丰,其法以静制动,应手即仆。与少林之主於搏人者异。故别少林为外家。其后流传於秦晋间,王宗岳最著……。清中叶河北有太极拳,云其法出於山西王宗岳,其法式论解与百家之言相出入。至清末传习颇众云。”
此史书的作者是赵而巽,是经历同治、光绪、宣统三朝的元老。
这段记载,这么理解---内家拳是由宋朝武当道士张三丰传授而来,而内家拳中的太极拳,是由清朝中叶的王宗岳的拳理而来。可见,王宗岳写是太极理论,杨露禅、武禹襄由此而创编出了“太极拳”。当时并没有姓氏区别,都叫“太极拳”。
按照“谁开创,谁就是创始人”的原则,那么,太极拳的创始人就是------武禹襄、杨露禅。
比如:跆拳道、空手道的创始人,会是某种拳术的祖师吗?不是,而是开创这一武术学派的人。
为什么将武禹襄放在杨露禅呢?因为有一种说法------有“专家”认为《王宗岳太极拳论》是武禹襄编写的,即武禹襄就是王宗岳。

河北广府太极拳创始人武禹襄
为什么这里称为“武术学派”呢?因为武术拳法,是有指导思想的,就像儒家、墨家等学派。拳法门派也是一种指导思想下的学派之分。或曰:企业文化...不,拳术文化,武术泛文化中的各家信奉之分。
因此,当时以指导思想是《王宗岳太极拳论》的拳种,就是“太极拳学派”。
如此,陈长兴、陈清平是太极拳的奠基人,但 ,当时赵堡的武术还不是太极拳,陈家沟的拳术也不是太极拳。
陈拳有“通背总歌”,因防御或走镖,而偏于刚猛,正符合习武之需;赵堡留《太极秘术》,因修道或养生,而偏于丹功,也符合道家之意。
那么,《王宗岳太极拳论》讲的是......王宗岳用太极理论解释的其他拳,比如“心意六合拳"。
心意六合拳的理论中就有“太极阴阳”,还有“内丹外丹”的说法------"天真一之气也,文练之则为内丹,武练之则为外丹......人自有生以来,禀先天之神以化气,积气以化精,当男子以先天之精初凝于丹田、冲脉、带脉之中,前对脐,后对肾。非上、非下,非左、非右,不前、不后,不偏不倚,正居人一身之正中,称天枢,号命门。即所谓太极是也。真阴真阳,俱存此中”。
这其中的“命门、太极”,不正符合“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么?
可知,心意六合拳与道家功法有着一定的关系。道家有《守洞尘技》,名为“九转还阳功”,是道教南宗嫡传一脉;武当太乙神剑门拳谱也有云:“先有太和,后有武当,成于真武,传于三丰,六合神拳,谓之内家”。传说,心意拳与岳飞有关系,而武当太乙神剑门的字拳也与岳家拳有关系。
洛阳马兴支心意拳,河南买壮图支心意拳,及山西戴隆邦支心意拳,其中不少动作与十三势软手相似。
明嘉靖年间,通背拳一代宗师董成,在传许氏一系的通背拳中,“柔拳”四十九势、许氏通背长拳108势的动作名称,近半是太极拳的动作名称,与周淮颖谱中的招式有所不同。
据颜紫元的文章,“竹林古拳”有二路通背,招式名称有“金刚大捣硾”、“金刚大捣铃”(疑似心意拳中的“金鸡抖翎”)等。
话说......下面的故事,请各太极拳派挺住,因为不是目前的流行说法。
话说,明朝末年,河南竹林古拳二路通臂拳、董成的通背拳皆传入千载寺太极宫,经过曾“助戚家倭”的拳师改编,呈现出一套“戚氏长拳版”无极通背缠拳。有山西王林桢(1525-1606),习道家功法,包括太极炼丹功、心意拳等,与太极宫道长相熟,交流武艺,于是,心意与通背融合出了一种“十三势软手”,类似六合通背拳,可作为练习六合枪的辅助功法。
蒋发与其他赵堡、陈沟等地人常去千载寺学拳(有人还做了的习武笔记,由于文化水平所限,写有不少的错别字)。1596年,蒋发拜师王林桢,学艺七年,精习十三势软手、通背缠拳、八门五步功等道家武艺;后来,传授给了邢喜怀。
在义沟村《王堡枪谱》后附有“拳术十三势身法”,第一势就是“金钢三道对”。而,赵堡拳有“金刚三大对”。
1638年随李际遇在登封起义,后在开封普济寺为僧人创编“鬼扯攒”拳法(由山西定襄宋本意传入山西);1647年,李际遇被“王道士案”牵连,蒋发匿名逃入陈家沟,传授村民通背缠拳,以炮锤为主,便于防匪。
陈沟到了陈长兴这一代。秋收后的一天,陈长兴率子侄徒弟等在场上练拳,这时听见围观人群中,有人失声哈哈笑了一声,那秃头的人自知失礼,转身急走,陈长兴在后边就追,伸手在那个人肩头一抓,那人一回头,陈就跌出去摔倒在地。此人是西安开豆腐房的“蒋疤”,因回河南探母而路经此地。后来陈长兴拜师蒋疤。蒋疤先教他练些轻松的功夫,慢慢地身上不僵硬了,才教他练拳法。
“蒋疤”出自《陈长兴序》:“余自总角之年每于读书之暇即从师学习武术。夫拳勇一道真传甚稀,唯吾师蒋先生为王宗岳门下高弟子,得内家武当悟修之真传。先生姓蒋名发字元龙,乃吾乡之人。幼时因出天花为闷痘而死,弃之于野外。被狼将头皮咬破其一痛而苏,一声哭喊将狼惊走。适邻人由此经过,闻其声甚雄,视之知为蒋家之子,遂抱之送归其家。但其痘皆出满,从此痊愈。惟头皮成一大疤,故后人皆称之为蒋疤头,名满海内,凡拳勇者无不拜服。”
蒋疤所传拳术(原始的太极拳术),含“簸箕式”等招势套路,还有那套杨露禅传给王兰亭的“王道长六十四式”,其招式含有明显的将“八门五步十三势手法”融入戚家拳的痕迹。蒋疤学有道家南派功法,为温州陈州同所传,在北方时称“温州蒋派”。那位陈州同文笔好,曾在陕西长安等地府衙任文案多年。
赵堡,渐将“十三势软手”演变为内家拳“十三式”。陈清平,幼从张彦学拳,19岁便小有名气,约1822年又学了陈有本的通背缠拳(炮锤),他家境富有,除经营商,还开办了武馆,广开武术视野,在1825年收了和兆元为徒。
那时,杨露禅(1799-1872)从师陈长兴,有外家拳功底,学了“八门五步十三势功”(即如今的李派太极古传太极十三势)、通背缠拳、六十四式绵拳等拳技。第三次下河南,闻听陈清平技艺高超,去赵堡拜访,切磋交流甚欢。陈清平运用赵堡的内家拳理,不断为杨露禅释疑解惑,形成了近代太极拳之基础理论,遂有“得拳理于赵堡”之言。
杨露禅在《杨氏太极拳序》中有述:学拳术于陈家沟陈长兴,得拳理于赵堡镇陈清平。
《太极拳之源起》李瑞东的回忆王兰亭“代师授拳”的经过: 自光绪初李得武备真传,从先师兄王兰亭学太极十三式工夫一载有余,仅学会六十四式拳架......后又授我八式五步八法并单练、双练、单行、双行、单操、双操、单杀、双杀各层工夫......温州蒋派真传蒙陈恩师尽付之于我矣"。
杨露禅到北京,先在京西富户“小府张宅”(天义顺酱院东家)任教,在1854年左右,到旗营充当武术教习。
(附注:杨露禅的次子班侯生于道光十七年(1837),三子健侯生于道光十九年(1839)。他的长子凤侯生年已不可考,按班侯、健侯的年龄差来推算,凤侯约生于道光十五年(1835)。杨禄禅从小生活在陈家沟,壮年返籍后才娶妻生子,根据凤侯的生年,杨禄禅返回永年的时间大约在道光十二、三年,就是1833年左右。
出版于1923年的《近今北方健者传》中记述“杨由河南归,述之武禹襄,武至河南值陈清平病”。这段意思,杨露禅第三次下河南,约1847年前后,陈长兴已老迈或在北京镖局,就去赵堡请教陈清平。
陈长兴(1771-1853)晚年,与子陈耕耘加盟北京“得胜镖局”。)
武禹襄“素闻怀庆府赵堡镇有陈姓名清平者精于是技”,1853年前后,访赵堡陈清平,究理学拳月余,豁然大悟,并偶得《王宗岳太极拳论》,复抄一份给杨露禅。于是,二人按照《王宗岳太极拳论》比照参悟。
武澄清的《打手论》是太极拳史上最早的一篇描述打手(推手)形式和如何练习的文章。武澄清没有到过赵堡和陈家沟,他这种“老三着”的推手方式,应得于乃弟武禹襄和乡友杨禄禅。内容上肢为搂、按、肘,下肢为活步进退,进为弓步,退为仆步,与现在流行的推手稍异。
从“老三着”的内容看,可能早期太极推手是受到缠枪(即后来的粘杆)的启示而逐渐形成的。据考陈沟“文修堂”抄本中有若干页为枪法图势,其《附记》云:“此枪法图,系汜水县禹家枪漏钻(可能为“流传”之误写),系张飞神至(疑为“枪’字之误写)传禹家。”徐哲东先生在《太极拳考信录》中说:“禹家当是禹让家。苌乃周曾学技于禹让。”所云张飞神枪即“文修堂”本中之“桓候张翼德四枪”,其内容与清末李亦畬“老三本”中太极四杆相同。禹让的生卒年月不可考,其徒苌乃周生于雍正二年(1724),据此可知禹让当生活于康、雍、乾之时。其枪法传入陈沟当在雍正、乾隆年间。由四枪衍化的早期太极推手之时间,当更晚一些。
1928年,陈照丕、陈发科在北京教拳,其推手只有顺步推手一种,喜用招、用力,不同于杨家太极拳。
武禹襄在钻研蒋发拳术与赵堡拳术拳理的基础上,通过自身练拳体会,融汇贯通,编制“十三势架”,根据自己切身感受太极拳后的体悟,先后著有《十三式行功要解》、《太极拳解》、《太极拳论要解》、《十三式说略》、《四字秘诀》、《打手撒放》、《身法八要》等传世经典。
在北京教拳的杨露禅,同样专心研拳,据说,还拜访过白云观的道长,交流请教,之后,融合所学,完成太极拳理论体系,总结为《杨家老谱三十二目》传于后世。
至此,近代太极拳,始于武禹襄、杨露禅!

河北广府太极拳创始人杨露禅
***这一部分的概述:
明朝末年,王林桢与千载寺太极宫道长,编出“十三势软手”,可作为六合枪的辅助训练;
蒋发拜师王林桢,习练通背缠拳、八门五步功等道家功法,传邢喜怀,后来形成赵堡“十三式”丹功拳;
1647年后,蒋发逃入陈沟,教当地村民通背拳,后人记录并增编出陈家沟的拳械谱。
至陈长兴,拜师蒋疤,学练含“簸箕式”的绵拳,传于杨露禅;而后,又融合通背缠拳,创编出一路、二路拳(即陈式太极拳,始于陈长兴)。
杨露禅、武禹襄得到拳理拳论,历经磨练体验,融合所学,就创编出了技惊武坛的“太极拳”。
关于武当太极拳的来源说法---
有人说是在八十年代王海洲传到武当山的。王海洲,生于1945年,武当山武当拳法研究会顾问,赵堡乡太极拳总教练。八十年代......而,1932年万籁声出版了《张三丰原式太极拳》一书,据说是刘德宽到赵鑫洲再到万籁声,练的是六合拳法体系架构,其中就有张三丰太极拳;1934年,出版《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其中有太极拳72路图势。
有人说是傅建秋传到武当的。据傅建秋后人王久明的记述,1929年,傅剑秋往武当山拜访,到了湖北武当山紫霄宫后,受到徐本善道总热情礼待;徐本善号伟樵,武当山道总,清光绪皇帝封其为“乾乙真人”,清代武林高手;二人切磋拳术,谈经论武,傅建秋和徐本善换艺,把形意拳传授在了武当山;1934年,傅剑秋在杭州结识了杨澄甫的门人牛春明,相互学习,傅从牛学到了杨氏太极拳。傅剑秋在江南长达十八年,1954年,傅剑秋与世长辞。
傅建秋、王海洲,应该来不及编撰武当太极拳。并且------在清朝光绪末年,由武当山云游道士培元尘将“武当隐仙羽化犹龙派太极拳”传给了北京的司星三;清同治年间,杨禄禅先生在京教拳,有一旗人夏桂勋从禄禅师学拳数载,在河南败给了李六如,方知李六如所练为"金陵太极功"。

武当山武术与太极拳
二、在武禹襄杨露禅之前,传有太极拳,武当本就有太极拳。
从这段历史讲起------1980年,当时是“武当无拳”的论调,在山西太原举办的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中,金子弢(1904-1985)表演了“武当太乙五行拳”(原名“太乙五行擒扑二十三式”),且,还拳武当山。金子弢是在1929年武当山随李合林学此拳,一直秘练不传,直至1980年才公开表演。
之前,没人知道“太乙五行拳”,就像没人知道犹龙派太极拳、金陵太极功一样,因为有的拳法传承不多,以致世人不知,所以,就有了武当存在“原始太极拳”的可能性。
张三丰主张“内药是精,外药是炁”。内药是自身元气,调理自身的生理机能与精神状态;外药是太虚之元炁,气机遍布周身,改变自身体质。在《太极炼丹秘诀》中,应该就有太极炼丹动功,比如“八卦五行十三势”(而今的李派古传八门五步十三势)。
在杨氏太极拳的所传招式中,有“簸箕式”,在“三世七太极拳”中,有“推碾式”等,这应该是原生态的太极拳功法。
杨少侯所传255式太极拳架(“小快式”):
[第一节](33式)
1、预备式 2、起势 3、揽雀尾 4、左三环套月 5、右势 6、左势 7、右三环套月 8、右穿掌 9、车轮挤 10、弓步按 11、横三环套月 12、单鞭 13、提手上势 14、左顾右盼中定 15、单亮翅 16、双亮翅 17、白鹤亮翅 18、连珠阴阳掌 19、左搂膝拗步 20、手挥琵琶 21、左顾右盼中定 22、托捋左搂膝拗步
23、托捋右搂膝拗步 24、左右叉子手 25、手挥琵琶26、左顾右盼中定
27、左搂膝 28、射雁势 29、左搬拦捶 30、右搬拦捶31、托捋搬拦捶
32、如封似闭 33、十字手
第六节(29式)
141、右玉女穿梭 142、下穿梭 143、翻身捋 144、簸箕掌 145、辘轳势 146、左玉女穿梭 147、下穿梭 148、翻身捋 149、簸箕掌 150、辘轳势 151、右玉女穿梭 152、下穿梭 153、翻身捋 154、簸箕掌 155、辘轳势 156、左玉女穿梭 157、下穿梭 158、翻身 159、簸箕掌 160、辘轳势
161、左三环套月 162、右挒势 163.、左挒势 164、右挒三环套月
165、穿掌捋 166、车轮挤 167、弓步按 168、横三环套月 169、单鞭
杨振铭传杨氏太极长拳:
1、四正四隅 2、堋履挤按 3、云手 4、左搂膝拗步5、手挥琵琶6、弯弓射月7、上步搬拦捶 8、簸箕式 9、十字手 10、抱虎归山
崔毅士传杨氏太极长拳:
1、预备势 2、太极起势 3、双按4、活步左棚履挤 5、活步右揽雀尾 6、左云手 7、左搂膝拗步 8、左手挥琵琶 9、左搂膝拗步 10、右搂膝拗步
11、右手挥琵琶 12、右搂膝拗步 13、左搂膝拗步 14、左手挥琵琶
15、活步左搬拦捶? 16、活步右搬拦捶 17、簸箕势 18、双托掌
19、十字手20、活步右抱虎归山
杨班候所传杨式炮捶(李万成传):
四路炮捶 1、预备势2、起势3、双栽捶4、飞仙掌5、飞仙捶
6、撩挎捶 7、大鹏展翅8、童子抱球9、收式
十三路炮捶1、预备势2、金刚捣碓3、前打白蛇吐信4、后打老龙翻身5、左打凤凰展翅6、右打金鸡抖翎 7、上打插花盖顶8、下打枯树盘根9、收式
“三世七”太极拳有:
四正、四隅、云手、弯弓射雁、挥琵琶、进搬拦、簸箕式、凤凰展翅、雀起尾、单鞭、上提手、倒撵猴头、摆莲转身、推碾等招式。
古代的少林寺、武当道观是有田产的。元代著名道士张守清率徒垦田数百顷,1922年,徐本善组织统计《太和山全山道士数目及现领田产一览表》,其中田产三千二百四十亩。
在记载和传闻中,更有张三丰卖豆腐、蒋发卖豆腐之说。
武当山冻豆腐: 坊间流传,武当山的冻豆腐是著名道人张三丰首创的。
山东即墨也有个说法: 一个名为张三丰以做豆腐为生的老百姓,以柔克刚的功夫十分了得,较起劲来如棉裹铁。
蒋发与陈长兴: 有陈家沟传闻,陈长兴拜师蒋发,据说蒋发在陕西西安开豆腐房时,跟西安一位姓王的老师学的。这位王老师就是王宗(王宗岳)的后人。
如此,太极拳功中有“簸箕式”、“推碾式”不足为奇。既是修行,也是功法。
那时,道家没有专门的太极门,丹功修炼也是随缘传承。
话说,“八门五步十三势”、原始太极“人元丹法”(先外药,后内药)传入民间武技拳派。明朝戚继光的时期,已有心意拳、六合枪、通背拳等武术流传。唐顺之(1507年——1560年)就写有“百折连腰尽无骨,一撒通身皆是手”峨眉道人练武的诗句。
明朝王林桢,可以是王宗岳,就像---傅剑秋,原名长荣,傅剑秋是传艺江南时的名字。
据传,陈长兴授杨禄禅以拳谱,其中有一篇题为《明王宗岳太极拳论》1(见杨澄甫:《太极拳体用全书》1934版之附录)。

道家丹功与民间武术
话说,这位道家心意拳门的王宗岳,学到了“八门五步十三势”与原始太极外丹动功,后来受到了戚家拳影响,先初步融编成了“道家六十四式绵拳”等套路,传于蒋发,蒋发传邢喜怀。同时,王宗岳与千载寺太极宫道长交流武艺,形成了进一步改编的“十三势软手”,还形成了不同版本,其中一种版本,也传授到赵堡。

蒋发与赵堡太极拳传人
在赵堡的陈敬柏(1653--1738)学到了蒋发的拳法体系,他在赵堡镇开设武馆传拳法,学员中有陈继夏(陈长兴的爷爷)。
此时的陈家沟,流行无极通背缠拳,拳谱中没有“簸箕式”等招式名称,所以并不是原生态太极拳。
陈沟记载,陈继夏平日以给人磨面为生,常借推磨练内劲。由此而见,陈继夏是在练太极功法。
陈沟所述,恰接赵堡的说法:陈敬伯为赵堡太极拳第四代传人,为发展太极拳技艺,在赵堡开设武馆授太极拳广收门徒,其中有陈家沟陈继夏。
据说,杨氏太极拳“簸箕式”,类似南少林的“双化双枝”,在南少林,这个动作的攻防意义不是打架用的。而是训练内劲,内功的。
陈继夏传陈秉旺传陈长兴,告知“这是蒋发所传的拳术”。陈长兴把蒋发拳术传授给了杨露禅,杨家拳就有了“簸箕式”的招式、王兰亭的“六十四式太极拳”,还有李瑞东的“古传太极拳十三势”。
《李瑞东自序》-----兰亭答曰:“系广平府杨老师所传太极门,专练八势五步共为十三势"......从此得拜在露蝉先生门墙之下,后多蒙其指教,才能顿开茅塞。本门乃张三丰祖师内家嫡派真传,后有宗谱可证,非同外家各门可比,其中专用阴阳相推之理,故其变化自然,其法虽简而其意渊深,诚有鬼神莫测之机,所以令人习之不厌也,此技乃为修身要道,防身之至宝,千万不可滥传于匪人”。
杨露禅传王兰亭太极拳六十四式: 01.太極起式 02.攬雀尾 03.左掤 04.右掤 05.捋 06.擠 07.按再按 08.下雲手 09.單鞭 10.提手上勢 11.懷中抱月 12.白鶴亮翅 13.左右左摟膝拗步 14.進步搬攔捶 15.如封似閉再按 16.海底撈月 17.十字手 18.抱虎歸山 19.上搭手掤 20.捋 21.擠 22.按再按 23.下雲手 24.斜單鞭 25.肘底看捶 26.左右金雞獨立 27.左右左倒攆猴 28.斜飛式 29.攬雀尾......
******
早期所传的杨氏太极拳招势,有明显的“八门五步十三势”单操手痕迹,可知近代太极拳有将“八门五步十三势”融入通背缠拳的过程。
******

陈长兴又把蒋发拳术与通背拳相融合,创编出一路、二路拳,作为家传武艺。当时,只有陈长兴练绵拳,其他人多练通背十五红“炮锤”。
赵堡传承的丹功拳法,融合各代拳师的拳理,成为融合十三字诀的内家拳“十三式”。
陈清平学到了张彦的内家拳“十三式”,19岁时就小有名气,又于1822年左右学了陈有本的炮锤,融会贯通。1825年冬,和兆元拜于赵堡镇一代太极拳名师陈清平门下。1838之时,李棠阶(和兆元的姐夫)就在日记中写有:“拳勇以虚灵为妙用,因人之力制之,不参己力,可悟圣学。”
杨露禅来请教赵堡陈清平,获益良多。1853年左右,武禹襄来访陈清平,学拳月余,并得《王宗岳太极拳论》。
唐豪发现的厂本《王宗岳太极拳论》(乾隆抄本),其中太极拳经的标题就是 “先师张三丰王宗岳传留太极十三势论”(见唐豪《太极拳宗师王宗岳考》中的照片)。在盐店本《王谱》亦有“此系武当山张三丰祖师遗论,欲天下英雄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耳”。
这其中所述“十三势”,或许是杨露禅传下的李派“八门五步十三势桩”。
而后,武禹襄、杨露禅依照《王宗岳太极拳论》,融合所学,创编出“太极拳”。

《王宗岳太极拳论》与太极拳
道家的拳法,也在历史的影响下,不断发展。在南宋之后,岳飞的岳家拳及拳理传入武当山,为武当道观的武术注入了新理论,太乙神剑门字诀类同岳家拳,道家心意拳也与岳飞相关。武当山各道观,与民间拳派有交流,随之,内丹功、外丹功及武技便有不同的改进,形成了诸如“犹龙派太极拳”等道家拳技,同时也有像“太乙五行拳”那样在道观的失传情况。
据说,《武当秘鉴》作者严嘉康(1695--1786)在第五册《论拳经拳谱》中,记载先祖张三丰创编有无极拳十二式、太和拳八式、太极拳十六式;后来,经三丰将三种拳术熔于一炉,称为太极拳三十六式。张三丰所编之丹功拳技,各代道长不断改编,尤其在张三丰仙逝之后,分为犹龙派、王屋山邋遢派、三丰自然派、三丰派、武当丹派等数支道家流派,所传内丹功、外丹功及武术也有不同的改进,不同于最初的丹功拳技版本,各具特色,仍统称“三丰所创”。
在李兆生先生的《中国太极拳统真大典》中,载有“先天太极拳三十六势”,说太极拳是三丰祖师得内功之后,重新开创的内容,“太极武学,追宗而论,只是丹家外练有形之法,用来调养气血,经周子午的行功。内以循经,外以操形”。
据传,有武当龙门心意拳派,曾隐于滇南山区,有习柔蓄刚的柔化功、随沾即发的触变功、巧运手臂的猱身掌及猱身推手等;各云游道人也会因交流换艺,而学有不同;云南还有武当乾坤门,传人有王树璋等。所以,也就有了陈鑫所述云南父女传授王宗岳的可能性。
清末的李派太极拳创始人李瑞东,其所学的武当金蟾派太极功,有“沾、粘、连、随”'和“离、粘、随”两种不同的打法,“离、粘、随”的打法与各派太极拳迥异。则太极拳技,不止传有一种。
据杨健侯传人赫寿岩先生云:“太极十三丹法”就是由太极拳套路的源头,十三丹法名称有:猴形(单鞭)、蟾形(揽雀尾)、鹤形(白鹤亮翅)、熊形(倒撵候)、凤形(斜飞式)、蛇形(上上式)、猫形(撇身锤)、鹊形(下式)、虎形(打虎势)、马形(野马分鬃)、鸡形(金鸡独立)、龙形(云手)。 由此可见,现在流行的太极拳似乎就是太极十三丹功的武术化。
如此,就有了道家古风与当下太极拳的改编关系。
清道光年间刘元焯的《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里有了七十二路太极拳;
“唐代三世七太极拳”改编了旧招式,与时俱进;
刘德宽传了“张三丰太极拳”......
据说,李景林有“武当丹派太极拳”,又有人说是“杨式李架活步太极拳”;其弟子杨奎山教学徒改良后的杨氏太极拳,教入门弟武当丹派太极;郭高一曾向杨奎山讨教内家拳术,之后又在道观学艺,1983年郭高一道长回武当山紫霄宫常住,传授武术。
第二部分的概述:
道家有原生态太极丹功,或包括“古传八门五步十三势桩功”、太极外丹采气炼形动功,及原始三世七太极拳技等;
道家丹功武技,流传于民间心意拳派,形成“道家六十四式绵拳”与“十三势软手”。
赵堡不断改进蒋发拳术,成为集丹功和拳法于一体的内家拳“十三式”,由陈清平发扬光大;
陈长兴融合通背缠拳,创编出一路、二路拳,为陈家沟开启了陈式太极拳之路;
杨露禅、武禹襄结合《王宗岳太极拳论》创编并命名为“太极拳”。
郭高一将李景林改良的“武当杨氏太极拳”传到了武当山。
总而言之:古传太极拳,并非后来的太极拳,可能武当曾有原生态太极拳,但不会是当今的太极拳。
赵堡太极拳,从蒋发到陈清平,在不断融合改进;
陈长兴传授杨露禅的蒋发拳法,并非之后创编的陈氏太极拳;
杨露禅所学的太极拳,也并非多次改进后的当代杨氏太极拳;
而,当今的武当三丰太极拳,用的是当代流行的太极拳招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