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tiebapic.baidu.com/forum/w%3D580/sign=a6104dd62209c93d07f20effaf3cf8bb/32794a23dd54564efd5fe3e1f6de9c82d0584fd9.jpg?tbpicau=2025-03-01-05_dc76b2199100245298e62cbc92f53898)
一,人性历来是酒后吐真心,经历过大风大浪之后的徐凤年其实并不像金古小说里的那种退隐,内心里依旧有武林,希望徒弟能成为陆地神仙,心里依旧想念那个家。
二,整个小说采用的庙堂背摘抄于历史写实:开国封王侯,二代削藩起纷争。其中有个问题是:自古历来用王侯守边疆,特别是北疆之外,游牧势力一直如草原春风吹又生,而大部分内地是消减王侯的兵权。在北疆之地完全推翻王侯控兵权的制度,其实是一个朝代的重大决策失误,一个历史反面教材就是北宋。同时这里就与徐凤年为中原百姓守边疆得初衷矛盾了。
其实这个小说,如果再花一些文笔,写成一个轮回:北凉道和经略使制度没法组织四州之力取得与北疆之外实力的平衡,赵姓王朝不得不威逼利诱徐凤年再次入驻北凉王府,最后结局时:大雪之下,徐凤年看着子女们在守夜唱起北凉歌,才能把这个小说超脱模仿之外。
并不相信原作者想不到这个结局,毕竟为了快速收尾,模仿金庸那种动不动隐退江湖的做法才是收尾最快的,模仿也就意味着没法超脱前辈,可惜了!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