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扬州个园的东南角,有一个人迹罕至的小院。小院的北面,是一座貌不惊人的小楼,上下两层,左右三间,正面朝阳,背倚山石。站在小院里看此楼,只见上下都是木雕的窗扇和栏杆,古朴而冷清。这种安排,倒是完全符合明代造园家计成《园冶》关于书斋的选址原则的:“书房之基,立于园林者,无拘内外,择偏僻处,随便通园,令游人莫知有此。”这座看起来并不显眼的小楼,其实在中国古代私人藏书史上,曾经有过它的辉煌。
楼正面悬挂一匾,上写三个擘窠大字:“丛书楼”。凡是略微涉猎过清代文化史的人,也许都对这个名字不感到陌生,并对它当年丰富的藏书、养士的风气和在全国文人中的巨大而深刻的影响肃然起敬。
楼两边的柱子上,有一副楹联:
清气若兰,虚怀当竹;
乐情在水,静趣同山。
楹联把丛书楼里散发出来的清香,和个园中虚心的翠竹、喜人的池水、静默的假山联系在一起,也算是一副佳联。
丛书楼的主人是清代扬州马氏兄弟,即马曰琯、马曰璐。马氏原籍安徽祁门,后因经营盐业,居住扬州,成为举世闻名的儒商。马曰琯(1688-1755),字秋玉,号嶰谷,著作有《沙河逸老小稿》。马曰璐(1697-1766),字佩兮,号半槎,著作有《南斋集》。兄弟俩勤敏好学,擅长诗词,广交朋友,爱好园林,时称“扬州二马”。马家园林的名称,本来叫做“街南书屋”,后以园中的小玲珑山馆闻名于世,大名鼎鼎的丛书楼就在其中
楼正面悬挂一匾,上写三个擘窠大字:“丛书楼”。凡是略微涉猎过清代文化史的人,也许都对这个名字不感到陌生,并对它当年丰富的藏书、养士的风气和在全国文人中的巨大而深刻的影响肃然起敬。
楼两边的柱子上,有一副楹联:
清气若兰,虚怀当竹;
乐情在水,静趣同山。
楹联把丛书楼里散发出来的清香,和个园中虚心的翠竹、喜人的池水、静默的假山联系在一起,也算是一副佳联。
丛书楼的主人是清代扬州马氏兄弟,即马曰琯、马曰璐。马氏原籍安徽祁门,后因经营盐业,居住扬州,成为举世闻名的儒商。马曰琯(1688-1755),字秋玉,号嶰谷,著作有《沙河逸老小稿》。马曰璐(1697-1766),字佩兮,号半槎,著作有《南斋集》。兄弟俩勤敏好学,擅长诗词,广交朋友,爱好园林,时称“扬州二马”。马家园林的名称,本来叫做“街南书屋”,后以园中的小玲珑山馆闻名于世,大名鼎鼎的丛书楼就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