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国内对bmd了解的医生很少,所以导致宝宝确诊走了不少弯路,所以我写了这篇文章,目的一个是帮助患者家长提高对这个病的认知,另一个是让宝宝少受罪,不要被不懂的医生一阵恐吓和折腾。在文章中用ck代表肌酸激酶。
1、 这个病肌酸激酶会显著升高,几百到一万多不等,就目前来说,3-5岁的孩子的ck值可以大概判断这个病的轻重,但是这个不绝对,因为ck受各种因素影响,比如剧烈运动、病毒感染、发热等,而上下起伏。如果孩子未生病、未输液用药情况下多次测得在2000以内,基本上可以认为是轻型的。如果5000以上,1.5万以内,基本就是典型bmd了,因为如果是d的话,这个年龄段ck基本都在2-3万以上。
ck从孩子出生那一刻就已经升高,dmd的孩子在4岁所有达到峰值,然后随着肌肉细胞的破坏,会逐年下降,整个过程呈抛物线;典型bmd的孩子会持续稳定在某个值上下波动,轻型的ck可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恢复正常。
2、 如果伴随着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显著升高,而且谷草要比谷丙高,那很可能是这个病,直接进行基因检测
3、 肌电图,如果怀疑这个病,不要做这个,一点用处没有
随着幼儿园入学肝功体检的普及,越来越多的bmd小患者因为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高被检查出来,当然这个转氨酶是从肌肉释放出来的,跟肝脏无关,所以不要试图通过护肝药降低这个指标。bmd的症状是由重到无症状线性分布的。因为无症状的bmd患者跟正常人无异,所以随着无症状bmd的患者正常结婚生子,在一代又一代的遗传下来,下面就贝克型肌营养不良做一下介绍。
重型bmd点位:我对重型的bmd了解不是很多,这个类型的患者ck一般都在1万以上。
典型Bmd点位:45-47缺失 45-48缺失 45-49缺失 48-49缺失等等,之所以典型,是因为这些点位的运动状态符合传统对bmd的认知,在人生的后半生,会慢慢失去行走能力。其中45-47缺失人数最多,个体差异也很大,有30来岁就丧失行走能力,也有45岁左右还能行走;45-48也差不多,但是丧失行走能力的年龄要晚一些;48-49我知道的大患者在50岁还能行走,至于60岁以后的患者什么情况,需要后续的数据支撑。典型的点位查找家族患者比较容易,直接根据伴x遗传规律,看相关人员是否有运动受限即可。
Bmd轻型点位:48缺失、45-51缺失、45-53缺失、45-55缺失、3-9缺失、52-53缺失、48-51缺失、48-53缺失、48-55缺失等等,轻型的点位比较多,没法一一列举。其中48缺失人数最多,目前已经查出好几位60多岁的老人,这些老人无运动受限情况,跟正常人无异;3-9缺失是一个神奇的存在,虽然缺失的外显子处于重要的区域,但是症状却非常轻,查到的年龄最大的老人是80来岁,跟正常人无异。48-55缺失的小患者ck比较低,有患者在18岁之后,ck恢复正常。48-51缺失也有查到2外老人,运动能力正常。45-55缺失是传统认知的轻型点位,目前我还没看到超过60岁的老人。涉及到48号外显子缺失点位,应注意在40岁以后心脏方面的疾病。
轻型点位症状很少,虽然是轻症,但是孩子力气普遍要比正常孩子弱一些,容易累,不过不用焦虑,会随着孩子的长大,状态越来越好。轻症患者的ck,普遍都在2000以内,甚至1000以内。所以我认为一些不常见的点位,3-5岁的宝宝可以根据自然非用药状态下测得的ck,出现2次2000以内,很大概率是轻型的。如果想找家系,我总结了一些症状,可以辅助家长初步筛查,这些症状包括怕冷、小时候跑不快、容易累、性格固执等等,这些症状不是共有典型症状,比如同样是48缺,有的家族的男性患者和女性携带者怕冷,有的家族的48缺就不怕。但是不要简单的查个ck就排除,因为轻型的患者,在成年后,ck就可能就恢复正常了。在这里我还是建议轻型患者按着伴x遗传规律往上查找一下大患者,原因如下:
1> 给孩子找一个参照系,看看缺陷基因在人生的后半生是否有心脏方面的困扰。
2> 找到的大患者,生活方面注意一些,可以规避一些不良习惯、不知情的情况下用了这个病的禁忌药而引起心脏方面的损伤或疾病,甚至是猝死。
3> 轻型的基因,大部分都是遗传而来,如果因为没有查家系,导致了家族再出现患儿,然后在病友群相遇,我觉得会很尴尬的。
不同突变类型致病性分析:
1:同义突变,一般同义突变是不致病的,但是如果突变位点位于剪切位置附近或者位于外显子中增强元件中,会影响外显子的剪切而致病。
2、错义突变,大部分是不致病的,但是如果位于重要的功能区,也会导致症状很严重
3、微小缺失,如果缺失的碱基数是3的倍数,未破坏阅读框,一般症状较轻,但是如果位于重要功能区,一样引起比较严重的症状
4、无义突变,这个跟发生无义突变的位置有关,越靠后,症状会轻一些;如果在1、2号外显子附近,症状会特别轻,有文献说是发生了基因拯救,由6号内含子里的启动子引导编码了截短的蛋白
5、外显子缺失,绝大部分的突变都是外显子的缺失,90%的缺失是符合外显子阅读框的;因为dmd基因的很长,而所有外显子加起来的总长度才占整个dmd基因的0.6,所以断裂点一般发生在内含子中,这样才能将碱基水平的阅读框抽象到外显子水平;如果这个断裂点恰好位于外显子中或者断裂点依然位于内含子中,但是影响了剪切,那这个外显子水平的阅读框就不再成立了,至于造成的影响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全靠命了。可能是D点位,却是bmd症状,也可能是B点位,却是dmd症状
6、外显子重复,因为多出来的一段基因片段,是怎么拼接到对面的基因上的,在什么位置拼接的,是正序还是倒序,这些都未知,所以外显子重复突变通过外显子阅读框去判断是B还是D,复合率比较低。同样外显子重复的点位,同家族的可以参考,不同家族的,相互参考的意义不是很大。这种类型的突变,如果ck比较低,运动比较好的话,还是建议找一下家系
最后:这些都是个人的总结和看法,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正;另一个,如果您家孩子查出是48外显子缺失,请给我发私信联系我
1、 这个病肌酸激酶会显著升高,几百到一万多不等,就目前来说,3-5岁的孩子的ck值可以大概判断这个病的轻重,但是这个不绝对,因为ck受各种因素影响,比如剧烈运动、病毒感染、发热等,而上下起伏。如果孩子未生病、未输液用药情况下多次测得在2000以内,基本上可以认为是轻型的。如果5000以上,1.5万以内,基本就是典型bmd了,因为如果是d的话,这个年龄段ck基本都在2-3万以上。
ck从孩子出生那一刻就已经升高,dmd的孩子在4岁所有达到峰值,然后随着肌肉细胞的破坏,会逐年下降,整个过程呈抛物线;典型bmd的孩子会持续稳定在某个值上下波动,轻型的ck可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恢复正常。
2、 如果伴随着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显著升高,而且谷草要比谷丙高,那很可能是这个病,直接进行基因检测
3、 肌电图,如果怀疑这个病,不要做这个,一点用处没有
随着幼儿园入学肝功体检的普及,越来越多的bmd小患者因为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高被检查出来,当然这个转氨酶是从肌肉释放出来的,跟肝脏无关,所以不要试图通过护肝药降低这个指标。bmd的症状是由重到无症状线性分布的。因为无症状的bmd患者跟正常人无异,所以随着无症状bmd的患者正常结婚生子,在一代又一代的遗传下来,下面就贝克型肌营养不良做一下介绍。
重型bmd点位:我对重型的bmd了解不是很多,这个类型的患者ck一般都在1万以上。
典型Bmd点位:45-47缺失 45-48缺失 45-49缺失 48-49缺失等等,之所以典型,是因为这些点位的运动状态符合传统对bmd的认知,在人生的后半生,会慢慢失去行走能力。其中45-47缺失人数最多,个体差异也很大,有30来岁就丧失行走能力,也有45岁左右还能行走;45-48也差不多,但是丧失行走能力的年龄要晚一些;48-49我知道的大患者在50岁还能行走,至于60岁以后的患者什么情况,需要后续的数据支撑。典型的点位查找家族患者比较容易,直接根据伴x遗传规律,看相关人员是否有运动受限即可。
Bmd轻型点位:48缺失、45-51缺失、45-53缺失、45-55缺失、3-9缺失、52-53缺失、48-51缺失、48-53缺失、48-55缺失等等,轻型的点位比较多,没法一一列举。其中48缺失人数最多,目前已经查出好几位60多岁的老人,这些老人无运动受限情况,跟正常人无异;3-9缺失是一个神奇的存在,虽然缺失的外显子处于重要的区域,但是症状却非常轻,查到的年龄最大的老人是80来岁,跟正常人无异。48-55缺失的小患者ck比较低,有患者在18岁之后,ck恢复正常。48-51缺失也有查到2外老人,运动能力正常。45-55缺失是传统认知的轻型点位,目前我还没看到超过60岁的老人。涉及到48号外显子缺失点位,应注意在40岁以后心脏方面的疾病。
轻型点位症状很少,虽然是轻症,但是孩子力气普遍要比正常孩子弱一些,容易累,不过不用焦虑,会随着孩子的长大,状态越来越好。轻症患者的ck,普遍都在2000以内,甚至1000以内。所以我认为一些不常见的点位,3-5岁的宝宝可以根据自然非用药状态下测得的ck,出现2次2000以内,很大概率是轻型的。如果想找家系,我总结了一些症状,可以辅助家长初步筛查,这些症状包括怕冷、小时候跑不快、容易累、性格固执等等,这些症状不是共有典型症状,比如同样是48缺,有的家族的男性患者和女性携带者怕冷,有的家族的48缺就不怕。但是不要简单的查个ck就排除,因为轻型的患者,在成年后,ck就可能就恢复正常了。在这里我还是建议轻型患者按着伴x遗传规律往上查找一下大患者,原因如下:
1> 给孩子找一个参照系,看看缺陷基因在人生的后半生是否有心脏方面的困扰。
2> 找到的大患者,生活方面注意一些,可以规避一些不良习惯、不知情的情况下用了这个病的禁忌药而引起心脏方面的损伤或疾病,甚至是猝死。
3> 轻型的基因,大部分都是遗传而来,如果因为没有查家系,导致了家族再出现患儿,然后在病友群相遇,我觉得会很尴尬的。
不同突变类型致病性分析:
1:同义突变,一般同义突变是不致病的,但是如果突变位点位于剪切位置附近或者位于外显子中增强元件中,会影响外显子的剪切而致病。
2、错义突变,大部分是不致病的,但是如果位于重要的功能区,也会导致症状很严重
3、微小缺失,如果缺失的碱基数是3的倍数,未破坏阅读框,一般症状较轻,但是如果位于重要功能区,一样引起比较严重的症状
4、无义突变,这个跟发生无义突变的位置有关,越靠后,症状会轻一些;如果在1、2号外显子附近,症状会特别轻,有文献说是发生了基因拯救,由6号内含子里的启动子引导编码了截短的蛋白
5、外显子缺失,绝大部分的突变都是外显子的缺失,90%的缺失是符合外显子阅读框的;因为dmd基因的很长,而所有外显子加起来的总长度才占整个dmd基因的0.6,所以断裂点一般发生在内含子中,这样才能将碱基水平的阅读框抽象到外显子水平;如果这个断裂点恰好位于外显子中或者断裂点依然位于内含子中,但是影响了剪切,那这个外显子水平的阅读框就不再成立了,至于造成的影响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全靠命了。可能是D点位,却是bmd症状,也可能是B点位,却是dmd症状
6、外显子重复,因为多出来的一段基因片段,是怎么拼接到对面的基因上的,在什么位置拼接的,是正序还是倒序,这些都未知,所以外显子重复突变通过外显子阅读框去判断是B还是D,复合率比较低。同样外显子重复的点位,同家族的可以参考,不同家族的,相互参考的意义不是很大。这种类型的突变,如果ck比较低,运动比较好的话,还是建议找一下家系
最后:这些都是个人的总结和看法,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正;另一个,如果您家孩子查出是48外显子缺失,请给我发私信联系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