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chromabusBK670博物馆2022-08-14 11:22发表于北京

今年的“七下八上”传统雨季让北京度过了罕见的超级闷热+高温天气,其程度远超“桑拿天”三个字可以形容的范围。在高温和疫情防控双重考验之下,估计北京公交的空调投诉率会有所提高。不少人反映,在这种天气条件下,为疫情防控而保持开窗通风的公交车里,空调效果大打折扣。

8月4日下午,我乘坐一辆615路(这么热为什么还出门?问石大夫去!),这辆车在空调出风极为弱小的情况下,还开着车厢中部的一扇车窗,其闷热程度已经超过不带空调的老式公共汽车。回程工体南门坐上615的另一辆-47,出风口仍然只有微风,最后一排开着两侧的车窗,丝毫感觉不到空调的存在。晚高峰还没过呼家楼就已挤满乘客,感谢北京公交让我在七夕之夜体验到了灵与肉的炼狱。堵过小庄路口果断下车,换乘后面一辆还有空座的488路。或许-47的空调风量都这么小?反正这488要是上满人也没法坐……

近日又看到这样一则回复,验证了大家的说法。而公交公司对开窗通风+空调制冷效果欠佳(出风开的小,约等于没有)的豪华套餐显然没有应对办法,尤其是上周那样的极端天气,只能机械地顾左右而言他。如果教育一下驾驶员就能让开着窗户的空调车在气温37度、湿度85%的天气里凉快下来,那北京公交就去投特斯拉吧。

1路作为北京重点线路,疫情以来一直严格执行开窗要求,左侧敞开三个车窗,空调效果无从谈起,更与“出车前已开启空调”没有任何联系。最损的是这车后半段只能开一扇窗,热气还跑不出去,重点线路你想把所有车窗都打开也不行。

根据车辆标识,1路现有车型携带电量为138kWh(575x240=138度),按18米空调纯电动车每百公里耗电130~180度(堵车最高可到200度)、1路单程26公里、春秋正常气温计算,即便在电池状态最好的条件下,充满电也不能跑完两圈,日常运营必须一圈一充。更何况这批车已经服役五年,电池状态每况愈下,甚至很多车已经更换了新电池。1路两端终点都有较好的充电条件,但这条线路需要在高峰期两小时内始终保持25~30辆车同时在线运营。以现有的充电效率很难保证这样的车辆周转率,更不可能像过去那样采用短时停站、歇人不歇车等高效周转方式。这就势必造成不能每辆车满电出场,司机也不敢把空调开足。

再看615这样的长距离线路,使用福田6123EVCA-47 12米车型,满电115.9度,每百公里电耗约100度,往返60多公里,只有一端终点有充电条件,这也就不难理解-47的微风空调了。

57路的情况与1路、615基本相同,近期观察发现大部分57路都开窗运营,没有开启空调,不是不想开,也不是想不开,是真不敢开,真热也没辙。

其实公交公司如果能选择正确的技术路线,新能源采购的决策者能把公众利益放在首位,树立正确的政绩观,那么纯电动公交不敢开空调的问题也并非死结。你买车的首要目的不是为了让领导高兴,为了给痴迷钛酸锂的企业站台,而是要让广大乘客满意,让国家补贴给你的每一分钱都见到效益,更不能把错误抉择的后果转嫁给司机和乘客。

身为文明的、不敢在车上骂街的乘客,我们既理解又同情在极端天气中工作的公交一线职工。但转念一想,姆们出门坐车好像不是为了和怹们一起同吃苦同劳动吧,姆们即使当不了上帝,也不想被当孙子嘛不是。套用姜昆相声里的一句经典,这么热的天,他不开空调,光开窗户,你说你着急不着急。

再说句掏心窝子的话,这都2022年了。科技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让我们的出行方式有更多、更自由的选择。问问您身边的同事、朋友,乘坐公交车恐怕早已不在他们的出行选择之内。传统公共交通在出行效率、便利性、服务细节等方面的短板尚未解决,近年来又频繁撤线、减班次、换小车,加之防疫为大的指导思想,冬夏两季名正言顺开窗通风,这一系列操作更让乘客对公共汽车感到心寒、恼火,试问这样的公交谁爱坐?谁爱坐谁坐?爱坐不坐?……在多重压力的作用下,公交出行的吸引力明显下降,国内城市地面公交出行分担率想必在各位专家心里都是一本不能明说的账。我们真心希望城市管理者能够从实际出发,在加大力度规划建设轨道交通的同时,也能对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有正确的认识。要时刻以完善统筹城乡民生保障制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宗旨,不要再执迷于“绿色出行”的口号,更不要在城市交通拥堵未能解决的情况下搞不切实际的“慢行交通”。

前两天有记者问我疫情后的公共交通将有怎样的变化,我感觉很难预测,单就眼前来说,经过这个“苦夏”的体验,公交车可能会让更多人望而却步。

阅读原文

今年的“七下八上”传统雨季让北京度过了罕见的超级闷热+高温天气,其程度远超“桑拿天”三个字可以形容的范围。在高温和疫情防控双重考验之下,估计北京公交的空调投诉率会有所提高。不少人反映,在这种天气条件下,为疫情防控而保持开窗通风的公交车里,空调效果大打折扣。

8月4日下午,我乘坐一辆615路(这么热为什么还出门?问石大夫去!),这辆车在空调出风极为弱小的情况下,还开着车厢中部的一扇车窗,其闷热程度已经超过不带空调的老式公共汽车。回程工体南门坐上615的另一辆-47,出风口仍然只有微风,最后一排开着两侧的车窗,丝毫感觉不到空调的存在。晚高峰还没过呼家楼就已挤满乘客,感谢北京公交让我在七夕之夜体验到了灵与肉的炼狱。堵过小庄路口果断下车,换乘后面一辆还有空座的488路。或许-47的空调风量都这么小?反正这488要是上满人也没法坐……

近日又看到这样一则回复,验证了大家的说法。而公交公司对开窗通风+空调制冷效果欠佳(出风开的小,约等于没有)的豪华套餐显然没有应对办法,尤其是上周那样的极端天气,只能机械地顾左右而言他。如果教育一下驾驶员就能让开着窗户的空调车在气温37度、湿度85%的天气里凉快下来,那北京公交就去投特斯拉吧。

1路作为北京重点线路,疫情以来一直严格执行开窗要求,左侧敞开三个车窗,空调效果无从谈起,更与“出车前已开启空调”没有任何联系。最损的是这车后半段只能开一扇窗,热气还跑不出去,重点线路你想把所有车窗都打开也不行。

根据车辆标识,1路现有车型携带电量为138kWh(575x240=138度),按18米空调纯电动车每百公里耗电130~180度(堵车最高可到200度)、1路单程26公里、春秋正常气温计算,即便在电池状态最好的条件下,充满电也不能跑完两圈,日常运营必须一圈一充。更何况这批车已经服役五年,电池状态每况愈下,甚至很多车已经更换了新电池。1路两端终点都有较好的充电条件,但这条线路需要在高峰期两小时内始终保持25~30辆车同时在线运营。以现有的充电效率很难保证这样的车辆周转率,更不可能像过去那样采用短时停站、歇人不歇车等高效周转方式。这就势必造成不能每辆车满电出场,司机也不敢把空调开足。

再看615这样的长距离线路,使用福田6123EVCA-47 12米车型,满电115.9度,每百公里电耗约100度,往返60多公里,只有一端终点有充电条件,这也就不难理解-47的微风空调了。

57路的情况与1路、615基本相同,近期观察发现大部分57路都开窗运营,没有开启空调,不是不想开,也不是想不开,是真不敢开,真热也没辙。

其实公交公司如果能选择正确的技术路线,新能源采购的决策者能把公众利益放在首位,树立正确的政绩观,那么纯电动公交不敢开空调的问题也并非死结。你买车的首要目的不是为了让领导高兴,为了给痴迷钛酸锂的企业站台,而是要让广大乘客满意,让国家补贴给你的每一分钱都见到效益,更不能把错误抉择的后果转嫁给司机和乘客。

身为文明的、不敢在车上骂街的乘客,我们既理解又同情在极端天气中工作的公交一线职工。但转念一想,姆们出门坐车好像不是为了和怹们一起同吃苦同劳动吧,姆们即使当不了上帝,也不想被当孙子嘛不是。套用姜昆相声里的一句经典,这么热的天,他不开空调,光开窗户,你说你着急不着急。

再说句掏心窝子的话,这都2022年了。科技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让我们的出行方式有更多、更自由的选择。问问您身边的同事、朋友,乘坐公交车恐怕早已不在他们的出行选择之内。传统公共交通在出行效率、便利性、服务细节等方面的短板尚未解决,近年来又频繁撤线、减班次、换小车,加之防疫为大的指导思想,冬夏两季名正言顺开窗通风,这一系列操作更让乘客对公共汽车感到心寒、恼火,试问这样的公交谁爱坐?谁爱坐谁坐?爱坐不坐?……在多重压力的作用下,公交出行的吸引力明显下降,国内城市地面公交出行分担率想必在各位专家心里都是一本不能明说的账。我们真心希望城市管理者能够从实际出发,在加大力度规划建设轨道交通的同时,也能对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有正确的认识。要时刻以完善统筹城乡民生保障制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宗旨,不要再执迷于“绿色出行”的口号,更不要在城市交通拥堵未能解决的情况下搞不切实际的“慢行交通”。

前两天有记者问我疫情后的公共交通将有怎样的变化,我感觉很难预测,单就眼前来说,经过这个“苦夏”的体验,公交车可能会让更多人望而却步。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