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莲烟吧 关注:12贴子:2,123
  • 9回复贴,共1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白话解说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法会因由分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弟子阿难说:这本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我亲自听到如来佛说的。在说此经的时候,佛是在舍卫城的祇树给孤独园,与有德性的高僧及各弟子,约有一千二百五十人等共同生活。那时候已经是快到吃饭的时刻。大伙儿穿上了架裟,拿著盛饭的钵,由祇树给孤独园走进舍卫大城去乞食。在城中依次乞食完了,便回到原处吃饭。佛吃过了饭,就将衣钵收拾干净,也洗净了脚,亲自在地上铺好座位坐下来。

 

善现启请分第二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这个时候,众弟子中德高年长的须菩提,在大众中从自己的座位上站了起来。他露出右肩,右膝跪地,两手合掌,很敬重地对如来佛行了一个礼,赞叹地说:‘希有的世尊,您对于未成佛的菩萨弟子,善尽保护怜念他们的善心;又善于咐嘱指导一切学佛的大众。世尊!还有那些善男信女,若是发了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心时,要怎样才能使这个菩提心常住不退呢?如果他们起了妄念的时候,又要怎样去降伏他的妄心呢?’佛回答说:‘问得好!问得好啊!照你所说的,知道我善尽保护怜念未成佛的菩萨弟子,也善于咐嘱指导一切学佛的大众,你既然明白这个道理,就要仔细用心地听,我来为你们解说。’须菩提听了很快地回答说:‘是的,世尊!我很高兴听师父说明这个道理。’

 

大乘正宗分第三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佛告诉须菩提说:‘诸菩萨、摩诃萨等应按照我下面所说的方法,降伏其妄念心,方可常住菩提心。降伏妄心的方法,就是要不著一切众生相。我把一切众生归分为九类:如卵生、胎生、湿生、化生,如有色、无色,如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等众生。我要为所有众生灭他们的业障,度他们超脱轮回六道,以至于不生不死入于清净无为之乡。话又说回来,我虽然这样灭度,但是一切众生实在没有得我的灭度。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众生与菩萨,同具此菩提心,现在灭他们的妄心而度归清净,不过还其所本有,也就是他们自性自度,并非是我所度的。须菩提!若他们有得我灭度的念头,即是还执著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还是执著自性的众生,尚未灭度无余,自然不是菩萨。’

 

妙行无住分第四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佛再对须菩提说:‘菩萨于无上正等正觉之法,应该不著相布施。所谓不著相布施,就是要六根清净,离开色、声、香、味、触、法等尘相而布施,也就是施者忘施,受者忘受,并且要忘记所施之物。(如此施空、受空、物空即所谓的“三轮体空”。)须菩提,菩萨应该不住相布施,为什么呢?因为著相布施,是局于有相;而众生之相,实在只等于一微尘,即使能因此而获福也是有限的。若不著相布施,就无相可住,像这样不住相布施的福德就不可限量了。须菩提!譬如说东方那无边际的虚空,你可以以心思度量吗?’须菩提回答说:‘不可以。世尊!’佛又说:‘须菩提!再与南、西、北四方及上下的虚空那样毫无边际,你是否可以用你的心思去度量吗?’须菩提回答说:‘不可以的。世尊!’佛又说:‘须菩提!菩萨若能不著相布施,所得的福德也就像虚空这样的不可限量。须菩提!菩萨应该照我善护念、善咐嘱之教,如是降伏妄心,而又不著相布施,常坚守著菩提心。’



IP属地:上海1楼2006-01-26 22:31回复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佛说:‘须菩提!如果有人以充满了大千世界的金银七宝来行布施,你认为这个人所得的福德难道不多吗?’须菩提回答说:‘世尊!当然是很多。为什么呢?因为这种福德,是有相的布施,毕竟还是无福德性。然以人世报施的福德而言,所以您说这个人所得的福德多。’如来佛又说:‘如果有人,受持此般若经,甚而只要为人演说此经其中的四句偈、四句等,那么他所得到的福德,比前面说的用大千世界的七宝施福所得福德更多。为什么呢?须菩提!因为一切诸佛,及成佛的无上正等正觉菩提法,皆从此经缘生的。所以才说般若是诸佛之母。须菩提!但要注意般若并非佛法。意思就是本来就没有佛法可言,不过藉之以开悟众生,替它取名为佛法而已。所以所谓的佛法,就不是佛法。

     

    一相无相分第九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佛说:‘须菩提,你认为当人在修行须陀洹时,是否要预先思念自己得声闻初果吗?’须菩提回答说:‘世尊!不会。初得圣果的人,不会起这样的思念。为什么呢?因为须陀洹的意思虽称为入流却无所入,因其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所以才称为须陀洹。’佛又说:‘须菩提!你认为当人在修行斯陀含,会不会预先思念自己得声闻第二果呢?’须菩提回答说:‘世尊!不会。修行第二圣果的人,不会起这样的思念。为什么呢?因为斯陀含的心境,已达于至静之处,虽然当时的修行还是一生一灭,所以称之为一往来,实际上已无第二个生灭,心不著生灭之相,所以实无往来。’佛又说:‘须菩提!你认为当人在修行阿那含时,会不会预先思念自己已得声闻第三果呢?’须菩提回答说:‘世尊!不会。修行第三圣果的人,不会起这样的思念。为什么呢?因为阿那含,心空无我,已断尘识思惑,六尘四相,一一证空,而无不来之相。所以阿那含意思虽称为不来,其实是永不来欲界受生的意思。’佛又说:‘须菩提!你认为当人在修行阿罗汉时,会不会预先思念自己已得声闻第四果呢?’须菩提回答说:‘世尊!不会。修行第四圣果的人,不会起这样的思念。为什么呢?因为阿罗汉已心空相俱灭。既无得道之念,也没有得果之念,不再感受未来的生死,并不是另外有个实在的自性法,可以称之为阿罗汉。如果阿罗汉自念得道,即著四相,就不能叫做阿罗汉了。世尊!您曾经这样说过我:说我远离一切著相、取相的分别,远离一切是非,契合真理,已到奥妙之处。在诸弟子中,赞许我为解空第一。是第一个脱尽人我,断绝此念,离欲的阿罗汉。世尊!我虽蒙师父您如此的称赞,我确实没有得了阿罗汉的念头。世尊!我若有得了阿罗汉的念头,便是生了妄念,又如何得到六欲皆空的阿罗汉。如果是这样,您就不会说我是好寂静的阿兰那行者,因为我心原无所得,亦无所行,只因本分上一尘不染,以此得名须菩提而已。所以师父您才称赞我是好寂静之行者。’
    


    IP属地:上海3楼2006-01-26 22:31
    回复

       

      庄严净土分第十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佛说:‘须菩提!你认为以前我在与然灯佛会晤时,从他那儿有没有得法呢?’须菩提回答说:‘世尊!您在与然灯佛会晤时,是自修自悟,于法实无所得。’佛又说:‘须菩提!你认为菩萨发心从事庄严佛土,是不是真的有佛土可庄严呢?’须菩提回答说:‘不是。世尊!为什么呢?因为你所说的庄严,不是形相庄严,不过假藉庄严之名而已。’佛又说:‘就因为如此,须菩提!所以诸菩萨、摩诃萨应该像这样一心不乱,生清净心,不可执著在色声香味触法之上生意念。否则便受六尘所蒙蔽、所束缚,妄念旋起,怎么能清净呢?原来清净心,本无所住的。须菩提!譬如有人,其身如须弥山王,你认为他的身形是否很大?’须菩提回答说:‘非常大。世尊!但是此人身形虽大,不能称为大身。为什么呢?因为他的身形再大,也是有生有灭,终受轮回;而师父您前面说的非相法身,乃是清净本心,是真法身,此心包廓太虚,周藏法界,无相无住,岂是须弥山所能比量的吗?这只不过假藉一个名,称之为大身而已。’

       

      无为福胜分第十一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所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佛说:‘须菩提!如用恒河中所有的沙数来作比喻,以一粒沙比喻一条恒河,那么所有恒河内的所有沙,难道你认为不多吗?’须菩提回答说:‘非常多。世尊!以一沙各代表一恒河,河尚且就有无数多,何况是所有河中的所有沙呢!’佛又说:‘须菩提,我实在告诉你,若有善男子或善女人,以一粒沙当作一个世界,用充满如恒河沙数那么多的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来布施,那他所得的福德多不多?’须菩提回答说:‘当然很多。世尊!’佛又告诉须菩提说:‘若有善男子或善女子,为他人说及此经,甚至只是受持四句偈、四句等,而这个法施所得的福德又胜过前面用七宝布施所得的福德来得多了。’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佛再进一步的说:‘须菩提!若有人随便在什么地方,演讲此经,甚而至少只说四句偈、四句等,使那些听到说经的人,消除妄念。应该知道遇到说此经的处所是十分难得的,一切世间的天、人、鬼神等对于此处,皆应恭敬供养,作礼散花,如供养佛的塔庙一般。何况是那种人能完全受持读诵般若经典,当然是格外值得尊敬了。须菩提!你可知这种人就是成就世上第一希有的无上菩提法。因般若能趋于无上菩提,世间没有一法可与般若相比的,正因为如此,所以若是般若经典所在之处,即如有佛在,可以说得与佛弟子三宝同居,亦要宛如对佛弟子一样的尊重。’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IP属地:上海4楼2006-01-26 22:31
      回复

         

        那个时候,须菩提对佛禀白说:‘世尊!此经应该取一个什么名字?我们应该怎样受持奉行此经呢?’佛就告诉须菩提说:‘此经就取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你们应当依法奉持。为什么取这个名字呢?须菩提!我所说的般若波罗蜜,是妙觉本性,空如太虚。本体既然是虚无,那里还会有什么名字。不过恐怕人生断见,不得已勉强取个“金刚般若波罗蜜”的名称,为便于众弟子奉持而已。须菩提!你认为我对此有所说法吗?’须菩提回答说:‘世尊!般若是在于自性自悟,既无可名之名,我师父就无所说。’佛又说:‘须菩提!你认为三千大千世界里所有的微尘多不多?’须菩提回答说:‘甚多。世尊!’佛又说:‘须菩提!微尘虽多,但皆无自性,悉假因缘而有。凡是因缘的,必然是空的,所以因其原无实性,所以说是非微尘,只不过假藉个名,称为微尘而已。同样的道理,我说世界虽大,然一切劫尽则坏,也是虚空不实的,只不过假藉个名,称为世界而已。’佛又说:‘须菩提!你认为可以以三十二相见如来吗?’须菩提回答说:‘不可以,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为什么呢?因为您所说的三十二相,是属于因缘假合,亦即随著众生的妄心所现的假相,根本没有它的实在自相可得,也是假藉个名称为三十二相而已。’佛又再提醒说:‘须菩提!若有善男子或善女人,以相等恒河沙的生命来布施众生,以牺牲生命来布施以求福德。再说假如有另一种人,演说此经,甚而至少只说四句偈、四句等,他持经布施所得的福,还是比前面说的舍身布施的福更多了。’

         

        离相寂灭分第十四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则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此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那时,须菩提听如来佛说到这里,心中已经深悟佛理旨趣,颇为感动的流下泪来。不禁向如来佛赞叹了一声:‘希有的世尊!您所说这个深奥的经典,即使在从前,我虽具有慧眼,也能一闻千悟,却是未曾听得如此深奥的经。我既闻此经,自性清净中,已悟有本来全真的实相。如果有人,得闻此经,而信心纯正清净,毫无尘念。而生般若真实之实相,就可知道这种人,是非常难得,是成就第一希有功德的人。但是,世尊!究竟这般若实相,就是诸法空相,不是一般所说实物,但为引导众生离开执著而找回本心,不得不假藉一个名,称之为实相而已。世尊,此经我听到这里,已能了解其中的妙理,信奉修持,应该不是难事。倘若后世过五百年之后,是浊世末法的时候,离开师父您的时期已远的苦海茫茫众生,听到此经而能信解受持的人,则此人真的是明了自性的第一人,实在难得。为什么呢?因为这个人顿悟真空,必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就因为他已经了悟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也是非相,所以能够离一切相,其心灭寂,就可以称之为佛。’佛告诉须菩提说:‘对的!你这样说是对的。当知后世如果有人,听到般若之妙法而不惊骇、不恐怖、不畏惧,这种人实在是很少有的。为什么呢?须菩提!这就是我所谓的第一波罗蜜,此人的智慧已到彼岸了。不过修持的人却不可以对彼岸有所执著,不过为了要引导众生修持,特别给予一个名称,称之为第一波罗蜜而已。须菩提!再说到忍辱波罗蜜,凡辱境之来,恬然处之,不生忿怒即是忍辱波罗蜜,但真空本来无相,外不见其辱,内不见其忍,浑然两忘,切勿执著于忍辱,所以我说非忍辱波罗蜜,只是为便于众生修持,特别给予一个名称,称之为忍辱波罗蜜。


        IP属地:上海5楼2006-01-26 22:31
        回复
          须菩提!譬如有个人的身体高而且大,真的是大身吗?’须菩提回答说:‘您所说的大身,是有生有灭的,仍是有限量的,如何能称之为大身?不过假藉一个名,称之为大身而已。’佛又说:‘须菩提!菩萨也是如此,真如清净才称之为菩萨。而度生本是菩萨份内的事,如果他执著一念,认为他是菩萨,应该灭度一切众生,便有我相的观念,就不能称之为菩萨。为什么呢?因为从发心到度生,没有不是缘成幻成的,实在无法可以得到而使之成为菩萨的,所以我说,一切法中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一切法自然都是佛法。须菩提!如果菩萨说:我应当庄严整饰佛的刹土,也是著于相,不可称之为菩萨。为什么呢?因为所谓庄严佛土,是没有能庄严的人及能庄严的法,亦即没有实性的庄严佛土可言,只是假借一个名,称之为庄严而已。须菩提!若菩萨能大彻大悟,通达无我无法的人,即可以称之为菩萨。’

           

          一体同观分第十八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佛说:‘须菩提!你认为我具有肉眼吗?’须若提回答说:‘是的,世尊!您具有肉眼。’佛说:‘须菩提!你认为我具有天眼吗?’须菩提回答说:‘是的,世尊!您具有天眼。’佛说:‘须菩提!你认为我具有慧眼吗?’须菩提回答说:‘是的,世尊!您具有慧眼。’佛说:‘须菩提!你认为我具有法眼吗?’须菩提回答说:‘是的,世尊!您具有法眼。’佛说:‘须菩提!你认为我具有佛眼吗?’须菩提回答说:‘是的,世尊!您具有佛眼。’佛又说:‘须菩提!你认为在恒河中所有的沙,我是不是说它是沙呢?’须菩提回答说:‘是的,世尊!您说它是沙。’佛说:‘那么,须菩提f如一恒河中所有的沙,如果以其中一粒沙比作一恒河,再以所有恒河中的所有沙,以一粒沙比作一佛世界,你认为这样的佛世界难道不多吗?’须菩提回答说:‘非常多。世尊!’佛告诉须菩提说:‘不必远说到那么多的佛世界,就拿你所处的世界来说,所有众生的心思,随情而迁,逐境而生,种种心思颠倒妄想,我却能以清净的五眼完全看得见,完全知道。为什么呢?因为所有这些心思,皆是众生的妄心,并非本性常住的真心,只是假藉一个名,称之为心罢了。这又为什么呢?须菩提!常住的真心是寂然不动的,过去的心思不可滞留,现在心思不可执著,未来的心思又不可预期,反观内照,则三心总不可得。知其不可得,则清净的般若才会显出,所谓人心净而道心生,此方为菩提的真心。’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佛说:‘须菩提!如果有人用充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来行布施,你认为此人因所播的因缘而得来的福德多不多?’须菩提回答说:‘是的,世尊!此人以这种布施因缘所得的福德非常多。’佛又说:‘须菩提!若以有实相的因缘布施,因其心执著于福报,其福报亦因其所施的因缘有限而有时尽的,所以我说他因此所得的福德不多,如果以无住实相布施,以无求福之心布施,正是无为清净之功德,我说此种福德才是真正的无限。’
          


          IP属地:上海8楼2006-01-26 22:31
          回复

             

            离色离相分第二十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诸相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佛说:‘须菩提!你认为所谓的佛陀,可不可以用圆满的色身来观察吗?’须菩提回答说:‘不可以。世尊!如来不可以用圆满的色身来观察。为什么呢?因为您所说的具足色身,虽有三十二相,变化神通,但仍是缘起而非实相,只是假借一个名,称之为具足色身。’佛又说:‘须菩提!你认为我可不可以用圆满具足诸相来观察?’须菩提回答说:‘不可以。世尊!您不可以用圆满具足诸相来观察。为什么呢?因为您所说的圆满诸相,亦是缘起而无自性的,只是假借一个名,称之为具足诸相而已。’

             

            非说所说分第二十一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佛说:‘须菩提!你不要以为我会作这样想:“我当为众生说种种法”,因为我只是机缘相感,随人悟性,为之指点,未尝有说法之念头。你切勿有以为我应当说法的念头。为什么呢?如果有人说:“如来有所说法。”他这么说,即是毁谤佛,是他拘泥于文字,不能了解我所说的道理,才会这么说。须菩提!所谓说法的意思,不是假于口说就能尽的,佛的真空妙理,原来无法,只不过为众生解除外邪妄心而说的,使之了悟真性,自证佛理,此乃假藉一个名,称之为说法而已,实际上我并没有说法。’那时,须菩提向如来佛禀白说:‘世尊!恐怕未来世的诸众生,听到这个无法之法,无说之说,不能完全了解,不知能否生信心。’佛回答说:‘须菩提!众生本来各具有佛性,所以说他们非众生,但他们尚未解脱妄心,所以也不是非众生。为什么呢?须菩提!因为众生之所以为众生,只是尚未了悟,如果能了悟,即可立地成佛,而非为众生,现在不过先假借一个众生之名称之而已。’

             

            无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向如来佛禀问说:‘世尊!您得正等正觉菩提心,真是得无所得吗?’佛回答说:‘正是!你说正合我的意思。须菩提!我于菩提正法,丝毫都无所得。因为凡是可以用得失来衡量的,都是身外之物,而不是自性的。自性菩提,人人具足,如何能得,也无法可得,只是假借一个名,称之为无上正等正觉而已。’

             

            净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佛再进一步地说明:‘须菩提!我所说的无上正等正觉之法,是人人具足,世世相同,故曰平等,佛与众生所具有的菩提心,亦没有高下,所以才称之为无上正等正觉菩提。因为在真性中,原本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等四相,如有此四相,则是受浮尘妄念所蒙蔽。所以能修明心见性的一切善法,就可以得无上菩提。须菩提!我所谓的善法,乃本性中自然的觉性,原本就无善恶,只因为了开悟众生,假藉一个名,称之为善法而已。’

             

            福智无比分第二十四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IP属地:上海9楼2006-01-26 22:31
            回复
              老兄,太长了
              还是200多字的那个比较舒


              12楼2006-02-07 06:54
              回复
                慢慢看嘛,你新发的也很


                IP属地:上海13楼2006-02-14 18:29
                回复
                  • 222.89.66.*
                  阿弥陀佛,随喜


                  14楼2008-12-02 22:44
                  回复
                    阿弥陀佛...........


                    15楼2009-01-03 22:1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