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吾不出,相枢不出,太吾不灭,相枢不灭
太,极之上也;吾,即我。
太吾即极我,极我,不是刚正,不是仁善,不是中庸,不是叛逆,也不是唯我。
极我,是这五者的聚合体,是从“我”的角度,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和看法。
相枢,相,相由心生,心之所想即为相;枢,中枢、枢纽,即心也。
相枢即心之所想而化之表象。
太吾行至恶人谷,见一道人拉拽一小童,便认为此道人是一妖道,挟持小童欲施以恶行,遂拔剑斩之,妖道死于血泊之中,小童却哭喊着向他尸体跑去,见此场景,太吾只是拂身而去,心中所想却是此小童定是被这妖人蛊惑,却未曾想过可能只是一个父亲在管教孩子,于此小童心中太吾与相枢何异?
太吾行至半途,见炊烟袅袅,一饿极之人正在架灶生炉,一旁麻袋中似有活物,辨其形状似是一少年,再看此饿极之人,只觉得他是恶鬼转世,于是冲上前去,一招太祖长拳直接将其打死在地,待解开麻袋,一个小人儿刚被放出便嚎啕大哭,太吾遣其自行离去,心中想着,若不是我,这孩子定被那恶人吃了去。
不多时,太吾又见相似场景,未来得及辨认那麻袋中是为何物,抬手便是一记飞蝗石将那生活造饭之人击毙,待解开麻袋,却扑棱出一只大鹅,太吾眉头紧锁,心中却认定此人以前定也做过之前那恶鬼所做之事。
……
世间并无对错,规矩多了,才有了对错;世间亦无好坏,心之所念,才分了好坏。
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但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还不是由人心而定。
所以佛家说无色无相,无嗔无狂;老子说无为即有为。
眼观鼻,鼻观心,观心而定,定的是心之所想,心之所想即目之所视,目之所视,心之所想却皆为表象也,只有定心忍性,才能探查到这世界运行的真理,当局者迷,心一动便入局,把自己抬高到一个非人的高度,再去看这个世界,才能看到这世界根本没有对错,没有善恶,没有好坏之分,皆是众生,众生皆苦,这也是为什么修仙之人修的是闲云野鹤,修的是不问世事,修的断绝了七情六欲。
(这也是我不乐意看现在的修仙的小说的原因,都是争斗都是杀伐,说是修仙,其实满篇的欲望,朝闻道夕死可矣,若是修仙修的心定,便已是极乐,生老病死又算得了什么。)
话说回来,太吾不出谷则天下定,太吾出则相枢出,太吾本就是相枢,又何谈消灭相枢呢,若不出竹庐这世间便已是安宁,所以说无为便是有为,而太吾砍倒了所有的剑冢,相枢又真的灭了么?所以说有为不如无为。
荒唐之言,一笑而过。
太,极之上也;吾,即我。
太吾即极我,极我,不是刚正,不是仁善,不是中庸,不是叛逆,也不是唯我。
极我,是这五者的聚合体,是从“我”的角度,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和看法。
相枢,相,相由心生,心之所想即为相;枢,中枢、枢纽,即心也。
相枢即心之所想而化之表象。
太吾行至恶人谷,见一道人拉拽一小童,便认为此道人是一妖道,挟持小童欲施以恶行,遂拔剑斩之,妖道死于血泊之中,小童却哭喊着向他尸体跑去,见此场景,太吾只是拂身而去,心中所想却是此小童定是被这妖人蛊惑,却未曾想过可能只是一个父亲在管教孩子,于此小童心中太吾与相枢何异?
太吾行至半途,见炊烟袅袅,一饿极之人正在架灶生炉,一旁麻袋中似有活物,辨其形状似是一少年,再看此饿极之人,只觉得他是恶鬼转世,于是冲上前去,一招太祖长拳直接将其打死在地,待解开麻袋,一个小人儿刚被放出便嚎啕大哭,太吾遣其自行离去,心中想着,若不是我,这孩子定被那恶人吃了去。
不多时,太吾又见相似场景,未来得及辨认那麻袋中是为何物,抬手便是一记飞蝗石将那生活造饭之人击毙,待解开麻袋,却扑棱出一只大鹅,太吾眉头紧锁,心中却认定此人以前定也做过之前那恶鬼所做之事。
……
世间并无对错,规矩多了,才有了对错;世间亦无好坏,心之所念,才分了好坏。
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但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还不是由人心而定。
所以佛家说无色无相,无嗔无狂;老子说无为即有为。
眼观鼻,鼻观心,观心而定,定的是心之所想,心之所想即目之所视,目之所视,心之所想却皆为表象也,只有定心忍性,才能探查到这世界运行的真理,当局者迷,心一动便入局,把自己抬高到一个非人的高度,再去看这个世界,才能看到这世界根本没有对错,没有善恶,没有好坏之分,皆是众生,众生皆苦,这也是为什么修仙之人修的是闲云野鹤,修的是不问世事,修的断绝了七情六欲。
(这也是我不乐意看现在的修仙的小说的原因,都是争斗都是杀伐,说是修仙,其实满篇的欲望,朝闻道夕死可矣,若是修仙修的心定,便已是极乐,生老病死又算得了什么。)
话说回来,太吾不出谷则天下定,太吾出则相枢出,太吾本就是相枢,又何谈消灭相枢呢,若不出竹庐这世间便已是安宁,所以说无为便是有为,而太吾砍倒了所有的剑冢,相枢又真的灭了么?所以说有为不如无为。
荒唐之言,一笑而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