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正二年隆冬,虚明书屋偶遇三阿哥朱长戎,后不语而离。宫院深深今是非”
而至于他提说的尉缭,原并不想和一个古人论道更古的人,这实在没什么意义,但在接过太监递来的《重刑令》时,不算轻的重量竟把自己压得心一沉,私心想的是,人能生存的空间本就很窄,临到死了,也要被困在族谱或是史书的方寸里。
:您为什么只想着为一个逝去的人求真,而不肯为眼下真正喊冤的人高呼呢?
话说到这里,却又想起自己在后世里瞧着郑白,不亦如朱长戎观尉缭,分明已经盖棺定论,但偏要为死人在口笔间博出一条“生路”。难免有些丧气,脚下的芝蔴秸因为自己不再动作,反倒被风一吹,还有几根盖在了鞋面上。
:算了。
算了。
却不是决心不再和郑白共情,选择自若地旁观这个时代,反而是不想和眼前人争论,更坚定着自己要为郑白开口提笔的发愿。
p/7631247932?pn=5,166-171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