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金匮中仲景提出:治疗黄疸多宗“脾色必黄,瘀热以行”之旨
2. (1)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防己黄芪汤主之。(无发热);
(2)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而渴,继而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有发热)
3. 《素问·标本病传论》:小大不利治其标,小大利治其本。
4.太阴虚寒腹痛的特点是:时腹自痛。
厥阴病基本病机特点是:寒热错杂。
5.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6.治病必求于本的'本'指阴阳
7.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8.伤寒96条,小柴胡汤证
9.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10.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
11.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326条
12.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13.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
14.精脱者,耳聋,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血脱者,色白,夭然不泽,其脉空虚,此其候也
15.素问.阴阳应象大伦:治病必求于本。本指阴阳
16.大小不利治其标,大小利治其本
17.病机19条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热瞀瘛,皆属于火(心);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火);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18.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19.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20.《伤寒论》阳明热证禁发汗,禁温针,禁攻下,禁利小便。
21.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
22.素问提出五脏痹的症状特点以及痿论“治痿独取阳明”的观点
23.病机十九条 五脏病机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诸气膹郁,皆属于肺。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24.阴阳应象大论 因势利导 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剽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25.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皮水其脉亦浮.外证附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喘;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黄汗其脉沉迟,身发热,胸满,四肢头面肿,久不愈,必致痈脓。
26.治病必求于本,本指的是阴阳,中医以调节阴阳为治疗总纲和基本原则
27.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
28.中风历节病脉证: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
2. (1)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防己黄芪汤主之。(无发热);
(2)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而渴,继而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有发热)
3. 《素问·标本病传论》:小大不利治其标,小大利治其本。
4.太阴虚寒腹痛的特点是:时腹自痛。
厥阴病基本病机特点是:寒热错杂。
5.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6.治病必求于本的'本'指阴阳
7.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8.伤寒96条,小柴胡汤证
9.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10.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
11.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326条
12.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13.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
14.精脱者,耳聋,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血脱者,色白,夭然不泽,其脉空虚,此其候也
15.素问.阴阳应象大伦:治病必求于本。本指阴阳
16.大小不利治其标,大小利治其本
17.病机19条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热瞀瘛,皆属于火(心);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火);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18.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19.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20.《伤寒论》阳明热证禁发汗,禁温针,禁攻下,禁利小便。
21.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
22.素问提出五脏痹的症状特点以及痿论“治痿独取阳明”的观点
23.病机十九条 五脏病机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诸气膹郁,皆属于肺。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24.阴阳应象大论 因势利导 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剽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25.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皮水其脉亦浮.外证附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喘;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黄汗其脉沉迟,身发热,胸满,四肢头面肿,久不愈,必致痈脓。
26.治病必求于本,本指的是阴阳,中医以调节阴阳为治疗总纲和基本原则
27.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
28.中风历节病脉证: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