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比较关注宋明时期的历史小说,因此,一直几个问题卡在心里面:
崇祯元年开始,基础的年税收就快跌破300万大关了,为什么那么多人就不怀疑一下,人家是凭什么凭借短短几年的“搜刮”,就能收到,前面想都不敢想的上千万的“三饷”?哪怕算上天启年间,真正到了袁崇焕手上的有几层?区区十年不到的“举国之力”,真能填上上百年留下的烂帐?
反正我个人思考后得出来的结论就是:
明末文官们习惯性的甩锅操作!
对待平民百姓,肯定是拿着御赐的“尚方宝剑”使劲的收,但长久养成的习惯和财不露白的默认作风,使他们即使刮出了3千万也不可能送上去三成,但是笔和嘴在他们的掌握下呀,那本崇祯24年的黄册不就是最好的例证吗?
至于难以群马袁嘟嘟,我个人认为绝大多数是自己立场就没力问,全是以旁观者视角和救世主的立场去套!
人家就是一个不敢动手的读书人,一群三四十分当中的60分,对比岳飞那些名传千古的学霸自然是漏洞一大堆,那你好歹看一下他收拾的是什么样的烂摊子和带的是一群什么样的队友?什么时候一个人口过亿的大帝国的崩溃,要区区一个人扛?!
崇祯元年开始,基础的年税收就快跌破300万大关了,为什么那么多人就不怀疑一下,人家是凭什么凭借短短几年的“搜刮”,就能收到,前面想都不敢想的上千万的“三饷”?哪怕算上天启年间,真正到了袁崇焕手上的有几层?区区十年不到的“举国之力”,真能填上上百年留下的烂帐?
反正我个人思考后得出来的结论就是:
明末文官们习惯性的甩锅操作!
对待平民百姓,肯定是拿着御赐的“尚方宝剑”使劲的收,但长久养成的习惯和财不露白的默认作风,使他们即使刮出了3千万也不可能送上去三成,但是笔和嘴在他们的掌握下呀,那本崇祯24年的黄册不就是最好的例证吗?
至于难以群马袁嘟嘟,我个人认为绝大多数是自己立场就没力问,全是以旁观者视角和救世主的立场去套!
人家就是一个不敢动手的读书人,一群三四十分当中的60分,对比岳飞那些名传千古的学霸自然是漏洞一大堆,那你好歹看一下他收拾的是什么样的烂摊子和带的是一群什么样的队友?什么时候一个人口过亿的大帝国的崩溃,要区区一个人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