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纪大了总爱想些旧事,翻阅老照片,回忆往昔,恍然发现我竟已在天逸呆了30个年头,虽不算什么重要人物,但在与这家国产音响企业并行的日子中,也见过太多风风雨雨。
起步:不足20平的小研究所
起点在九二年成立的一个狭小的研究所里,几个应届生被迫挤在一个面积不足二十平方米的空间,埋头鼓捣着电路板、磨机板等。灯光昏黄,他们眼中的亮光却丝毫不减。
白手起家并非一件易事,狭小的研究所在庞大的市场上,没有收获赞美,甚至没有批评,就像一只毫无存在的小虾米,激不起大海的一丝波澜起。
好在,搞研究的总是有几分不服输的傲气,短暂的遇冷反倒让他们攻克技术难关的步伐迈得更大了。1993年,这群年轻人做了一个相当冒险的决定——公布自身核心技术。
这一步走对了,我们研究所因此获得许多行业大牛和市场关注和认可,一时间,大量订单涌来,风头无限。积攒足够资金和技术,又敏锐察觉到市场热点变化后,研究所开始生产卡拉 OK整版,渐渐在国内卡拉OK市场上打响名头。
老照片
发展:不惧他人冷眼,背负质疑前行
随着不断发展壮大,1995年研究所正式转变 为成都亚迪实业有限公司,推出了一系列hi-fi及AV产品,在竞争激烈的音响市场上及时抢占一席之地。
这一过程中,“别努力了,再怎么努力也是国产,不如国外牌子”的冷言冷语常充斥我们耳畔,背负着质疑前行,心理压力总是很大的,有时连我这个旁观者都倍感焦灼,更别提在音响产品中倾注心力的研究人员了。
老话常说,“那些打不倒你的,总会让你更强大”,迎着诸多质疑和非议不断向上,我们持续加大在研发和生产方面的投入,员工也增长到几百人,当时规模已经很大了。
受挫:音响市场寒冬
熬过了那不被信任的苦日子,发展好了,也有了外扩的野心。为了更好地服务市场,1999年,公司决定前往当时最大的音响集散地——广州,投资建厂,并正式成立广州天逸电子有限公司。
从成都到广州,路途很远、车程很长,每一个跟随公司南下的员工都心怀期待,包括我。那时,广州音响市场的繁华深深震撼着我们,一辆接着一辆的载货货车来来往往,人流、车流就像串联音响市场的血管,生生不息。
可是,正待新厂建成之际,这一繁华盛景慢慢出现了颓势,市场上的人流、车流,渐渐出现断流,一时竟有些冷清,这是整个音响行业大环境的无奈。
应对国内需求不足这一状况,核心人员整宿整宿失眠:想着后面的路怎么走,员工的心怎么安,用户的需求如何满足。那是一段相当难熬的时间,看着原本的竞争对手一个个转行、退场,实在是百感交集。
很神奇的是,尽管市场状况不佳,许多留下来的员工仍表现出了对天逸无条件的信任。这或许与天逸的“以人为本”有关,领导们将大部分压力都顶住了,其他人只需拧成一股绳,将工作完成到尽善尽美,身处其中,我常常感到安心。
转机:开拓外销市场,内外兼具
内需不足已是事实,这一状况有可能持续很长时间,若是一直等市场恢复,很容易坐以待毙。于是,我们公司决定加快开拓外销市场,每年投到外销上的钱超过百万,也参加了数不清了音响展,仍是没有水花。
一次次的挫败,都是为成功积攒的经验。终于,在2003年,天逸顺利拿到了欧洲客户的一个做低音炮的订单,这个订单的成功让我们打开向外的大门,顺利解除危机。
发展至今,我们的产品远销欧美等十多个国家,已经不需要自主去找客户了,反倒是客户要来找我们,手头单子太多,有时还需要挑挑。
国内音响市场状况也变得越来越不错了,这些年天逸重点投入自主研发和技术升级中,品牌名气也大了,可以说算是排名前列的国产音响大厂。
结语
像我这样的老员工还有很多很多,看着一个小研究所成为一家知名的音响大企,陪伴天逸走过的这30年,这个公司团队的凝聚和领导的真诚始终深深地打动着我们。个人认为,对用户负责,对员工负责,也正是天逸能走的更远的动力。
起步:不足20平的小研究所
起点在九二年成立的一个狭小的研究所里,几个应届生被迫挤在一个面积不足二十平方米的空间,埋头鼓捣着电路板、磨机板等。灯光昏黄,他们眼中的亮光却丝毫不减。
白手起家并非一件易事,狭小的研究所在庞大的市场上,没有收获赞美,甚至没有批评,就像一只毫无存在的小虾米,激不起大海的一丝波澜起。
好在,搞研究的总是有几分不服输的傲气,短暂的遇冷反倒让他们攻克技术难关的步伐迈得更大了。1993年,这群年轻人做了一个相当冒险的决定——公布自身核心技术。
这一步走对了,我们研究所因此获得许多行业大牛和市场关注和认可,一时间,大量订单涌来,风头无限。积攒足够资金和技术,又敏锐察觉到市场热点变化后,研究所开始生产卡拉 OK整版,渐渐在国内卡拉OK市场上打响名头。
老照片
发展:不惧他人冷眼,背负质疑前行
随着不断发展壮大,1995年研究所正式转变 为成都亚迪实业有限公司,推出了一系列hi-fi及AV产品,在竞争激烈的音响市场上及时抢占一席之地。
这一过程中,“别努力了,再怎么努力也是国产,不如国外牌子”的冷言冷语常充斥我们耳畔,背负着质疑前行,心理压力总是很大的,有时连我这个旁观者都倍感焦灼,更别提在音响产品中倾注心力的研究人员了。
老话常说,“那些打不倒你的,总会让你更强大”,迎着诸多质疑和非议不断向上,我们持续加大在研发和生产方面的投入,员工也增长到几百人,当时规模已经很大了。
受挫:音响市场寒冬
熬过了那不被信任的苦日子,发展好了,也有了外扩的野心。为了更好地服务市场,1999年,公司决定前往当时最大的音响集散地——广州,投资建厂,并正式成立广州天逸电子有限公司。
从成都到广州,路途很远、车程很长,每一个跟随公司南下的员工都心怀期待,包括我。那时,广州音响市场的繁华深深震撼着我们,一辆接着一辆的载货货车来来往往,人流、车流就像串联音响市场的血管,生生不息。
可是,正待新厂建成之际,这一繁华盛景慢慢出现了颓势,市场上的人流、车流,渐渐出现断流,一时竟有些冷清,这是整个音响行业大环境的无奈。
应对国内需求不足这一状况,核心人员整宿整宿失眠:想着后面的路怎么走,员工的心怎么安,用户的需求如何满足。那是一段相当难熬的时间,看着原本的竞争对手一个个转行、退场,实在是百感交集。
很神奇的是,尽管市场状况不佳,许多留下来的员工仍表现出了对天逸无条件的信任。这或许与天逸的“以人为本”有关,领导们将大部分压力都顶住了,其他人只需拧成一股绳,将工作完成到尽善尽美,身处其中,我常常感到安心。
转机:开拓外销市场,内外兼具
内需不足已是事实,这一状况有可能持续很长时间,若是一直等市场恢复,很容易坐以待毙。于是,我们公司决定加快开拓外销市场,每年投到外销上的钱超过百万,也参加了数不清了音响展,仍是没有水花。
一次次的挫败,都是为成功积攒的经验。终于,在2003年,天逸顺利拿到了欧洲客户的一个做低音炮的订单,这个订单的成功让我们打开向外的大门,顺利解除危机。
发展至今,我们的产品远销欧美等十多个国家,已经不需要自主去找客户了,反倒是客户要来找我们,手头单子太多,有时还需要挑挑。
国内音响市场状况也变得越来越不错了,这些年天逸重点投入自主研发和技术升级中,品牌名气也大了,可以说算是排名前列的国产音响大厂。
结语
像我这样的老员工还有很多很多,看着一个小研究所成为一家知名的音响大企,陪伴天逸走过的这30年,这个公司团队的凝聚和领导的真诚始终深深地打动着我们。个人认为,对用户负责,对员工负责,也正是天逸能走的更远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