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词(开始时间:from now on)单词是英语能力的核心,我的观点是不需要任何单词书,但是可以用多个英语单词APP如扇贝单词、百词斩等反复刷。这些APP的便携性很强,可以随时拿出来看一看。英语二的单词一般每天100-150词的情况下,考前已经可以过两三遍。注:多次刷到仍然不能脱口而出的单词需要记到笔记上,时时温习。
客观题(开始时间:6-7月开始)英语二的客观题并不难,想要拿到高分需要的是仔细。仔细意味着,每一行文字都要认真的看。与题目相关的所有地方都要划线。二战的我没有题做,因此前期买了许多模拟题来刷,但效果很一般。一是模拟题的难度远高于真题,二是出题的风格有所偏差。因此我的观点是,不推荐做太多的模拟题。以英语一的阅读题为前期练习,后期以英语二真题为主即可。英语一般时间充裕,所以每天只需要做1-2篇阅读保持题感。如果觉得自己的阅读能力比较弱,可以适当买一些模拟题的文章来读,许多模拟题摘自外刊,通用有助于强化(可以不用做)。至于完型,我认为通过真题适当练习即可。用以积累固定词组以及因果转折这样的易错点的考法,同时体会文章整体的行文意图。英语二真题是可以充分模拟考场的宝贵资料。因此不建议前期做,后期可以留出最后三年的试题在考前的三天依次掐点练习。
主观题(开始时间:8月中下旬)其实主观题我的发言权并不高,因为我两年的主观题分数都很一般。但是我认为还是应该有三点值得注意。(1)字迹,字迹真的很重要!每天可以抄写一篇小作文,用来练习字迹。(2)关于作文:我两年都买了王江涛的作文书,第二年还听了周思成的作文课。但是最后小作文没有背,所以不太理想。大作文整体还可以。(3)关于翻译:我是一个不懂语法的人,所以我的翻译主要靠的是大量练习。有时间的同学我还是建议理解一下英语和汉语语法的区别。考场上我先把字面意思写在了卷纸上,再最终转译誊写到答题卡中。至少对于我自己来说,有了很显著的提高。
02 总结
英语二的套路并不多,取胜在于按部就班的练习和背诵。考试中我背了许多固定用法和语句,这在我后面的复试英语面以及各种英语写作场合,都起到了很大的帮助。因此在我看来,英语的上限就是:熟练地掌握考研范围内的所有单词,并适当做一定的积累。能够在考场上耐心地将客观题的每一篇文章中的每一句话都读到、读懂。主观题经过超过三个月的训练,可以在大量模板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思路,快速作答。如此一来,英语成绩一定不会低。
专业课备考
二战的我毕业后回到家里,没有去自习室也没有与研友线下见面,而是独自开始了一段自我雕琢的心灵之旅。在这一过程中,我也开始思考了一战没有思考的问题。
(一)老师究竟喜欢怎样的作答我曾经问过很多学长学姐:我到底怎么写才是老师喜欢的?我这样的风格老师喜欢吗?根据我自己的观察和学长学姐的经验,我认为其实老师并不拘泥于某一类的风格,而是看重优质答案中共通的一些特质。所以老师究竟喜欢怎样的作答?我觉得一份高分答案,至少有以下几点特质。
完整的逻辑链条:完整的逻辑链条是老师顺畅地通读到结尾最关键的条件。这就要求我们在作答的过程中,不能偏题,不能厚此薄彼。充足的理论储备:知识基础是向老师展示自己基本功和学习覆盖面广度、深度的体现。这种基础即体现在440的名解、简答中,也体现在334和440论述随时可见的“引用”和实例里。充足的理论储备意味引用恰当全面,基础题目有所拓展而不犯错。比如一战中,我曾把拉扎斯菲尔德和拉斯韦尔所提出的媒介功能弄混,这是很致命的。
精彩的学术语言:行文的学术性,是经过大量论文阅读和练习校正后的一种特质。它可以让文字更有深度,可以更好表达自己的观点。
工整的考试卷面:考研不是书法考试。因此对于字的美感并不做过多要求。但由于阅卷过程中的主观性很强,因此考试卷面应做到的是层次分明,字迹清晰。
(二)究竟应该采用怎样的方法论
早期——基础训练时期:4-6月;每天学习时间7-9小时攻读基础书目。其实猫书序列一、序列二已经十分全面,但考虑它毕竟是知识点的汇总,所以我们在阅读基础书目之后才能对它进行更为高效的利用。由于二战时间相对宽裕。结合一战一共读了《传播学教程》、《范式与流派》、《社会学研究方法教程》、《网络传播概论》、《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导论》、《传播理论:方法、起源与应用》、《西方传播学术史手册》七本书。这七本书加上猫书,基本上构成了我的基础架构。其中前四本书是每一个新传学子都必读的书目,而胡翼青的《西方传播学术史手册》也给了我很大的帮助。这个期间的阅读,主要的目的是进行第一轮的基础知识吸收。无论是猫书也好还是自己整理的资料也罢,这一阶段由于压力较小,可以尽量地熟记基础知识。即便是无法逐字逐句地将《传播学教程》和《范式与流派》的基础知识背诵,也需要有一个较好的掌握。比如以今年的真题“镜中我”为例,它的提出者、定义、基本内涵以及当前是否在社交
客观题(开始时间:6-7月开始)英语二的客观题并不难,想要拿到高分需要的是仔细。仔细意味着,每一行文字都要认真的看。与题目相关的所有地方都要划线。二战的我没有题做,因此前期买了许多模拟题来刷,但效果很一般。一是模拟题的难度远高于真题,二是出题的风格有所偏差。因此我的观点是,不推荐做太多的模拟题。以英语一的阅读题为前期练习,后期以英语二真题为主即可。英语一般时间充裕,所以每天只需要做1-2篇阅读保持题感。如果觉得自己的阅读能力比较弱,可以适当买一些模拟题的文章来读,许多模拟题摘自外刊,通用有助于强化(可以不用做)。至于完型,我认为通过真题适当练习即可。用以积累固定词组以及因果转折这样的易错点的考法,同时体会文章整体的行文意图。英语二真题是可以充分模拟考场的宝贵资料。因此不建议前期做,后期可以留出最后三年的试题在考前的三天依次掐点练习。
主观题(开始时间:8月中下旬)其实主观题我的发言权并不高,因为我两年的主观题分数都很一般。但是我认为还是应该有三点值得注意。(1)字迹,字迹真的很重要!每天可以抄写一篇小作文,用来练习字迹。(2)关于作文:我两年都买了王江涛的作文书,第二年还听了周思成的作文课。但是最后小作文没有背,所以不太理想。大作文整体还可以。(3)关于翻译:我是一个不懂语法的人,所以我的翻译主要靠的是大量练习。有时间的同学我还是建议理解一下英语和汉语语法的区别。考场上我先把字面意思写在了卷纸上,再最终转译誊写到答题卡中。至少对于我自己来说,有了很显著的提高。
02 总结
英语二的套路并不多,取胜在于按部就班的练习和背诵。考试中我背了许多固定用法和语句,这在我后面的复试英语面以及各种英语写作场合,都起到了很大的帮助。因此在我看来,英语的上限就是:熟练地掌握考研范围内的所有单词,并适当做一定的积累。能够在考场上耐心地将客观题的每一篇文章中的每一句话都读到、读懂。主观题经过超过三个月的训练,可以在大量模板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思路,快速作答。如此一来,英语成绩一定不会低。
专业课备考
二战的我毕业后回到家里,没有去自习室也没有与研友线下见面,而是独自开始了一段自我雕琢的心灵之旅。在这一过程中,我也开始思考了一战没有思考的问题。
(一)老师究竟喜欢怎样的作答我曾经问过很多学长学姐:我到底怎么写才是老师喜欢的?我这样的风格老师喜欢吗?根据我自己的观察和学长学姐的经验,我认为其实老师并不拘泥于某一类的风格,而是看重优质答案中共通的一些特质。所以老师究竟喜欢怎样的作答?我觉得一份高分答案,至少有以下几点特质。
完整的逻辑链条:完整的逻辑链条是老师顺畅地通读到结尾最关键的条件。这就要求我们在作答的过程中,不能偏题,不能厚此薄彼。充足的理论储备:知识基础是向老师展示自己基本功和学习覆盖面广度、深度的体现。这种基础即体现在440的名解、简答中,也体现在334和440论述随时可见的“引用”和实例里。充足的理论储备意味引用恰当全面,基础题目有所拓展而不犯错。比如一战中,我曾把拉扎斯菲尔德和拉斯韦尔所提出的媒介功能弄混,这是很致命的。
精彩的学术语言:行文的学术性,是经过大量论文阅读和练习校正后的一种特质。它可以让文字更有深度,可以更好表达自己的观点。
工整的考试卷面:考研不是书法考试。因此对于字的美感并不做过多要求。但由于阅卷过程中的主观性很强,因此考试卷面应做到的是层次分明,字迹清晰。
(二)究竟应该采用怎样的方法论
早期——基础训练时期:4-6月;每天学习时间7-9小时攻读基础书目。其实猫书序列一、序列二已经十分全面,但考虑它毕竟是知识点的汇总,所以我们在阅读基础书目之后才能对它进行更为高效的利用。由于二战时间相对宽裕。结合一战一共读了《传播学教程》、《范式与流派》、《社会学研究方法教程》、《网络传播概论》、《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导论》、《传播理论:方法、起源与应用》、《西方传播学术史手册》七本书。这七本书加上猫书,基本上构成了我的基础架构。其中前四本书是每一个新传学子都必读的书目,而胡翼青的《西方传播学术史手册》也给了我很大的帮助。这个期间的阅读,主要的目的是进行第一轮的基础知识吸收。无论是猫书也好还是自己整理的资料也罢,这一阶段由于压力较小,可以尽量地熟记基础知识。即便是无法逐字逐句地将《传播学教程》和《范式与流派》的基础知识背诵,也需要有一个较好的掌握。比如以今年的真题“镜中我”为例,它的提出者、定义、基本内涵以及当前是否在社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