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shi no Ko。这部首先从标题的翻译上就很难。知道的人大概有听说过,这个短语在日文中可以有两种理解,大多数人在没有任何上下文的情况下只会认识到第一种理解,也就是“我追的偶像”这一层。如果只要翻译这层意思的话就完全可以像刚才那样用意译的方法,因为如果按字面直译会变得不通顺或者在中文里显得别扭。
「推し」一般不会译成“推”,虽然近年来在小范围内通过直接从日文中借词来扩充对一些亚文化描述的词汇量,但毕竟不是被社会大众都接受的普遍含义。流行的比较好推广的比较开的比如“达人”这个词,其实就是直接从日文中借过来的。但有别于后者通过媒体的反复使用至少在年轻族群中有了很高的认知度,“推”这个词仍然是局限在小范围内的一个词汇。「子」这个翻译成“孩子”说实话也不是特别妥当。虽然是有这个意思,但日文中所指的年龄会更加宽泛。一般来讲中文里十几岁会更多用青少年之类的进行归类,当然语境如果是和大人进行比较那归为孩子一类也算是说得通,又或者是父母和子女之间也会用孩子之类的说法,不过从作品来看这些都不符合。其实在日文里即使20多岁的女孩子有时也可以用「子」来指代,基本上就是年轻女子之类的意思。「の」这个就更有些似是而非了。尽管翻译成“的”,在某些情况下都表示所有格是没错,但在别的意思的用法中还是有一些很微妙的差别。比如中文会讲“男的服务员”,或者连的都省掉变成男服务员。日文中也会这么用,但还有种用法就是把顺序颠倒过来,翻译一下大概就是“服务员的男的”这样。这个例子还可以翻译在中文里也还可以接受,但其他大多数情况下是不逐字翻译的。比如「店主の人」其实就是店主,这里是把职业当成了对人的一种修饰,如果翻成“作为店主的人”之类的就会很奇怪。
所以既然逐字翻译这么勉强为什么还要这么翻,那还不是因为标题的第二层意思。一个翻译同时要表达追的偶像本人和偶像的孩子的两个意思,确实不得不说是不可翻译的。像英文里就直接罗马字转写,不作翻译。更何况这第二层意思连普通的11区人民也是不会第一时间想到的。在语法上确实是有这种解释,但首先偶像就不会有孩子。所以原作的设定和情节发展就是破天荒的,相信任何一个看过作品的观众或读者都会觉得剧情完全就是出人意表,第一话之所以前无古人的用了90分钟来诠释,就是因为要这么长时间才能说清标题并为之正名:这不是一部讲偶像的故事,而是讲偶像的孩子的故事。
另外我很喜欢这部作品的一点是会去揭露业界的一些非常现实和并不光彩的一面。当然这也是网络兴起,传统中曾经独霸国内信息唯一来源的电视业界逐渐衰退的结果。正逢最近11区的娱乐圈也被爆了丑闻,无不标志着那些业界大佬曾呼风唤雨不可动摇的地位已开始不断受到挑战。这是我觉得网络非常好的一面,它是去中心化的,每个人都可以在上面发声,都有获得关注的机会,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不再局限于传统媒体。(此处仅指外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