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癌的发病原因是什么?如何避免?
胰腺癌(胰腺导管腺癌)早期无特异症状,诊断相当困难,且病情进展迅速、治疗效果差、死亡率高,素有“癌中之王”之称,总体5年生存率平均不足5%。全国发病率平均在十万分之七左右,但是在经济发达生活工作压力大的地区比如上海,发病率达到平均水平的两倍。也许有人觉得这个发病率很低,但如果告诉你五十岁以上人群发病率在十万分之五十以上,六十五岁以上发病率超过十万分之一百,你还会觉得很低吗?
2021年统计数据显示,美国胰腺癌新发病例中男性位列第10位,女性位列第9位;胰腺癌死亡率占恶性肿瘤相关死亡率的第4位。同期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胰腺癌在男性恶性肿瘤发病率中位居第7位,在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中位居第11位,胰腺癌死亡率占恶性肿瘤相关死亡率的第6位,年新发病例数在12.5万左右,而且随着人口结构的老龄化,发病人数还在快速上升。
胰腺癌的发病原因是什么?
胰腺癌的致病因素很复杂,有内源性的(遗传因素)和外源性(环境、饮食等因素)。临床统计大约有50%的胰腺癌患者是由慢性胰腺炎转化而来的。
2010年发表在世界顶尖杂志《Nature》上的研究文献指出:胰腺癌是从正常的胰腺导管上皮细胞是逐步演变成癌的,从基因突变到形成一个真正的肿瘤细胞要9年,至少需要3-8次基因突变累积,而从一个肿瘤细胞发展成为具有转移能力的细胞团肿块需要8年,而从发现肿瘤到肿瘤引起的死亡少则只需几个月。虽然这个研究结论不一定是真理,但至少说明胰腺癌的发生是一个长期累积的过程,生活中应尽可能的避免引起细胞恶变的不良因素,预防胰腺癌的发生。图例为胰腺导管内皮从轻度增生发展到胰腺癌的过程:
![](http://tiebapic.baidu.com/forum/w%3D580/sign=19b02f2f6a2eb938ec6d7afae56385fe/e08a362e070828385267f0dafd99a9014e08f189.jpg?tbpicau=2025-03-02-05_aceeeabdb38169063bc828806d495bd1)
以目前人类医学的水平,胰腺癌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胰腺癌发病与以下多种危险因素有关。
1、吸烟
吸烟为胰腺癌的首要危险因素,是目前唯一被公认的胰腺癌的发病高危因素,吸烟者发生胰腺癌的相对危险度是非吸烟者的1.5倍,而且随着吸烟数量增多而增大。国外大量前瞻性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已经证明烟叶中的致癌物质可以引起胰管上皮的癌变。
2、饮食结构
高蛋白(如肉类)、高热量(如高碳水化合物)饮食都是与胰腺癌发病有关的因素。动物实验证明高脂肪饮食与胰腺癌的发生有关。酗酒也与胰腺癌有关,尤其是烈酒。饮食结构中富含高纤维素食物、新鲜水果和蔬菜的人群患胰腺癌较少。
3、遗传易感性
胰腺癌具有遗传易感性,约10%的胰腺癌患者具有遗传背景,有家族史者风险是无家族史者的3-13倍,据报道,家族中有1人发病其他家庭成员患胰腺癌的风险是一般人群的4倍,如2个人发病则升至12倍,3个人发病竞高达40倍。临床上母女、父子、兄弟姐妹、祖孙三代的胰腺癌家族并不罕见。
4、环境因素
与胰腺癌有关的职业是与有毒致癌化学物质接触的工作,如工作中经常需要接触β-萘胺和联苯胺的人群胰腺癌发病率较高。
5、糖尿病和肥胖
糖尿病患者患胰腺癌的危险性比其他人高。临床发现胰腺癌患者确诊前数月往往有糖尿病发作,这提示以往无糖尿病史的中年人若突然出现糖尿病发作要考虑早期胰腺癌的可能性,需及时明确诊断,另外肥胖人群的风险也高于普通人。
6、慢性胰腺炎,胆囊炎,胆囊结石,胆囊息肉等
慢性胰腺炎,尤其是慢性钙化性胰腺炎,胰管结石,是胰腺癌的癌前病变之一。需要注意的是,胰腺炎发作也可能是胰腺癌的首发症状。胆囊炎,结石,息肉也是胰腺癌的危险因素之一,相当数量的胰腺癌患者确诊时都长期伴随此类疾病。
7、良性胰腺肿瘤
和其他器官一样,胰腺也有许多良性肿瘤。例如:浆液或粘液性囊腺瘤、实性假乳头状瘤、导管内粘液性乳头状瘤等,它们其中也可以恶变为胰腺癌,尤其是导管内粘液性乳头状瘤(IPMN),经常看到因为忽视随访最终导致恶变的IPMN患者。
对于胰腺癌病人的一级亲属,要格外注意,生活中尽量避免诱发因素,而年过五十的朋友,最好定期体检筛查。
关于胰腺癌的早筛,虽然并没有一个胰腺癌早筛绝对可靠的生物标志或者检测手段,但是针对性的常规检查也能发现绝大部分早期患者。目前认为以下具有高危因素的人群应定期开展胰腺癌筛查:
1. 存在已知的胰腺癌易感基因,如 ATM、BRCA1、BRCA2、CDKN2A、MLH1、MSH2、MSH6、EPCAM、PALB2、STK11、TP53等致病和(或)可能致病胚系突变 以及存在与胚系致病或可能致病突变的胰腺癌家族史(一级或二级亲属)的人群。
2. 家族内有 2 名及以上一级亲属罹患胰腺癌的人群(即使没有已知致病/可能致病的胚系变异)。
3. 家族内有 3 名及以上一级和(或)二级亲属罹患胰腺癌的人群(即使没有已知致病或可能致病胚系变异)。
4. 推荐在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及研究条件的大型胰腺中心开展胰腺癌筛查。
5. 筛查方式及间隔:每年进行一次增强 CT、MRI、MRCP (或)EUS 检查;对筛查发现可疑个体,可以缩短筛查间隔时间。
6. 筛查起始年龄 :
(1)对于携带STK11或CDKN2A致病或可能致病胚系突变的个体,筛查年龄提早为 30-40 岁(同时具有明确家族史的个体,将家族中最早诊断胰腺癌的年龄提前 10 年,两者中选取更年轻的成员开始胰腺癌筛查)。
(2)对于携带其他胰腺癌易感基因,如 ATM、BRCA1、BRCA2、MLH1、MSH2、MSH6、EPCAM、PALB2、TP53 等致病或可能致病胚系变异的个体,筛查初始年龄一般定为50岁(同时具有明确家族史的个体,从家族中最早诊断胰腺癌的年龄提前 10 年,两者中选取更年轻的成员,开始胰腺癌筛查)
胰腺癌(胰腺导管腺癌)早期无特异症状,诊断相当困难,且病情进展迅速、治疗效果差、死亡率高,素有“癌中之王”之称,总体5年生存率平均不足5%。全国发病率平均在十万分之七左右,但是在经济发达生活工作压力大的地区比如上海,发病率达到平均水平的两倍。也许有人觉得这个发病率很低,但如果告诉你五十岁以上人群发病率在十万分之五十以上,六十五岁以上发病率超过十万分之一百,你还会觉得很低吗?
2021年统计数据显示,美国胰腺癌新发病例中男性位列第10位,女性位列第9位;胰腺癌死亡率占恶性肿瘤相关死亡率的第4位。同期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胰腺癌在男性恶性肿瘤发病率中位居第7位,在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中位居第11位,胰腺癌死亡率占恶性肿瘤相关死亡率的第6位,年新发病例数在12.5万左右,而且随着人口结构的老龄化,发病人数还在快速上升。
胰腺癌的发病原因是什么?
胰腺癌的致病因素很复杂,有内源性的(遗传因素)和外源性(环境、饮食等因素)。临床统计大约有50%的胰腺癌患者是由慢性胰腺炎转化而来的。
2010年发表在世界顶尖杂志《Nature》上的研究文献指出:胰腺癌是从正常的胰腺导管上皮细胞是逐步演变成癌的,从基因突变到形成一个真正的肿瘤细胞要9年,至少需要3-8次基因突变累积,而从一个肿瘤细胞发展成为具有转移能力的细胞团肿块需要8年,而从发现肿瘤到肿瘤引起的死亡少则只需几个月。虽然这个研究结论不一定是真理,但至少说明胰腺癌的发生是一个长期累积的过程,生活中应尽可能的避免引起细胞恶变的不良因素,预防胰腺癌的发生。图例为胰腺导管内皮从轻度增生发展到胰腺癌的过程:
![](http://tiebapic.baidu.com/forum/w%3D580/sign=19b02f2f6a2eb938ec6d7afae56385fe/e08a362e070828385267f0dafd99a9014e08f189.jpg?tbpicau=2025-03-02-05_aceeeabdb38169063bc828806d495bd1)
以目前人类医学的水平,胰腺癌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胰腺癌发病与以下多种危险因素有关。
1、吸烟
吸烟为胰腺癌的首要危险因素,是目前唯一被公认的胰腺癌的发病高危因素,吸烟者发生胰腺癌的相对危险度是非吸烟者的1.5倍,而且随着吸烟数量增多而增大。国外大量前瞻性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已经证明烟叶中的致癌物质可以引起胰管上皮的癌变。
2、饮食结构
高蛋白(如肉类)、高热量(如高碳水化合物)饮食都是与胰腺癌发病有关的因素。动物实验证明高脂肪饮食与胰腺癌的发生有关。酗酒也与胰腺癌有关,尤其是烈酒。饮食结构中富含高纤维素食物、新鲜水果和蔬菜的人群患胰腺癌较少。
3、遗传易感性
胰腺癌具有遗传易感性,约10%的胰腺癌患者具有遗传背景,有家族史者风险是无家族史者的3-13倍,据报道,家族中有1人发病其他家庭成员患胰腺癌的风险是一般人群的4倍,如2个人发病则升至12倍,3个人发病竞高达40倍。临床上母女、父子、兄弟姐妹、祖孙三代的胰腺癌家族并不罕见。
4、环境因素
与胰腺癌有关的职业是与有毒致癌化学物质接触的工作,如工作中经常需要接触β-萘胺和联苯胺的人群胰腺癌发病率较高。
5、糖尿病和肥胖
糖尿病患者患胰腺癌的危险性比其他人高。临床发现胰腺癌患者确诊前数月往往有糖尿病发作,这提示以往无糖尿病史的中年人若突然出现糖尿病发作要考虑早期胰腺癌的可能性,需及时明确诊断,另外肥胖人群的风险也高于普通人。
6、慢性胰腺炎,胆囊炎,胆囊结石,胆囊息肉等
慢性胰腺炎,尤其是慢性钙化性胰腺炎,胰管结石,是胰腺癌的癌前病变之一。需要注意的是,胰腺炎发作也可能是胰腺癌的首发症状。胆囊炎,结石,息肉也是胰腺癌的危险因素之一,相当数量的胰腺癌患者确诊时都长期伴随此类疾病。
7、良性胰腺肿瘤
和其他器官一样,胰腺也有许多良性肿瘤。例如:浆液或粘液性囊腺瘤、实性假乳头状瘤、导管内粘液性乳头状瘤等,它们其中也可以恶变为胰腺癌,尤其是导管内粘液性乳头状瘤(IPMN),经常看到因为忽视随访最终导致恶变的IPMN患者。
对于胰腺癌病人的一级亲属,要格外注意,生活中尽量避免诱发因素,而年过五十的朋友,最好定期体检筛查。
关于胰腺癌的早筛,虽然并没有一个胰腺癌早筛绝对可靠的生物标志或者检测手段,但是针对性的常规检查也能发现绝大部分早期患者。目前认为以下具有高危因素的人群应定期开展胰腺癌筛查:
1. 存在已知的胰腺癌易感基因,如 ATM、BRCA1、BRCA2、CDKN2A、MLH1、MSH2、MSH6、EPCAM、PALB2、STK11、TP53等致病和(或)可能致病胚系突变 以及存在与胚系致病或可能致病突变的胰腺癌家族史(一级或二级亲属)的人群。
2. 家族内有 2 名及以上一级亲属罹患胰腺癌的人群(即使没有已知致病/可能致病的胚系变异)。
3. 家族内有 3 名及以上一级和(或)二级亲属罹患胰腺癌的人群(即使没有已知致病或可能致病胚系变异)。
4. 推荐在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及研究条件的大型胰腺中心开展胰腺癌筛查。
5. 筛查方式及间隔:每年进行一次增强 CT、MRI、MRCP (或)EUS 检查;对筛查发现可疑个体,可以缩短筛查间隔时间。
6. 筛查起始年龄 :
(1)对于携带STK11或CDKN2A致病或可能致病胚系突变的个体,筛查年龄提早为 30-40 岁(同时具有明确家族史的个体,将家族中最早诊断胰腺癌的年龄提前 10 年,两者中选取更年轻的成员开始胰腺癌筛查)。
(2)对于携带其他胰腺癌易感基因,如 ATM、BRCA1、BRCA2、MLH1、MSH2、MSH6、EPCAM、PALB2、TP53 等致病或可能致病胚系变异的个体,筛查初始年龄一般定为50岁(同时具有明确家族史的个体,从家族中最早诊断胰腺癌的年龄提前 10 年,两者中选取更年轻的成员,开始胰腺癌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