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尘》是我入职以来第一篇过审的稿件,作者也是一个新人(一个还在上学的每天和学术打交道的人),从作品中也可以看出,作者读了很多世界名著,喜欢引经据典(也叫“掉书袋”,想把自己最喜欢的东西都填进自己的作品中),对现实世界里的科研成果也有很多了解。在这篇作品中,初恋男女的“风花雪月”淡化掉了“掉书袋”感;医生和科学家的辩论也让“大幅的理论解释”显得相对合理。 我读这篇作品的时候,是完全进入了作者塑造的世界,将近7万字的篇幅也让我一直很好奇接下来的“剧情”(虽然这篇作品的情节起伏相对于其他作品来说是比较简单了些),那些公式是没有办法做到100%都看懂(毕竟拓扑统计学是一门很专业的学问),但逻辑的推演上是完全可以让读者进入故事甚至“沉迷”在这门学科(以及作者提出的科幻点子“潜意识舒适区拓扑投射疗法”)的神奇上的。
所以,我就推荐了这篇稿子,且这篇作品已经在我们稿库里很久了,最近才有机会安排到版面(虽然版面的大幅安排也让大家觉得“有些不值得”)。但我觉得,作者给我带来了一个全新的“科幻切面”,且这个“切面”似乎在未来是80%可以实现的,让人很期待。
不知道你有没有读《依尘(下)》,作者有写“创作后记”,也是让我很感动的地方。我觉得不论是这篇作品本身还是作者抱持的人生态度,都值得这篇作品被刊登出来。
(以上是我的一点个人感受。当然,我们都还在学习如何做更成熟的编辑和作者。之后也做了很多的学习。现在看来,这篇作品确实是有“处女作”的“稚嫩感”。但,我还是想把这篇作品带给我的喜悦分享给大家。
所以,我就推荐了这篇稿子,且这篇作品已经在我们稿库里很久了,最近才有机会安排到版面(虽然版面的大幅安排也让大家觉得“有些不值得”)。但我觉得,作者给我带来了一个全新的“科幻切面”,且这个“切面”似乎在未来是80%可以实现的,让人很期待。
不知道你有没有读《依尘(下)》,作者有写“创作后记”,也是让我很感动的地方。我觉得不论是这篇作品本身还是作者抱持的人生态度,都值得这篇作品被刊登出来。
(以上是我的一点个人感受。当然,我们都还在学习如何做更成熟的编辑和作者。之后也做了很多的学习。现在看来,这篇作品确实是有“处女作”的“稚嫩感”。但,我还是想把这篇作品带给我的喜悦分享给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