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吧 关注:2,399,142贴子:16,646,425
  • 4回复贴,共1

【前沿哲学干货】第二篇:后形而上学?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资料概括:
二十世纪四种哲学思潮:
分析哲学
(最早以弗雷格通过对语言的逻辑分析,阐明了思维的客观意义,随后经由罗素、早期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原子主义改造,形成一套缜密且复杂的数理主义、分析主义的哲学,并与维也纳学派的共同努力下,开启了对直觉主义和心理主义的全面清算)
现象学
(最早由胡塞尔对人文科学严谨性缺失的反思而形成一套哲学的溯源方法,并经此方法论体系交叉运用于、融贯于各类人类学、历史学、宗教学、心理学等文化现象的研究和成果)
西方马克思主义
(卢卡奇、布洛赫和葛兰西以继承黑格尔主义为传统,把马克思的思想从政治经济学恢复成立为反思哲学)
结构主义
(由索绪尔的语言学和皮亚杰的心理学促成的一套发生学构建主义的哲学)
四种现代思想主题标志着现代与传统的决裂。概括的说,这四种思想主题是:后形而上学思想,语言学转向,理性的定位,以及理论由于实践的关系的颠倒——或者说是对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克服。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3-06-20 15:17回复
    哲学活动是科学活动的延续。除了追问普遍性之外,哲学并不高出个别科学一筹,当然也不永远具有掌握真理的特权。哲学应当促成一种“有意识”的生活,它在反思的自我理解中得以澄明,并在一种严格的意义上得到“把握”。哲学思想的使命始终都在于对传统做出回应,也就是说,要通过对尚能使现代性的子女们深信不疑的东西的不断深入细致的观察,来掌握高级文化中发展起来的宗教学神圣知识和宇宙学世俗知识。在高度分化并充满张力的范围内,哲学和各种科学之间存在着不同水平上的亲和关系,其中,有些或多或少依赖于哲学思想,其余的则多多少少可以接受这种思辨的提升。我们生活历史的视野及我们先天就置身其中的生活方式,构成了一种我们所熟悉的透明整体;但我们只是在反思之前对它熟悉,一旦进入反思,立刻便会觉得陌生。如今,哲学可以用谱系学、回忆、存在的澄明、哲学信仰、解构等名义建立起特有的有效性标准,但它得付出代价,把自己限制在已经达到的分化和论证水平上,换言之,哲学必须放弃其信仰地位。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3-06-20 15:21
    回复
      古代哲学继承了神话的基本概念;但有所不同的是,它在抽象的水平上把万物归为“一”。起源不再是生动的叙事所呈现的历史谱系的初始场面的开端,即世界的始基;相反,这些开端被剥夺了空间和时间的维度,抽象成了始基,作为无限物,它相对于有限世界,或作为有限世界的基础。唯心论的同一性思想打破了神话的这种混沌世界观。唯心论认为,一和多作为同一性和差异性的抽象关系,是一组基本关系,形而上学思想既把它当作一种逻辑关系,也把它视为存在关系。一既是原理和本质,也是原则和本源。从论证和意义上讲,多源于一;由于这个本源,多表现为一种整饬有序的多样性。在现代意识哲学中,理论生活的独立性升华为一种绝对自明的理论。科学理论的易错论和第一哲学所追求的知识类型是互不相容的。每一种全面、完善而彻底的陈述体系都必须由语言来表达,而且无需论述和分析、改进和革新。它实际上以及变成了其历史效果。这种封闭特征和科学知识进步过程中毫无偏见的开放性是水火不容的。具有语言和行为能力的主体用共同的生活世界作为背景,就世界中的事物达成共识。从意识哲学向语言哲学过渡,不仅仅是方法论上的革新,还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它把我们带出来形而上学思想和反形而上学思想,即唯心论和唯物论之间无休止的争论怪圈,并使我们有可能着手出来形而上学的基本概念无法解决的问题,即【个体性问题】。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3-06-20 15:26
      回复
        非语言行为决不会主动让人们认识到它们是一种有意图的行为。相反,言语行为满足这一条件。言语行为能够自我诠释,因为它具有一种自我关涉的结构。
        在交往行为中,语言理解的共识力量,亦即语言自身的约束力能够把行为协调起来;而在策略行为中,协调效果取决于行为者通过非言语行为对行为语境以及行为者之间所施加的影响。
        理解是一个具有常规内涵的概念,它超越了语法意义上的理解概念。言语者就一件事情和他者达成理解。如果双方都认为表达是正确有效的,他们才能达成这样一种理解。对某事的理解是用主体间对一种可以批判检验的基本表达的承认来加以衡量的。
        用于交往的命题,同时把言语者的意图(经历)表达处理,把事态(或在世界中遇到的事情)表现出来,并与接受者之间建立起联系。这三种功能就表现了三个基本方面:自己就某事与他者达成理解。语言表达的意义与语言表达的意图,语言表达的内容,即其在言语行为中的使用方式之间存在着三重关系。
        交往行为也是包含在生活世界当中的,而生活世界主要是通过吸收风险,回过头来去揭示大量的背景共识。交往行为者的理解行为是在共同信念范围内活动的;由已经得到认可的解释模式、忠诚以及技巧等构筑起来的大堤高高耸立,牢不可摧,经验和批判所带来的不安看起来则是不停的拍打大堤,激发出思想的浪花。
        交往行为理论把一切知性领域都先验化了,为此,它在言语行为必然具有的语用学前提中,亦即在交往实践自身的核心领域,发现了先定的理想化力量:这些理想化在似乎已经超越日常生活的论证的交往形式中表现得更加清楚。理想化从先验领域下降到了生活世界当中,并且用自然语言作为媒介发挥有效作用;兑现可以批判检验的有效性要求的观念需要这样的理想化。
        只要言语行为的语义学有效性条件没有得到直觉上已经意识到的背景观点的补充,言语行为的意义也就永远都是不确定的。
        生活世界背景的第一个特征是一种绝对的明确性。它赋予我们共同生活、共同经历、共同言说和共同行动所依赖的知识以一种悖论的特征。第二个特征是它的总体化力量。生活世界是一种总体性,具有一个中心和许多不确定的界限;这些界限是可以穿透的,但不能逾越,因为它们带有收缩性质。第三个特征是背景知识的整体论,它和绝对性亦即总体化是联系在一起的。
        我们接受了一个言语者的立场,他试图同他者就世界中的事物达成理解,而且还会把他的言语行为的说服力建立在大量主体间所共有的非主题知识基础上。
        通过建立人际关系,互动参与者用他们的语言行为承担起协调的使命。言语行为发挥协调行为功能的一般途径在于:它们使多个行为者之间能够达成合理共识;当然,语言的其它两种功能,即表现功能和表达功能,也参与到了其中。
        文化是储存起来的知识,交往参与者通过相互就某事达成理解,而用这些知识来支持自己的解释。
        生活世界仅仅是由文化传统和制度秩序以及社会化过程中出现的认同所构成的。所以,生活世界不是什么个体成员组成的组织,也不是个体成员组成的集体。相反,生活世界是日常交往实践的核心,它是由扎根在日常交往实践中的文化再生产、社会整合及社会化相互作用的产物。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3-06-20 15:31
        回复
          作为一种开端的意识倾向主义。
          首先,意义理论的对象主要是语言表达,而不是从交往过程中能够看出来的言语者与听众之间的语用学关系。能否正确的运用和准确的理解一种表达,关键不在于言语者的意图或语言应用者共同认可的惯例,而在于表达自身的形式特征和生成规则。其中,一种表达是否履行其表现功能,是根据其真实性条件来衡量的;而表现功能和互动功能的实现同样是根据类似于真实性的条件来衡量的。由此,关于一种意识倾向主义的观点是:
          如果一位言语者S借助一种符号"x",使得接受者领会了他所意指的观点或意图(意向1),那么,这位言语者也就成功的完成了一种语言行为。言语者S达到目的的具体途径是:他同时也让接受者对他的这种交往意图(意向2)有所认识。分析交往过程的这种模式把言语者S所具有的观念转嫁给了接受者,而接受者借助于言语者S为了交往所使用的符号“x",应当能够获得这些观念:S通过"x"让接受者领会了一些东西。这根据哈贝巴斯的说法就是所谓的【主体间性】:如果言语者S和任意一个接受者就世界中的事物达成共识,那么,他也就成功的完成了一种语言行为。为了和接受者就某事达成共识,言语者所使用的任何一种言语行为都同时表达出了:1)言语者的一种意向;2)一种事态;3)一种人际关系。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3-06-20 15:5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