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的关键:地动仪究竟是用于监测本地的地震,还是用于监测远地的较大震级地震?
答案:依据王鹏飞的论文《张衡候风地动仪功能测试和感震原理的探讨》(2005年发表于《自然科学史研究》期刊第24卷第4期第297-318页)中指出:“…但地震既然出现在(地动仪)安置地区,震况就可直接观测或调查,没有必要使用地震仪……张衡地动仪本来不是为了测地震的具体地区而设计的,这是一种仅能测出地震方向的仪器,…”可以确定:地动仪的实际用途,是监测距离地动仪所在驻地较远地区发生的较大震级地震所在方位。
且:
众多著述都已明确:地动仪并不具备预测(或预报)地震的功能,也不具备检测震级、震源深度等功能。
那么,若使用地动仪监测所在驻地和附近地区发生的地震,则毫无意义、并无必要。也就是说,如果地动仪所在驻地有震感,人们可以在第一时间立即知道并确认发生了地震,无需再借助地动仪。
具体情况是:在地动仪问世之前,距离京师(古代首都)较远的某地区发生较大震级的地震时,京师的人们不一定有震感。若有震感,则他们立即可以确认京师发生了地震(由于古代并无“震级、震源、烈度”等概念,因此,若有震感就认为当地发生了地震);若无震感,因距离过于遥远,则不可能立即得知某地区发生地震,往往是几天之后,只能通过驿马带来消息才可得知。由于古代交通、通讯手段非常落后,驿马送信已是最快、最优。而张衡创造地动仪之后,极大地提高了效率:地动仪安置在京师,距离京师较远的某地区发生较大震级地震,在京师毫无震感的情况下,地动仪能够立即响应并实时报震、示震。在最短的时间内,人们就可以立即得知地震发生的方位(以推测大概区域)。
引证:已知的中国古代文献中,并不存在关于使用地动仪监测所在驻地或附近地区地震的记载,而确实存在关于使用地动仪监测到偏远地区地震的记载:【南朝】范晔(398年-445年)所著《后汉书·张衡传》中记载的“陇西地震”事件,即记载了远在京师的地动仪在“地不觉动”“其无征”的条件下实时准确报震的事迹。其中,京师(今河南洛阳)与陇西(今甘肃天水一带)相距约600千米。
因此,一切“通过本地地震来验证”的所谓“复原地动仪”,从根本的出发点就已经错误,所得到的结果,更是绝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