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动仪吧 关注:312贴子:22,058
  • 19回复贴,共1

侯风地动仪吐丸测试。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视频来自:百度贴吧


IP属地:重庆1楼2023-06-28 13:25回复
    大家可以眼睛凑近了看,仔细分辨我的演示中尊体的位移幅度,这个幅度能否达到地不觉动的标准?再核对其他人的演示动作幅度,特别是冯锐版本的,再核对宋力斌的演示动作幅度。特别凸轮等地震模拟台等的位移动作幅度是多少?


    IP属地:重庆2楼2023-06-28 13:59
    回复
      吧里,我记得也有一个人,用木头制作了一个地动仪。
      验证方法和你的一样。
      一推就会发机。
      自诩成功复原。
      不承认他的复原,他就不公布内部,宁愿毁掉也不公布。
      我提出了很多质疑:
      其中一个就是,木质的放在地面还可以推动。地动仪是什么做成的?铜制的地动仪,数百斤重,放在地面如何轻推?
      当然,还有很多质疑。后来,这个人,也就没有了后音。
      这只是其中一个质疑罢了。
      你的复原,演示的是放在一个凳子上,轻推一下可以。
      如果放在地面呢?
      关键的是,还是没有离开“蹭球”。
      这个部件的解释很牵强,根本也不成立。跟宋立斌使用丝线一样。虽然可以验证,但是根本没有考虑冷热干湿对丝线的影响。




      再就是你复原的这个地动仪,虽然可以验证说利用轻推验证(还是在凳子上),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很轻微的地震是根本不会发机的。
      因为它违反了一个物理常识。


      IP属地:山东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楼2023-06-28 17:56
      回复
        你敢不敢拿去给地震专业的人士做演示,听听他们的评价?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3-06-28 20:53
        收起回复
          今早起来又进行了测试,对八个方向1~8依次每个龙嘴测试进行吐丸,复位,再吐丸测试,复位及吐丸准确无误,无一失败,轮询一圈测试无一次失败,也即是复位及吐丸操作简单,复位简单容易,吐丸准确。


          IP属地:重庆5楼2023-06-30 08:01
          收起回复
            还有一个问题。
            看你的居住环境,应该是楼房。
            实际测试应该回到地面。
            真实的地动仪是放置于灵台。
            灵台并不是楼房,它是一个夯土台。
            所以接触地面,更加真实,也更加有效。


            IP属地:山东6楼2023-06-30 08:51
            收起回复
              在这里阐述一下吧。
              很多复原者,都没有考虑到的问题。
              从地震,到验证的一个过程。
              也就是:对地震的认知,到使用地震平台模拟地震。这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
              首先需要认识地震是自然现象,然后通过观测设备观察地震,然后再把观测的现象进行数据化,然后把这些数据通过数学进行公式化,形成一系列的理论,最后再把这些理论在使用工业设备进行仿真模拟。这才是一个完整的过程。
              但是,很多人,却直接把现有的一些数学化的理论,直接强加到古人身上。美其名曰:直接观察就可以看到,因为地震中他观察到了。
              地震是个偶然事件,不仅仅白天发生,晚上也会发生。按照概率来说,张衡经历的地震,有一半是发生在晚上,晚上怎么观察?
              这和观察下雨,有什么区别?
              现在我们可以通过仪器观察雨点的下落速度,包括晚上都可以观察,而且还有一系列的理论,可以计算雨点下落的速度。
              但是,在东汉,通过观察,能观察出雨点下落的速度吗?晚上下雨,能看到雨点下落么。
              东汉时期,地震又如何观察呢?
              地震的直观感受是前后左右上下起伏的摆动,是山崩地裂的感受。古人是如何做到,通过轻轻一推就可以代替地震的呢?古人是如何把一系列的组合运动,分解出来的单纯运动?这得有个合理的说法吧。不能仅仅依靠,张衡是个科学家,就能合理解释的吧。


              IP属地:山东本楼含有高级字体7楼2023-06-30 10:04
              回复
                问题的关键:地动仪究竟是用于监测本地的地震,还是用于监测远地的较大震级地震?
                答案:依据王鹏飞的论文《张衡候风地动仪功能测试和感震原理的探讨》(2005年发表于《自然科学史研究》期刊第24卷第4期第297-318页)中指出:“…但地震既然出现在(地动仪)安置地区,震况就可直接观测或调查,没有必要使用地震仪……张衡地动仪本来不是为了测地震的具体地区而设计的,这是一种仅能测出地震方向的仪器,…”可以确定:地动仪的实际用途,是监测距离地动仪所在驻地较远地区发生的较大震级地震所在方位。
                且:
                  众多著述都已明确:地动仪并不具备预测(或预报)地震的功能,也不具备检测震级、震源深度等功能。
                  那么,若使用地动仪监测所在驻地和附近地区发生的地震,则毫无意义、并无必要。也就是说,如果地动仪所在驻地有震感,人们可以在第一时间立即知道并确认发生了地震,无需再借助地动仪。
                  具体情况是:在地动仪问世之前,距离京师(古代首都)较远的某地区发生较大震级的地震时,京师的人们不一定有震感。若有震感,则他们立即可以确认京师发生了地震(由于古代并无“震级、震源、烈度”等概念,因此,若有震感就认为当地发生了地震);若无震感,因距离过于遥远,则不可能立即得知某地区发生地震,往往是几天之后,只能通过驿马带来消息才可得知。由于古代交通、通讯手段非常落后,驿马送信已是最快、最优。而张衡创造地动仪之后,极大地提高了效率:地动仪安置在京师,距离京师较远的某地区发生较大震级地震,在京师毫无震感的情况下,地动仪能够立即响应并实时报震、示震。在最短的时间内,人们就可以立即得知地震发生的方位(以推测大概区域)。
                  引证:已知的中国古代文献中,并不存在关于使用地动仪监测所在驻地或附近地区地震的记载,而确实存在关于使用地动仪监测到偏远地区地震的记载:【南朝】范晔(398年-445年)所著《后汉书·张衡传》中记载的“陇西地震”事件,即记载了远在京师的地动仪在“地不觉动”“其无征”的条件下实时准确报震的事迹。其中,京师(今河南洛阳)与陇西(今甘肃天水一带)相距约600千米。
                  因此,一切“通过本地地震来验证”的所谓“复原地动仪”,从根本的出发点就已经错误,所得到的结果,更是绝对错误!


                IP属地:福建8楼2023-06-30 12:2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