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吧 关注:905贴子:3,882
  • 0回复贴,共1

地震前气温高启的可能原因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地震工作者的研究表明,地震前气象“热异常”是一个突出的、普遍的现象。较近期的令人印象深刻的例子包括:从2022年8月,四川、重庆出现了连续的酷热天气,多地突破40℃,最高还出现了44.4℃的罕见高温。有人担心:四川和重庆的异常高温可能是地震的前兆!不久,2022年9月5日四川甘孜州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康定、九龙、天全等地有明显震感。
另外在邻国日本,日本海东侧的本州岛西部沿海于2020年9月3日出现了大范围的三十五度以上的高温天气!有不少地方打破了9月的高温记录,更有很多地方打破了气象史上的高温记录。在本州岛罕见大范围破高温纪录后,9月4日,同样位于本州岛西岸的福井县出现了5.0级的地震(下图)。地震的强度达到了五弱,是可以造成破坏比较严重的等级,是半个多世纪以来福井最强的地震。一些网友怀疑,之前的高温是不是和地震有关系?

以往大震前震区及周边异常增温的震例很多。1975年2月4日晚,辽宁海城7.3级大地震发生在隆冬季节的东北。震前一旬,气温比历年同期高出3.7℃,一反常年地温暖。有的地区甚至出现土壤解冻,冰雪消融、草绿蝶飞的春天景致。2月4日当天8点至9点半,海城气温暴发性地上升了12℃,使寒冷的冬天出现了闷热的现象。4日的平均气温出现顶峰,比常年高8度。
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前的冬春之交,华北和东北很多地区的气候异常偏暖,出现了果树二次开花的现象。大地震前的那几天,天气突然变得异乎寻常地热。一反我国北方地区的气候特征,早、晚也不凉快,甚至半夜还是闷热难熬。连续数日之后,地震爆发。
2013年4月20日芦山7.0级地震前,从2012年冬天开始,记忆中四川盆地让人冷到骨头发痛的冬天被暖阳代替。春节时气温达到20摄氏度。芦山所在的雅安地区邻近川西,温度历来比盆地中央的城市还要低几度,可地震前一周,那里每天气温都在19到30摄氏度之间。山城重庆在地震前四、五天中,大部过着“初夏”般的生活,其间全市日平均最高气温达到了29.6℃,较常年同期偏高5.8℃,创下了1973年以来全市同期最热的历史。
1969年7月26日广东阳江6.4级地震前数日,当地天气一直异常闷热。让那些习惯南方夏天闷热天气的当地人都感到很不适应,很多人夜不能眠,白天又昏昏欲睡。
地震前的异常增温应该与震前震区地下气体逸出地表进入大气有关,这里震区是指包括震源在内的地震力作用的广大地区。震前震区地壳岩层在强大的地应力作用下,会产生出大量微破裂。微破裂使通常处于地下深处一定压力下的地下气体(可见之于但不仅限于火山喷发时或地热井中)沿裂隙向地表运移,并主要以不为人知的微观形式逸出地表进入大气。偶尔,地下气体的地表逸出形式比较强烈,表现为具有气味、颜色、热度的气体喷出,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地震前的“地气”。而实际上,地震前的地气逸出主要是以微观形式。在此过程中,气体也必然会携带地下及地表的气溶胶粒子(0.001~100微米的固体或液体小质点)进入大气,包括土壤微粒、生物微粒、微盐粒等。地气的逸出,可以从3个方面造成气温上升。
1.研究表明,震前地气的成分主要是H2O(水蒸气)、H2S(硫化氢)、SO2(二氧化硫)、CO2(二氧化碳)和CH4(甲烷),其中水蒸气、二氧化碳和甲烷是温室气体。温室气体能吸收地面反射的太阳红外线辐射并将其释放。它们像温室玻璃一样,只允许太阳光进,而阻止其反射,从而形成保温、升温的结果。震前逸出的这些温室气体飘浮在震区之上,或随风飘向下风处的远方。其所笼罩之处,那里的气温便会有所升高。由于大气的流动性强,这些温室气体可以飘至离震区相当远处,从而影响那里的气温和天气。
2.随地下气体逸出至大气中的土壤、生物等的气溶胶粒子是很好的大气凝结核,它们有不少是吸湿性的。这些气溶胶粒子被投放到震区上的大气中,会大大降低水汽凝结所需的饱和度,从而使水汽凝结成液滴变得更容易,使更其大量的水汽发生凝结。水汽凝结,放出潜热(凝结热),震区大气升温。水汽凝结越强,放出的潜热(凝结热)越多。这是震前震区之上的大气温度升高的另一途径。震区上空的水汽凝结,也为经常发生的震后降水提供了有利条件。
3..随同地下气体逸出至大气中的,有大量带有电荷的气溶胶离子。这些离子由埋藏于地下的放射性元素辐射地下微粒而产生。受到辐射被电离的微粒失去电子带正电(正离子),逃离微粒束缚的电子为自由电子,带负电荷,与其它中性气体分子或分子团结合后,形成带负电荷的负离子。这些离子通常埋藏在地下两三米深的地方,震前震区地壳的受力龟裂,使离子可能随着逸出气体进入大气。进入大气的离子会与异电性的离子发生新的结合,并释放结合能到大气中。这个结合能大体与微粒被辐射电离时吸收的电离能数值大体相当。这是震前震区气温升高的第三条途径。


IP属地:北京1楼2023-07-07 10:12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