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又称门风,特指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风气。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
回溯中国悠久历史文化长河,家风教育作为永恒命题之一,千百年来生生不息、星火相传,闪耀着时代的光辉,迸发出磅礴的力量,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孔夫子“孝悌之道”,到“孟母三迁”,再到“岳母刺字”;从诸葛亮《诫子书》,到《颜氏家训》,再到“耕读传家”,不一而足。这些家风教育典范见微知著而历久弥新,潜移默化而泽被后世。
抚今追昔,我们都是家风教育的亲历者和受益者,承载着历代先贤“修身齐家”的殷殷嘱托,铭记着家中长辈“为国为民”的谆谆教导。继往开来,我们更要积极思考,主动作为,成为家风教育的践行者和推动者。
当前,家风教育尤为重要,因为领导干部的家风,不仅关系自己的家庭,而且关系党风政风。作为一名国企党员干部,要重视家风教育,努力经营好三个“家”,即:心灵的家园、现实的家庭、理想的家国。
经营好心灵的家园。心灵的家园是人们休憩的港湾和动力的源泉,它的理想状态应该是谦虚、安定的。庄子说:虚者,心斋也。苏轼则说:此心安处是吾乡。可见,拥有一颗谦虚、安定的心灵是何等重要。它无比强大,可以帮助我们汲取来自先贤、祖辈们的诸多优良品质,兼收并蓄,锻造出独立健全的人格;可以督促我们直面外界的种种批评与非议,三省吾身,寻找到完善自我的路径方向;可以为我们支撑起端正的“三观”、信仰,以道自任,虽历经考验总不崩塌,虽屡受诱惑绝不失守。同时,它也异常脆弱,但凡有过一次“暗室亏心、丧失底线”的经历,就会开始浑浊、变质,当懊悔、自责充满内心,使它惶惶不可终日,一切为时已晚。所以,经营好心灵的家园,务必要守住初心,特别是严防死守“第一次”:始终将标准定位在道德高线之上,将防线架设于纪法底线之前,善于涵养“家风”赋予的浩然正气,以正心劈波斩浪,用恒心砥砺前行。
经营好现实的家庭。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领导干部必须在家风教育上下功夫、做表率。近年来,领导干部家属以权谋私的案例时有曝光,一时的“放纵”“失管”,最终可能毁掉整个家庭。想当初,如果对他人的无事献殷勤能多留个“心眼”在前;对家人不劳而获的想法能“丑话”说在前;对发现的坏苗头能“刮骨疗毒”在前,那么结果也不至于如此。可惜,世间并没有“如果”。现实中,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资源”,正是别有用心之人费尽心机“围猎”的目标,而领导干部的家人则是他们攻关的“突破口”。他们打着“替领导分忧”的幌子,把对领导家人的利益输送粉饰成“人之常情”,主动“安排落实”。面对拉拢,我们的干部必须认清——权力姓“公”不姓“私”,资源归“公”不归“己”。对家人的廉洁教育重在经常,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遇到托家人“拉关系”“打招呼”“意思意思”的情况,务必想清楚对方“到底几个意思”,算好廉洁自律“三本账”,坚持按照原则、制度、流程来处理,并及时加强家风教育。
经营好理想的家国。“家国情怀”是家风教育中一项重要的文化指征。修身、齐家、治国,我们以梦为马,追逐理想,立志平定天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当然,对星辰大海的憧憬,并不妨碍我们脚踏实地。若要梦想成真,必须先回答:我要为我的“家国”做什么?我认为,作为一名国企干部,我们心系“家国”,更应将努力落实落细在“本职岗位”上,因为“岗位”是“家国”的缩影,它是组织基于信任、厚爱的托付,更是我们施展才、实现抱负的成长舞台——有为才有位,有位更要有为。作为一名国企员工,以“岗位”为原点,企业是我们的家,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为推动它的高质量发展出谋划策,是我们基本的职业操守;作为一名党员干部,以“岗位”为核心,部门是我们的家,如师长、亲人般呵护团队成员成长,培养良好的干事创业风气,是我们肩头神圣的使命;作为身边人的同事,以“岗位”为纽带,单位是我们的家,对身边人关键时刻的“扯扯衣袖”“敲敲警钟”,对身边事紧要之处的仗义执言、据理力争,恰是我们对家人、家事最有情、有力的关怀。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建设良好家风一直以来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良好的家风教育,让我们时刻铭记“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永葆初心本色,践行使命担当。
奋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让我们持续推进家风建设,以其“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不竭伟力,守护好党员干部的心灵家园、现实家庭、理想家国,助力我们在追梦、筑梦、圆梦的道路上慎始敬终,行稳致远。
回溯中国悠久历史文化长河,家风教育作为永恒命题之一,千百年来生生不息、星火相传,闪耀着时代的光辉,迸发出磅礴的力量,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孔夫子“孝悌之道”,到“孟母三迁”,再到“岳母刺字”;从诸葛亮《诫子书》,到《颜氏家训》,再到“耕读传家”,不一而足。这些家风教育典范见微知著而历久弥新,潜移默化而泽被后世。
抚今追昔,我们都是家风教育的亲历者和受益者,承载着历代先贤“修身齐家”的殷殷嘱托,铭记着家中长辈“为国为民”的谆谆教导。继往开来,我们更要积极思考,主动作为,成为家风教育的践行者和推动者。
当前,家风教育尤为重要,因为领导干部的家风,不仅关系自己的家庭,而且关系党风政风。作为一名国企党员干部,要重视家风教育,努力经营好三个“家”,即:心灵的家园、现实的家庭、理想的家国。
经营好心灵的家园。心灵的家园是人们休憩的港湾和动力的源泉,它的理想状态应该是谦虚、安定的。庄子说:虚者,心斋也。苏轼则说:此心安处是吾乡。可见,拥有一颗谦虚、安定的心灵是何等重要。它无比强大,可以帮助我们汲取来自先贤、祖辈们的诸多优良品质,兼收并蓄,锻造出独立健全的人格;可以督促我们直面外界的种种批评与非议,三省吾身,寻找到完善自我的路径方向;可以为我们支撑起端正的“三观”、信仰,以道自任,虽历经考验总不崩塌,虽屡受诱惑绝不失守。同时,它也异常脆弱,但凡有过一次“暗室亏心、丧失底线”的经历,就会开始浑浊、变质,当懊悔、自责充满内心,使它惶惶不可终日,一切为时已晚。所以,经营好心灵的家园,务必要守住初心,特别是严防死守“第一次”:始终将标准定位在道德高线之上,将防线架设于纪法底线之前,善于涵养“家风”赋予的浩然正气,以正心劈波斩浪,用恒心砥砺前行。
经营好现实的家庭。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领导干部必须在家风教育上下功夫、做表率。近年来,领导干部家属以权谋私的案例时有曝光,一时的“放纵”“失管”,最终可能毁掉整个家庭。想当初,如果对他人的无事献殷勤能多留个“心眼”在前;对家人不劳而获的想法能“丑话”说在前;对发现的坏苗头能“刮骨疗毒”在前,那么结果也不至于如此。可惜,世间并没有“如果”。现实中,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资源”,正是别有用心之人费尽心机“围猎”的目标,而领导干部的家人则是他们攻关的“突破口”。他们打着“替领导分忧”的幌子,把对领导家人的利益输送粉饰成“人之常情”,主动“安排落实”。面对拉拢,我们的干部必须认清——权力姓“公”不姓“私”,资源归“公”不归“己”。对家人的廉洁教育重在经常,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遇到托家人“拉关系”“打招呼”“意思意思”的情况,务必想清楚对方“到底几个意思”,算好廉洁自律“三本账”,坚持按照原则、制度、流程来处理,并及时加强家风教育。
经营好理想的家国。“家国情怀”是家风教育中一项重要的文化指征。修身、齐家、治国,我们以梦为马,追逐理想,立志平定天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当然,对星辰大海的憧憬,并不妨碍我们脚踏实地。若要梦想成真,必须先回答:我要为我的“家国”做什么?我认为,作为一名国企干部,我们心系“家国”,更应将努力落实落细在“本职岗位”上,因为“岗位”是“家国”的缩影,它是组织基于信任、厚爱的托付,更是我们施展才、实现抱负的成长舞台——有为才有位,有位更要有为。作为一名国企员工,以“岗位”为原点,企业是我们的家,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为推动它的高质量发展出谋划策,是我们基本的职业操守;作为一名党员干部,以“岗位”为核心,部门是我们的家,如师长、亲人般呵护团队成员成长,培养良好的干事创业风气,是我们肩头神圣的使命;作为身边人的同事,以“岗位”为纽带,单位是我们的家,对身边人关键时刻的“扯扯衣袖”“敲敲警钟”,对身边事紧要之处的仗义执言、据理力争,恰是我们对家人、家事最有情、有力的关怀。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建设良好家风一直以来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良好的家风教育,让我们时刻铭记“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永葆初心本色,践行使命担当。
奋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让我们持续推进家风建设,以其“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不竭伟力,守护好党员干部的心灵家园、现实家庭、理想家国,助力我们在追梦、筑梦、圆梦的道路上慎始敬终,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