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著吧 关注:89,098贴子:783,688
  • 7回复贴,共1

狄更斯写作《双城记》剑指何方?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23-08-19 22:54回复
    查尔斯·狄更斯几乎是最能代表英国的作家之一。与莎士比亚不同,狄更斯所代表的是19世纪维多利亚时代那个空前强盛的日不落帝国。狄更斯在这样一个时代成为国民作家,就意味着他的许多作品都需要为英国负责。狄更斯的作品几乎都限制在了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英国,只有《巴纳比·鲁吉》发生在过去,《马丁·瞿述伟》发生在美国,以及《双城记》又发生在过去又发生在法国。
    狄更斯的创作便代表着英国,代表着英国普通人的生活,代表着英国的社会风貌。他无法脱离英国进行写作,他的读者也不允许他脱离英国。所以狄更斯始终保持着英国本位思想。这一思想在《双城记》中明显地体现在一场“英法对决”中,即倒数第二章代表英国的普罗斯小姐与代表法国的德发日太太的对决。在这之前,狄更斯始终在渲染德发日太太的野蛮、强横,却从未凸显过普罗斯小姐的实力。但最终狄更斯还是让普罗斯小姐赢了,因为她代表的才是英国。我不知道J.K.罗琳在写作韦斯莱太太和贝拉特里克斯的对决时是否参考了这一幕。
    但《双城记》仍然是狄更斯创作中的异类,一方面故事发生在异邦与过去,另一方面狄更斯也放弃了自《匹克威克外传》依赖的“流浪汉小说”传统,转而开始刻画群像。狄更斯在书中讲述了法国大革命这一发生在过去的异邦的故事,这个故事与当下的英国并无联系(当然可以通过开头的那段独白强行联系起来)。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23-08-19 22:55
    回复
      狄更斯写作法国大革命的直接原因是他的好友、英国历史学家托马斯·卡莱尔写作的《法兰西革命》。这部正统的历史学著作为英国社会打开了一扇通往法国大革命的窗口。但仅仅是历史学著作并不能真正吸引普通人了解它。狄更斯作为英国国民作家,他有义务向那时的年轻人讲述法国大革命的故事。
      我们在《双城记》中看到的法国大革命充满了血腥、暴力和残酷。尽管这些元素在法国大革命初期的确是普遍的现象。但作为英国人代表的狄更斯这样写作却有着他自己的深意。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书中没有出现过的一个人物,这个人曾横扫整个欧洲大陆,让整个欧洲都笼罩在他的威压之下。没错,这个人正是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拿破仑·波拿巴。
      狄更斯生于1812年,他出生的时候正是拿破仑如日中天,想要征服整个欧洲的时候。三年后,拿破仑在滑铁卢战役中被反法同盟击败,自此在欧洲大陆中消失。但拿破仑留给欧洲人的恐惧依然不减。狄更斯在年幼的时候绝不会鲜少听闻长辈们谈起拿破仑的可怖之处。这为狄更斯留下了对法国大革命的最初印象。
      而到了不惑之年,狄更斯要向年轻人讲述法国大革命时,他便要将这恐惧心理释放出来。但狄更斯却选择了更平衡的方式。他所描述的法国大革命依然是血腥的、暴力的、残酷的,但所有这一切令人不适的、恐惧的体验都被严格限制在法国,和与法国相关的人物身上,并不会直接波及到英国。狄更斯很聪明地表现了一部分,却隐藏了更重要的一部分。他在《双城记》中达到了最完美的平衡。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23-08-19 22:58
      回复
        《双城记》是狄更斯的晚年作品,在叙事技巧上已经非常成熟。《双城记》中有诸多值得解读的意向,许多名家都已进行了讨论,这里不再赘述。《双城记》与狄更斯其他小说的不同还在于这是一部群像剧,没有明确的主角。我们认为西德尼·卡顿最终牺牲自己成全他人,因而他是主角。但卡顿在故事中的戏份只是寥寥无几。这部小说的核心角色可以概括为围绕着马奈特一家进行活动的那些人物。但这样的概括并没有太大的意义,所以《双城记》仍然没有明确的主角。
        但在这些人物中,毫无疑问狄更斯将自己代入进去了。在过去的作品中,狄更斯的主角都是儿童或者年轻人,而在《双城记》中狄更斯代入的却是已经垂暮之年的劳瑞先生。这位劳瑞先生几乎就是狄更斯在故事中的化身。
        劳瑞先生一生兢兢业业,为了台尔森银行的生意奉献自己的全部;而狄更斯同样兢兢业业,为了英国民众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小说。劳瑞先生要“挖掘”在法国饱受折磨,几乎成为活死人的马奈特医生;而狄更斯则要“挖掘”已经被丢在故纸堆里的那段尘封的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劳瑞先生不断说明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只是生意,却在字里行间都透露出对马奈特一家的温情;而狄更斯完成一部又一部精彩的小说只是为了实现英国民众的期待,却难掩对自己笔下人物的爱意……如此众多的明示暗示都在证明劳瑞先生正是狄更斯在小说中的化身。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23-08-19 22:58
        回复
          谈及《双城记》,必然不能跳过西德尼·卡顿这一角色。狄更斯在观看柯林斯的戏剧《冰海深处》时便对这样的为了情敌牺牲自己的人物高度赞许。《冰海深处》的故事也是狄更斯描绘西德尼·卡顿这一角色的最初缘由。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西德尼·卡顿这一角色绝不止有这么简单。狄更斯本人大约也没有意料到,他在创作卡顿的形象时已经不自觉地踏入西方文学传统的窠臼中。
          西方文学向来有一个“伪装的传统”。这一传统意指“普通人想要成为英雄,只有伪装成另一种与之相差悬殊的身份,才有可能行英雄之举,成为英雄”。这一传统生发自古罗马诗人奥维德的《变形记》。书中讲述了许多人变成动物,或人变成其他人的故事。正因为有这一变形的过程,他们的故事才能被流传下来,他们才能被当做英雄歌颂。而如果把后者单独拿出来,便成了“伪装的传统”。
          事实上,早在西方文学的源头《荷马史诗》中,这一传统便已经有了苗头。在《伊利亚特》中,英雄阿基琉斯与希腊联军的统帅阿伽门农发生了冲突,导致阿基琉斯迟迟不肯出战。于是特洛伊的将领赫克托耳一路冲杀,几乎将希腊联军打散。在这一关键时刻,阿基琉斯的好友帕特罗克洛斯偷取了阿基琉斯的盔甲与赫克托耳战斗,但终究不敌对方而被斩杀。阿基琉斯听闻好友的牺牲,终于不再回避,堂堂正正地加入战局,顺利地斩杀了赫克托耳。帕特洛克洛斯想要成为英雄,但他终究不是英雄,因为英雄需要有神的血脉。他的作为只是为了引出真正的英雄阿基琉斯。而阿基琉斯的英雄血脉是与生俱来的。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23-08-19 22:59
          回复
            古希腊的神话揭示了一种伪装的形式,即血统的伪装。但这种伪装终究是失败的。到了莎士比亚的时代,伪装成为了一种惯用的套路。莎士比亚的许多作品中都涉及伪装。比如《威尼斯商人》中,女主角鲍西娅为了帮助安东尼奥,在法庭上伪装成了一位律师,成功为其解围。这是性别的伪装。到了与《双城记》同时代的作品《悲惨世界》中,苦役犯冉阿让想要在人间立足,就必须伪装成马德兰市长,在他的治理下一座城市的工业开始崛起。这是阶级的伪装。
            但《悲惨世界》同样告诉了我们一旦伪装被卸下会有怎样的后果,冉阿让的马德兰市长伪装被卸下后,他又重新开始了不断奔逃、苟且偷生的日子。到了现代,自佐罗开启的蒙面超级英雄的故事讲述了另一种伪装:能力的伪装。漫威和DC时常讲述超级英雄们在双重身份下的痛苦折磨。这也意味着成为英雄必然要付出相应的代价。
            我们回到《双城记》。西德尼·卡顿对查尔斯·达内的伪装意味着什么?事实上这两个角色在大家的第一印象中并没有明显的巨大差距。尽管狄更斯极力渲染查尔斯·达内是一个容光焕发的年轻人,有着体面的工作,有着美满的家庭;而西德尼·卡顿则吊儿郎当,终日酗酒颓废,对人生毫无规划。但他们的差距依然很小,远远没有上述提到的英雄的巨大跨越。但狄更斯依然安排卡顿只有在伪装成达内的时候才能行英雄之事,成为真正的英雄。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23-08-19 22:59
            回复
              作者:Jerry Yuan
              本文首发于豆瓣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23-08-19 23:00
              回复
                最后一段被删了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9楼2023-08-20 00:0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