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尔斯·狄更斯几乎是最能代表英国的作家之一。与莎士比亚不同,狄更斯所代表的是19世纪维多利亚时代那个空前强盛的日不落帝国。狄更斯在这样一个时代成为国民作家,就意味着他的许多作品都需要为英国负责。狄更斯的作品几乎都限制在了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英国,只有《巴纳比·鲁吉》发生在过去,《马丁·瞿述伟》发生在美国,以及《双城记》又发生在过去又发生在法国。
狄更斯的创作便代表着英国,代表着英国普通人的生活,代表着英国的社会风貌。他无法脱离英国进行写作,他的读者也不允许他脱离英国。所以狄更斯始终保持着英国本位思想。这一思想在《双城记》中明显地体现在一场“英法对决”中,即倒数第二章代表英国的普罗斯小姐与代表法国的德发日太太的对决。在这之前,狄更斯始终在渲染德发日太太的野蛮、强横,却从未凸显过普罗斯小姐的实力。但最终狄更斯还是让普罗斯小姐赢了,因为她代表的才是英国。我不知道J.K.罗琳在写作韦斯莱太太和贝拉特里克斯的对决时是否参考了这一幕。
但《双城记》仍然是狄更斯创作中的异类,一方面故事发生在异邦与过去,另一方面狄更斯也放弃了自《匹克威克外传》依赖的“流浪汉小说”传统,转而开始刻画群像。狄更斯在书中讲述了法国大革命这一发生在过去的异邦的故事,这个故事与当下的英国并无联系(当然可以通过开头的那段独白强行联系起来)。
狄更斯的创作便代表着英国,代表着英国普通人的生活,代表着英国的社会风貌。他无法脱离英国进行写作,他的读者也不允许他脱离英国。所以狄更斯始终保持着英国本位思想。这一思想在《双城记》中明显地体现在一场“英法对决”中,即倒数第二章代表英国的普罗斯小姐与代表法国的德发日太太的对决。在这之前,狄更斯始终在渲染德发日太太的野蛮、强横,却从未凸显过普罗斯小姐的实力。但最终狄更斯还是让普罗斯小姐赢了,因为她代表的才是英国。我不知道J.K.罗琳在写作韦斯莱太太和贝拉特里克斯的对决时是否参考了这一幕。
但《双城记》仍然是狄更斯创作中的异类,一方面故事发生在异邦与过去,另一方面狄更斯也放弃了自《匹克威克外传》依赖的“流浪汉小说”传统,转而开始刻画群像。狄更斯在书中讲述了法国大革命这一发生在过去的异邦的故事,这个故事与当下的英国并无联系(当然可以通过开头的那段独白强行联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