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首先,和《狮子王》相比,两部电影同样体现了主人公“历尽万难终成王者”的成长历程,但主人公面临的困境与挑战是截然不同的。《狮子王》中,小狮子辛巴的叔叔刀疤,出于对王位的觊觎,屡次设计谋害辛巴。在如愿以偿地夺得王位后,刀疤为所欲为,却不曾想到有朝一日辛巴会突然临现,并将他消灭。《藏羚王》中,小藏羚羊呶噜自出生后不久,就遭遇了一场由盗猎者引发的劫难,虽然呶噜成功躲过,却失去了妈妈。在向目的地迁徙的过程中,他又经历了极寒、恶狼、盗猎者等诸多生死考验。两部电影的主角,一个是狮子,另一个是藏羚羊;一个生活在非洲草原,另一个生活在雪域高原;一个面临的危机主要来源于族群内部,另一个面对的挑战是源于外界——故事背景相差甚远,主角的成长历程也必将大有不同,又岂能一概而论呢?
其次,和《小鹿斑比》相比,两部电影同样有“猎人”的形象,同样是对主人公造成极大威胁的角色,但说明的问题不一样。要知道《小鹿斑比》的电影早在1942年就诞生了,到如今2015年,沧海桑田,就“打猎的目的和性质”一个方面,都会有天壤之别。在《小鹿斑比》的时代,猎人打猎只需满足自己生计所需就行了,没有竭泽而渔的倾向;而现在,围猎藏羚羊单单是为了牟取暴利,已然成为无视自然规律,残忍而无知的行为。如今这种猎人的存在,其影响不仅仅是“对生命造成威胁”,更是“毁灭人类的生态家园和人类自身”。而后者就是要借盗猎者的存在,以及呶噜面对他们时的表现,凸显“人类要爱护藏羚羊,乃至野生动物和人类自己的生态家园”的主旨,也是要促使人类躬身反省——与《小鹿斑比》相比,明显加入了特定而深刻的内涵,说“抄袭”显然是名不副实的。
在我看来,但凡认真看过这部《藏羚王》的人,都不难发现电影本身是精彩纷呈的。
在角色方面,呶噜是电影中的核心角色,他在成长中受挫,却也在受挫中成长,凭借勇毅和智慧成为了一代王者。卓玛是一只小母羊,是和呶噜一同长大的伙伴,她在电影开篇的劫难中失踪,而后却又机缘巧合与呶噜重逢,并陪伴呶噜一直走到目的地,不离不弃。小鸟卡拉不仅活泼可爱,而且见多识广,更重要的是她是一张活地图,帮助呶噜找到了归途,功不可没。还有长期生活在地洞中的兔鼠卡拉,开始时孤陋寡闻,冒险过程中也闹过不少笑话,但也正是这次冒险让他开了眼界,真正领会到外面世界的精彩。
电影的音乐扣人心弦,真心不能不以“精彩”称道。而更加值得一提的就是电影精良的画质。无论是飞雪飘飘的巍峨的雪山,还是百花绚烂的夏季的可可西里;无论是晶莹剔透的幽深的冰封溶洞,还是电闪雷鸣、天气变幻莫测的幽灵峡谷,都将鬼斧神工的自然奇景一一呈现,令人叹为观止——如此美景,雄奇而独特,只怕是不能从《狮子王》《小鹿斑比》中抄袭得来的罢。
事实上,《藏羚王》不仅仅是对呶噜成长时光的重现,也不仅是对藏区旖旎风光和藏羚羊成群迁徙场面的精彩呈现,更是对敬畏自然意识的呼唤,是极具现实意义的呐喊。
我注意到电影放映期间和谢幕时,银幕上多次展示了有关藏羚羊的真实镜头。要不是存在这样的镜头,我怕是不会知道初生的羔羊能在两分钟之内学会站立,不会想到雪域高原上会有“兔鼠同居”的奇特自然现象,更不会想到呶噜的妈妈大难不死,也是基于事实而创作的……可以想象,在高寒缺氧的“生命禁区”,拍摄这些精彩镜头谈何容易!而拍摄这些镜头,加上影片制作,花费的时间不下十年——想想看,从现在2015年算起,倒推10年,就是2005年,一个与现在相比人心相对安定的时代。《藏羚王》的制作就经历了那个时代,因此宁可认为《藏羚王》是坚守制作时的初衷一路走到现在,你也绝对没有理由一口咬定《藏羚王》是“抄袭”的。
仅仅因为画风和剧情,《藏羚王》就被一些人扣上了“抄袭”的帽子。但仔细想想,对这部电影来讲,画面细腻优美本来就理所应当,媲美迪斯尼更是无可非议,说是“抄袭”显然牵强。另外,抄袭不就是为了在最短时间内捞取最多的利益吗?除此之外还能有什么用?假使《藏羚王》真的要靠“抄袭”博取眼球,又何必花费10余年时间,而不是寥寥一两年就完工呢?假使要抄袭,《藏羚王》又何必拍摄那么多实景镜头,并运用在电影中?假使要抄袭,《藏羚王》又何必殚精竭虑,去挖掘出“人类要爱护野生动物”这样一条极具现实意义的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