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裕吧 关注:922贴子:19,470
  • 11回复贴,共1

【求】隆裕的资料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谢谢


1楼2010-08-26 17:15回复
    隆裕太后
    隆裕太后,叶赫那拉氏,名静芬.小名喜子.是慈禧太后的内侄女,生于1868年,卒于1913年,父亲为副都统桂祥。
    简介
         《清列朝后妃传稿》记载:孝定隆裕宽惠慎哲协天保圣景皇后,叶赫纳喇氏,满洲镶黄旗人,副都统护军统领承恩公后晋都统加辅国公桂祥之女,实孝钦显皇后之侄女也,同治七年戊辰正月初十日生,光绪十四年十月孝钦皇后为德宗纳聘,光绪十五年正月壬申,以册立皇后前期遣官告祭天地太庙后殿奉先殿,上礼服诣太和殿,遣大学士额勒和布为正使,礼部尚书奎润为副使,持节奉册宝诣皇后邸,册封叶赫纳喇氏为皇后,颁诏天下,时年二十二,长德宗三岁,二十六年七月从车驾西巡驻跸西安,明年十一月同还京师,三十四年十月宣统帝入承大统,称兼祧母后,尊为皇太后,十一月拟定徽号曰隆裕皇太后,宣统元年十一月举行尊上徽号典礼,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率同皇帝下诏逊国,越二年癸丑正月十七日崩于故宫,寿四十有六,上尊谥曰:孝定隆裕宽惠慎哲协天保圣景皇后。是年,崇陵工竣,十一月合葬,升附太庙。


    IP属地:广东2楼2010-08-26 17:31
    回复
      最后一个从大清门入宫的皇后
           光绪十三年(1887年),叶赫那拉氏19岁,是年适逢光绪选妃,叶赫那拉氏成为后妃的候选人。经过反复筛选,至九月二十八日(11月1日)五人"入围":慈禧的内侄女、其弟桂祥之女;江西巡抚德馨的一双女儿;侍郎长叙的一对千金。黄浚《花随人圣庵摭忆》中记载了一段宫中太监的回忆: 


      IP属地:广东3楼2010-08-26 17:31
      收起回复
        与光绪唯一的一次相守
             戊戌政变后,光绪被慈禧囚禁在瀛台,隆裕最终进入瀛台陪伴光绪。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是这对夫妻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能够长时间地单独在一起。在刚刚陪伴光绪的日子里,光绪的心情非常不好。而且由于自己不喜欢隆裕,病情也逐渐在加重。这个时候,光绪经常表现得非常烦躁,动辄就拿隆裕出气。有一次,隆裕实在是被光绪骂急了,抢白了两句。没想到,一向瘦弱并且身体也不是很好的光绪爆发了,他一把把隆裕推倒在地上,狠狠地打了隆裕,并且抓住隆裕的头发,把隆裕的头往地上磕。隆裕也是一个病身子,没有光绪力气大,所以只有挨打的份。最后,光绪一把把隆裕头上的发簪抓了下来,狠狠摔在了地上。      这让隆裕非常伤心,那个发簪是乾隆时期留下来的,非常珍贵。这还是次要的,最主要的是光绪虽然不喜欢自己,但也从来不会这样对自己下狠手。于是,隆裕压抑不住心里的委屈,流着眼泪对光绪哭诉自己的不幸,哭诉老天对自己的不公。当天晚上,隆裕就搬到了另外的一间房里住,让光绪平静一下心情。      但隆裕想抚慰光绪心情的想法并没有变,在陪伴光绪的这段时间里,隆裕尽量不去想皇宫里发生的事情,仿佛除了瀛台,外边的任何纷争都与自己没有关系。每天早上,隆裕照例要去问候光绪,并且陪着光绪一起吃早饭。剩下的时间,隆裕让手下的太监们给她带来小蚕蛹,开始自己动手养蚕。从孵化开始,一直到伺桑叶、结蚕架,然后缫丝,日子倒也过得顺畅。同时也离开了纷争,隆裕的心情大好。      当第一只小蚕宝宝出生时,隆裕兴奋得像个孩子,招呼光绪过来看她养的蚕宝宝。光绪在瀛台没有什么事情可做,也在反思自己对待后宫的行为,对隆裕似乎也有了一些同情。于是在隆裕招呼光绪看自己养的蚕宝宝时,光绪也非常惊奇,他没想到隆裕还有这么一手,对她的态度也渐渐好了起来。后来,两个人就一起培育这些蚕。当然光绪是不插手做这些事情的,只是在旁边不停地看,所有这一切,对于光绪来说,都是非常新鲜的。同时隆裕的陪伴,也减少了光绪的寂寞。      在以前,这是根本不可想象的事情。以前光绪几乎把所有的心思都用在了珍妃身上,而隆裕在宫内只是一个守活寡的典型。甚至 “后党”之乱的时候,光绪也曾经想过干脆连隆裕一起除掉。而这个时候,光绪也发现了,隆裕的确是个好妻子,此刻自己虽然不能给她一儿半女的,但对她好点也不是什么很难的事情。这个时候的光绪,想的不是什么国家大事,对隆裕好点,似乎成了他对隆裕的补偿。而这个时候的隆裕,似乎对其他的事情早就忘记了,只想一辈子和光绪在这个瀛台厮守下去。从进宫当皇后的第一天起,隆裕就没真正快乐过,只有这一段囚禁的日子,才是隆裕一生当中最值得回忆的时光。


        IP属地:广东8楼2010-08-26 17:32
        回复
          隆裕之死
               隆裕太后长期忧郁,以致积郁成疾。虽然慨然下诏逊位,但实际上仍是“让国仍存亡国恨”,以为愧对创业的列祖列宗。心中一直郁郁不乐。尝谓“孤儿寡妇,千古伤心,每睹宫宇荒凉,不知魂归何所”等语。年来,积成肝郁,尝患呕逆。延至民国2年(1913年)正月,胸腹更隆然高起,日渐肿胀,经御医佟质夫、张午樵二人诊治,稍微渐轻。正月初十日,适逢她的“万寿节”(生日),循例于御殿受贺,见民国大总统袁世凯的专使梁士诒,用着外国使臣觐见的礼节祝贺,不免悲从中来,且宗室王公大臣多半回避,不肯入贺,殿上不过寥寥数人,昔年权柄在握时的盛景全非。因此,愁病交加。再加上“万寿节”内,天气晴暖,殿中所用素炉热气过高,感受炭气,致使病情加剧。从此,卧床不起.      史书记载 “二月二十一日,隆裕后已是弥留,到了夜间,回光返照,开眼瞧见宣统帝在侧,不觉呜咽道:“汝生帝王家,一事未喻,国已亡了,母又将死,汝尚茫然,奈何奈何?”说至此,喉间又哽咽起来,好一歇复发最后的凄声道:“我与汝要永诀了。沟渎道涂,听你自为,我不能再顾你了。”言讫,已不能言。世续入省数次,但见隆裕后双目直视,口中很想说话,偏被痰塞住喉中,只用手指着宣统帝,眼眶间尚含泪莹莹,霎时间阴风惨栗,烛焰昏沉,有清末代的隆裕太后,竟两眼一翻,撒手归天去了”。1913年2月22日晨2时,终日忧愁、积郁成疾的隆裕太后病逝,仅享年46岁。


          IP属地:广东14楼2010-08-26 17:49
          回复
            女中尧舜:一生中最出彩的章节
                 清后即逝,一切治丧事宜,首由清宫太保徐世昌、内务府大臣世续倾心计议,继由御前大臣那彦图、魁斌、溥伦、世续、陆润庠、陈宝琛、伊克坦、景丰、绍英等人,遵照清朝典制与列后成案办理。上谥号“孝定隆裕宽惠慎哲协天保圣”,庙号为“景皇后”。逊清宣统帝降哀“朕以冲龄,钦奉皇祖妣孝钦显皇后懿旨,承继皇考穆宗毅皇帝为嗣,并兼皇考德宗景皇帝之祧兼祧皇妣大行皇太后自去岁冬令以来,渐致违和。屡进汤药调理,方期日就安痊。      不意服药罔效,遽于正月十七日丑时,仙驭升遐谨遵遗制,穿孝百日,并素服二十七月,稍申哀悃。”      民国大总统袁世凯接到清宫内务府大臣世续的报闻后,立即派荫昌、段芝贵、孙宝琦、江朝宗、言敦源、荣勋等数人,前往宫内帮助料理治丧事务,并命国务院发出通告二则:      “据清室内务府总管报称,二月二十二日丑时,隆裕皇太后仙驭升遐等语,当经派员查检,医官曹元森、张仲元等所开脉方,俱称虚阳上升,症势丛杂,气壅痰塞,至二十二日丑时,痰壅薨逝。敬维大清隆裕皇太后,外观大势,内审舆情,以大公无我之心,成亘古共和之局,方冀宽闲退处,优礼长膺,岂图调摄无灵,宫车宴驾?追思至德,莫可名言。凡我国民,同深痛悼。除遵照优待条件,另行订议礼节外,特此通告!”又:      “兹逢大清隆裕皇太后之丧,遵照优待条件,以外国君主最优礼待遇,议定各官署一律下半旗二十七日,左腕围黑纱。自二月二十二日始,至三月二十日止,以志哀悼,特此通告!”      参议院除下半旗外,于2月26日休会一天。2月28日为祭奠之期。袁世凯臂带黑纱举哀致祭,并特备赙仪三万元。 


            IP属地:广东15楼2010-08-26 17:50
            回复
                 太和门前扎了三门式的大素彩牌楼,上书“哀悼”二字。午门城楼内外,均悬挂了一丈开外的红、黄、蓝、白、黑象征五族共和的国旗(皆半旗式),并以绳索拉起了万国旗。门楼墙壁上挂满了各界送来的冲天大幅挽联。天安门前的城楼下,扎了七门八柱的特大素彩牌楼,正中嵌以“国民哀悼会”字样。穿着清朝玄色袍褂与民国西式大礼服的官员并肩出入,一时紫禁城内外,冠盖如云。据说,前往吊唁、祭奠的各界人士达数万人。      2月14日,在大和门前广场隆重召开了全国国民哀悼会。由参议院参议长吴景濂主祭,恭读祭文,盛赞隆裕太后有逊位之德,以尧舜禅让之心赞同“共和之美”。哀悼大会还决定将要设立皇太后的铜像,以表彰她的功勋。据当牢各大报纸刊载,隆裕太后薨逝后,舆论界颇为惋惜。《中国日报》云:“己丑年嫁光绪帝为嫡后,秉性柔懦,失西后欢;尤与光绪感情不洽,抑郁深宫二十余年。既无可誉,亦无可讥。惟清廷退位,后力居多,将来共和史中亦不失有价值之人物也。”《亚细亚日报》云:“隆裕太后去岁,不为亲贵浮言所动,力主共和,实为有造民国。今一日崩御,我五族国民,当同情哀悼。”      驻京各国公使对隆裕太后的薨逝亦均表惋惜,除亲去太和殿致祭外,于哀悼会期间,各使馆均下半旗致哀。      由于光绪帝的“崇陵”还没有修完,所以,隆裕太后的梓宫也只能“恭奉暂安”。4月3日,奉移时由民国政府的仪仗队、军乐队前引,传统的满族执事:门纛、曲律(满语译音,即小纛旗)、影亭、亮轿、曲柄黄伞、鹰、狗、骆驼、刽子手、帐篷等随后。用的是96人的“落地满黄”的“皇杠”(即黄杠、黄罩、黄杠绳、杠夫戴的青荷叶帽插着黄雉翎,举黄色白光的拨旗,上书“恭奉暂安”字样),一直抬至前门火车站(西站)用慈禧太后曾经使用的专列,运至河北易州梁各庄行宫内暂安,等候崇陵竣工后,与光绪帝一起入陵。      隆裕太后的丧礼结束后,于民国2年3月出版了一个线装石印的特刊《国民哀悼纪事录》。书前是一幅隆裕太后的御影,附有她宣布清帝逊位的谕旨。接着是太和殿内外哀悼大会的摄影12幅。还有各界拍来的唁电、挽联、致祭礼节、祭文、哀悼歌伺、皇室答词、外宾名单、工作人员名单等等。当可为此次紫禁城内空前绝后大丧礼的佐证。


              IP属地:广东18楼2010-08-26 17:51
              回复
                Mrs. Headland tells me that "Yehonala is not at all beautiful, though she has a sad, gentle face. She is rather stooped, extremely thin, her face long and sallow, and her teeth very much decayed. Gentle in disposition, she is without self-assertion, and if at any of the audiences we were to greet her she would return the greeting, but would never venture a remark. At the audiences given to the ladies she was always present, but never in the immediate vicinity of either the Empress Dowager or the Emperor. She would sometimes come inside the great hall where they were, but she always stood in some inconspicuous place in the rear, with her waiting women about her, and as soon as she could do so without attracting attention, she would withdraw into the court or to some other room. In the summer-time we sometimes saw her with her servants wandering aimlessly about the court. She had the appearance of a gentle, quiet, kindly person who was always afraid of intruding and had no place or part in anything. And now she is the Empress Dowager! It seems a travesty on the English language to call this kindly, gentle soul by the same title that we have been accustomed to use in speaking of the woman who has just passed away.
                


                IP属地:广东22楼2010-08-26 17:58
                回复
                  隆裕皇太后在辛亥革命后的表现
                  清末有家报纸评论说过,隆裕太后前半生即潜废,自宣统后方为外间所知。近日读《恽毓鼎澄斋日记》,也是从辛亥年开始对皇太后着墨。总体看《澄斋日记》,经常会出现让我感动的地方,如他对先帝(光绪)的怀念,尤其是在宣统登基大典时流露出的物是人非之感,竟在下面偷偷的抹眼泪,看得我心里也酸酸的。下面摘录一些辛亥革命之后隆裕的言行,赠送给解放了的守望者小妹妹~也回赠给那些说隆裕庸碌无为、只知贪图享乐的人!
                  宣统三年九月二十二日:
                  ……此次迁避眷口,寄顿财宝,以贵族为最甚,宜乎隆裕皇太后慨然谓举朝无一忠臣也。十七日,皇太后召见监国、阁臣及诸亲贵,流涕斥之曰:“汝等执政不及三年,使大局阽危若此,举朝直无一忠臣。予决与宗社共存亡,不离一步也。”因以帐薄一册示监国曰:“先太皇太后储蓄之款,尽载册中。计黄金十五万两,白银二百万,予不留分毫,可拨金八万,银百万,充军饷等用。”诸臣赧然而退……
                  小芬按:这段说的是武昌首义之后,京城的王公大臣纷纷搬迁存款,亲贵亦然,根本不顾宗社危亡。太后这段话就是针对这些亲贵而说的。这段记载一直没有流传开来,不过由此可见隆裕的深明大义:连家底都翻出来曝光给臣下,并且声称一分不留,势与大清共存亡。那些说她贪财、胆小、没主见的人可以歇歇了!《载沣日记》前几年一直嚷嚷着出版,估计溥任他们又跟出版社闹版权纠纷了,一直没见发行。要是出版了咱买来看看,辛亥这咕噜,那得相当精彩了~
                  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闻智庵言:皇太后近日召见阁臣及国务大臣,谕云:予三年中深居宫中,不预外事,一般亲贵,无一事不卖,无一缺不卖,卖来卖去,以致卖却祖宗江山。言至此,失声大哭。少停又言,亲贵至今日,不出一谋,事后却说现成话,甚至纷纷躲避。只知姓名财产,置我寡妇孤儿于不顾。即朝臣亦纷纷告退。卿等独在此勉力支持,予甚愧对卿等。又云,予当率皇帝退居颐和园,让出宫殿。诸臣咸奏云:条件中虽有此说,然大内有太庙、社稷坛,内殿又有祖宗圣像,断非民国所敢居住。且大总统只有办事公所,并不能深居宫殿。又况皇太后为天下生灵退让,民国必十二分优礼,万无他意,请皇太后放心。遂奉懿旨而出。毓鼎闻之,不禁垂泪……
                  


                  IP属地:广东25楼2010-08-26 18:01
                  回复
                    ④“阃外”四句:如今京城之外再没有卢植那样的人起来镇压叛乱,大臣却像谢安那样高卧山中。朝廷的打算是先要确立统帅,群臣的意见都是推举袁氏。阃外:朝廷之外。指外任将吏。卢植:东汉涿县人。灵帝时任北中郎将。中平元年(184)三月,首先率兵讨伐黄巾军。谢安:东晋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少有重名,隐居会稽东山,屡次推辞朝廷征聘。年四十馀始出仕。诗中借用其隐居东山之意,谓袁世凯在故乡彰德府隐匿,待机而起。庙谟:朝廷对战事进行的谋划。廷议:朝廷上群臣的议论。《后汉书•郭宪传》:“时匈奴数犯塞,帝患之,乃召百僚廷议。”袁:指袁世凯。
                    


                    IP属地:广东30楼2010-08-26 18:26
                    回复
                      ④“阃外”四句:如今京城之外再没有卢植那样的人起来镇ya叛乱,大臣却像谢安那样高卧山中。朝廷的打算是先要确立统帅,群臣的意见都是推举袁氏。阃外:朝廷之外。指外任将吏。卢植:东汉涿县人。灵帝时任北中郎将。中平元年(184)三月,首先率兵讨伐黄巾军。谢安:东晋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少有重名,隐居会稽东山,屡次推辞朝廷征聘。年四十馀始出仕。诗中借用其隐居东山之意,谓袁世凯在故乡彰德府隐匿,待机而起。庙谟:朝廷对战事进行的谋划。廷议:朝廷上群臣的议论。《后汉书•郭宪传》:“时匈奴数犯塞,帝患之,乃召百僚廷议。”袁:指袁世凯。
                      


                      IP属地:广东31楼2010-08-26 18:2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