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吧 关注:83,325贴子:791,494

云台门和三大殿台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以前零星提到过这俩问题,合在一起思考一下,有了新猜想。
首先是三大殿周围的“白边”,也就是三层薄薄的台阶
(图一) ,我用紫线圈起来(图二),白边往南终止于太和殿前,往北终止于保和殿两边的封火墙和殿北半部分台基。这就是明初三大殿占满平台时的殿基范围(图三 图四)。 现在三大殿因为缩小了,所以都有了自己的须弥座台基,而太庙和长陵殿都是直接坐在三层平台之上的(图五 图六),底下没有须弥座了。
太和殿前是个凸出的月台,保和殿北周围没有白边的空地显然也是个预留出来的月台,保和殿北侧的须弥座就压在三层白边台阶的第一层上,至于保和殿山墙两侧的白边应该被埋在封火墙下了。(图七 图八 图九 图十 图十一)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3-11-20 18:29回复
    关于酌中志 明宫词 日下旧闻考等文献中提到的云台门,具体形制不详,建造和拆毁时间未知,我根据三大殿建筑和台基的变化做出以下猜想:
    1 永乐时代到嘉靖三大殿灾被毁之前,谨身殿以北可能有个大抱厦,此时云台门就是抱厦中三间对着三出阶的殿门。(图十二)
    2 嘉靖重修三大殿,体量缩小,但中极殿还是居于穿堂部分的正中间,两侧明间殿门正对台阶,与今天不同,为了让三大殿彼此间距相等,建极殿位置比今天保和殿偏南一些,在殿北侧有一个云台门,也就是酌中志所写的“高踞三躔白玉栏杆之上者”,因为建极殿体量太小,面阔只有谨身殿当年后抱厦的宽度,所以建极殿没有用低矮的抱厦,而要专门修个独立的云台门,作为影壁挡住北侧殿门,可能有堪舆方面的考虑。(图十三)
    这种月台上的门,在广州将军府和孚王府也见到过(图十四),功能未见有关著作解释,可能也是用来御门听政的?所谓平台召对,酌中志说是在后右门,我估计那是因为崇祯朝建筑北移所致,估计起初平台召对就是在云台门和建极殿后门之间举行。(图十五)
    3 到了万历时三殿又烧了,这次重建比较慢,直到天启七年才弄好,体量变化不大,主要是中极殿和建极殿都向北移动,酌中志说中极殿南北有穿堂,可能是穿堂延烧扩大损失,这次加大了间距,但从此中和殿就不在正中间了。据《保和殿建筑结构及形制探究》一文,保和殿54根柱子基本都是整材,外檐金柱比内檐金柱还粗,可推想该建筑不可能是财政困难的顺治时重建的,到康熙时还用拼合木料呢,但天启时虽然有整材,不过直径也不够大,只能新旧一起用了,粗的尽量放外边。(图十六)
    4 入清以后,三大殿估计被闯贼破坏不大,或者崇祯死前就破坏了它们,所以闯贼登基都是在武英殿,顺治重修一下就能用了,当时乾清宫坏的厉害,估计被崇祯或闯贼伤害的最重,一直在修,又没有修好继续修,弄得顺治只能把保和殿改名位育宫来住,后来死在养心殿。康熙小玄子三年不改父之道,乾清宫还没修好,也得住保和殿,改名清宁宫,当时两侧斜廊还在,估计还修了东西配殿围个院子。(图十七 图十八)
    5 再往后就是康熙36年重建太和殿,顺带把斜廊都改封火墙了,也就是 图一 的现在模样。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3-11-20 18:31
    收起回复
      啊,感谢吧务的艾特。我个人非专业猜测感觉:
      1.现状三大殿台基很多人称其为中央土,但如果永乐时保和殿两侧现状的空置平台没有,那就不是中央土了。等于谨慎殿后边台基是突出去的。其实三层白边圈起来也是中央土。而且和景山玄武大帝一样是上北下南。如图1。
      图1:

      2.现状保和殿两侧的墙那个位置很怪,如果说谨身殿部分白边被压在墙下,则这个墙不够厚,这个白边我目测将近3.5-4M,现状的保和殿两侧的防火墙估计没怎么厚,如图2,所以那个位置原样是啥样很值得研究。
      图2:

      3.我个人认为从太庙看,嘉靖的三大殿应该比永乐/正统的小,但是不会像现状三大殿这么小。现状三大殿感觉就是天启的作品。用最少的料起最大的(视觉)效果。我个人倾向于云台们永乐时就是一个和现状保和殿一样面阔的大抱厦,嘉靖估计也是和建极殿连一体的抱厦。当然这都个人猜测。嘉靖时期到底咋样已不太可考。


      IP属地:北京3楼2023-11-21 17:47
      收起回复
        以前讨论过大殿背后有“虎座”,就是个批檐小抱厦,这在凤祥前殿(图一),北京的大觉寺(图二),东岳庙都可以看到,而永乐时代的谨身殿后抱厦应该就是保和殿这么大的建筑,屋顶是披檐的单面坡,还是像正觉寺图三这种就不得而知了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3-11-21 19:13
        收起回复
          保和殿的斜廊在暖阁墙壁上留下痕迹,目前封火墙是处在山墙正中间,但图片上的痕迹是靠近柱子的一侧,而且这个尺寸仅能过人,也不是像后左右门外侧的廊庑那么粗的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3-11-21 19:50
          收起回复
            吧务,我最新的图纸就是假设崇楼没挪过,则永乐时斜廊一部分对谨身殿北副阶,一部分对云台门。



            IP属地:北京6楼2023-11-21 20:08
            收起回复
              谨身殿后抱厦可能就是保和殿后半部分殿身,只是九间改为五大间,高度加大,屋顶为单檐卷棚歇山式,与东南角楼相似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3-11-22 21:18
              收起回复
                @jiarety 我又补充了一些猜想
                越建越缩水——明代三大殿延革
                上回说的三大殿台基和云台门的猜想有不完善的地方,比如默认嘉靖版的大小跟今天一样,这是没道理的,明中期国力尚且可以,大木厂留下的神木还有一些,不至于一下子弄那么小,所以尺寸应该比天启版大一号,更重要的是,这个猜想可以解释为何会出现云台门。
                按照酌中志的说法,云台门是“高踞三躔白玉栏杆之上者”,我认为它是一赫然独立的建筑物,并非建极殿后门,否则直接说大殿后门名叫云台门不就得了。
                云台门的出现时间应该就是嘉靖大火之后重建时增加的,因为永乐正统二朝三大殿都是占满那个“白边(图一)”,作为谨身殿抱厦的保和殿后半部分紧靠边缘栏杆,没有再加门的必要了。而嘉靖重建的建极殿,体积比保和殿大,位置在平台中央,这样它的后面就多留出一个向北凸出的平台,在这个平台的最北端修个门,即云台门,高踞三出阶之上,极为醒目。(图二 b),等到天启版进一步缩小,建极殿往北移,紧靠北面栏杆,也就取消独立的云台门了,或许把殿后门还叫云台门。至于嘉靖版建极殿后是否有“虎座”,不重要,因为虎座大多是披檐结构的小抱厦,根本谈不上“高踞三躔白玉栏杆之上”,天启版建极殿从须弥座上看没有虎座的痕迹。
                整个明代,三大殿出现于永乐时,三个月即被雷火所毁,因朱棣畏惧天威,放弃迁都的打算,仍以南京为都,以北平为行在,不打算重建了。正统时确定就以北京为都,重建三大殿,尺寸一样,但朴素了许多,比如雕刻省了,柱子细点。嘉靖时第二次被雷火烧掉,但不久就重建,尺寸有了缩水,但也比今天大,嘉靖万历的祾恩殿都有七间,略逊于成祖的九间,所以三大殿不会太小。
                万历后期又毁,这次没钱,万历又怠工,拖到天启七年才修好,再一次缩水,清代继承了这个尺寸。但天启还是比清朝时强一些,毕竟大木厂还有木料,建极殿54根柱子除个别维修的,都是整根木材,而清代康熙36年重建的太和殿,已经都是拼合木了,保和殿和中和殿沿用天启旧物,更显珍贵。(图三)清代是太缺木材了,人口突破四亿,为了烧火做饭,景山和颐和园万寿山都砍秃了。
                最后说下永乐和正统时代谨身殿后抱厦的猜想,原本弄个披檐式的,太低了,不但不好看,也把中三间门扇压的太扁,现在改为抱厦屋檐与大殿下檐等高,屋顶为单檐卷棚歇山式,这个模样跟北京城东南角楼做法类似。(图四)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3-11-23 19:58
                收起回复
                  然后吧务您第2个图(就是A,永乐谨身殿那个图)就能反映之前说的问题,如果现状北侧二崇楼不动,则想让斜廊“完整”只连接谨身殿北外檐柱,则谨身殿进深得做的非常厚,不比奉天殿小太多。而且抱厦进深的同步被大殿吃好几米。我个人感觉殿和抱厦的比例可能都不太对。我倾向于谨身殿可能是个细长的殿。我猜测和现状的白边以及现状保和殿两侧防火墙应该一致。当热,这一切只能是个人看法和猜测,现状由于基础性资料缺失(就是无法确定崇楼和后左右门是否移动过),所以根本就没法确定,只能是大家各自看法和猜测。


                  IP属地:北京9楼2023-11-23 23:08
                  回复
                    当然,由于无法确定根本性因素,所以每个人的看法的大框架目前都成立。
                    还有就是吧务,能确定的是嘉靖三殿由于体量缩减,则嘉靖建极殿的北檐可以移动至现状保和殿两侧防火墙的位置,这倒是能让后左右门斜廊完美链接建极殿北檐。如您上边那个嘉靖建极殿的图(如图1)。
                    图1

                    因为现状的后左右门如果不动位置,斜廊/防火墙无法完美链接到(我想象的)永乐谨身殿北檐。我想象只能是一小部分接谨身殿大部分接抱厦。如图2,而现今防火墙更是直接到保和殿山面中间。按我想象廊子应该还是接到大殿南北檐处合适。
                    图2


                    IP属地:北京10楼2023-11-23 23:28
                    收起回复
                      后左门占满台基,比例很合适,图右侧廊庑也不短
                      @jiarety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3-11-24 01:00
                      收起回复
                        您看我这张图就明白了,我的中左右门,后左右门是盖过台基的,面阔三间。明间对准斜坡出檐在台基之外。还有就是您说廊子短,我感觉是因为现状后左右门外廊子进深很短显得长, 我这个廊子把台其都占满了(和斜廊对应。斜廊近身11米。这个廊子近身也得11米,正好盖满台机基)故近身加了好几米显得比较短,其实是一样长的。只不过进深加了好几米显得短粗。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3-11-24 11:39
                        回复
                          我个人猜测,永乐时期三大殿那么大体量,且加上明初宋元风范。跟永乐三大殿匹配的崇楼,文武楼,四周廊庑,斜廊以及中左右门/后左门体量都不会像现在这么挫。而且我个人认为门的斜坡应该跟门的明间或是明间加两次间的柱子对应。就如同隆宗门景运门协和门熙和门那样。现状的中左右门后左右门都对不上大斜坡。感觉是后世缩减的结果。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3-11-24 11:52
                          收起回复
                            而且如果我猜测属实,确实是后世缩建的结果,那么也代表这些斜坡,可能是永乐原物,要不然如果是后世台基斜坡整体移动过位置,那直接把斜坡也改了就得了。现在看这个斜坡这么大。我个人倾向于文楼武楼旁的左右翼门是后世添加的结果。永乐时可能没有,因为现状中左右门/后左右门还有昭德贞度门的斜坡这么大,流量应该够。如果改小了跟现状一样,如果一时间要礼制人流特别大。云台门还没了。确实得加两个门。当然。以上仅为个人猜测。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23-11-24 11:56
                            收起回复
                              另外吧务我马后炮的说一句,中左右门台基现状进深达到了22米左右,我不知道后世是否改建过。我猜永乐时可能比这个稍微短一点,天启重建时奉天殿缩小,斜廊和中左右门也跟着北移,造成这个台基进深非常大,以上仅为个人猜测。


                              IP属地:北京17楼2023-11-24 14:35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