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毛骨悚然的作者!——评林之野之《琥珀屋》 九命紫林猫 2017-11-15 13:22:37不知道从什么时候,文章剧情和主题成为了二选一的模式。一篇文,要爽就别讲一些深奥晦涩难懂的文化;要爽就别说一些get三观的东西。曾经有人在知乎上问,《盗墓笔记》到底讲了啥?为什么主角的三观几乎是一种稀碎的状态?我回答《盗墓笔记》就讲了一个盗墓的故事,三叔根本就没在里边着重表现三观,他就是写了那么几个人,做了那么几件事,然后把这个故事写的非常之精彩,于是便成功了。
我有一段时间认为,国内的网文恐怖小说已经是这样的套路了。我劝别人:你看文的时候,不要那么纠结人设,不要那么惊叹与这么好的人为啥就死了,也不要觉得不相干的人没做错什么坏事,只是为了渲染气氛就死一大片有多么的随意。那只是一个故事,看爽了就行。一度我以为再也看不到老派的写法写出的书,比如《地狱的第十九层》、《蝴蝶公墓》、《门》之类的,以气氛和光怪陆离取胜,还能在这份光怪陆离里添上那么几分真切还有作者在的主观道德意识表达。
直到我在网易云阅读上读到了《琥珀屋》。
这真的不是一本能拿着读一般网文的速度来读的一本书,一本书不到十九万,我足足读了三天,读的过程中基本是手机和电脑同时操作——我需要一边读书,一边用电脑去查里边涉及到的各种名词和概念,如同在读一本外文书籍。
作者林之野是何方神圣我并不知晓,只知道是一个女作家,毕竟她的几本在网易上的书的主角都是女的,我想应该是个女性吧。我在这里不说剧情,免得剧透,只说我读这本书的感受。
首先,这书不好读。
想象一座奈何桥,而这座桥上都是用琥珀铺起来的。一块块黄色的琥珀封印的是一个个时代,带着老电影的光泽,动态的活在琥珀当中。而你想走到桥对岸,去看清楚这本书到底写的什么,就必须要下功夫弄清楚一块块的琥珀。这在书的后半段,这种表现尤为明显,你需要去一个个去搜索里边涉及的人名、地名甚至七十年前发生的历史事件。这本书在写法上完全是套着网文帽子的传统类图书。想读懂作者表达的意思,没那么容易。
其次,读这本书像是在做梦。
若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选择读了这本书,这其中的意境时不时的会让我想起来老派恐怖书作者——比如蔡骏、周德东、七根胡他们的书。这种作者写的书,如果只单看一个故事,可以很简单,甚至几句话就可以把整个故事表述清楚,可他们在书中追求的并非是这样,他们在书里追求的是让你无时不刻的感觉到毛骨悚然,他们并非是让你读故事,而是在控制感觉。《琥珀屋》这本书在前半本中,夹杂的时代感和现实奇妙的结合,总有一种像是把所有衣着光鲜的现代人塞进了一条昏暗无比散发着死老鼠腐朽气味的筒子楼里。同样一段话,早上读和晚上读的感觉不一样,作者在书中引导着你的感觉,让你去朝一个奇怪却又觉得真实的梦境中走过去。
仔细想想,还真的是,老派的那些作者们,写的东西永远都像是在做一场梦,而非无休无止的在冒险。他们的书有些符合逻辑,有些逻辑跳跃让你觉得不可思议,但是又能在整个逻辑架构上让你找不到槽点……我一直在想,如果能把老派作者的这个特点和现如今网文的讲故事大法结合起来,应该是一个出产经典的时代。《琥珀屋》无疑是在做这方面的尝试。
从融合度来说,我不敢说写的有多好,但是能看出来一些趋向,而且这个故事也有点意思。
最后一点,便是这本书会给你讲道理、说金句。
金句在一本书中的作用显而易见,比如钱钟书先生是一个“逗比”,他的《围城》作为讽刺经典,金句不少,至今被人津津乐道;又比如在胡塞尼的《追风筝的人》中,“为你千千万万遍”,是一个让很多读过原著的人,再看到心中还会泛起涟漪的名句。而《琥珀屋》是一个金句贩卖机,其中很多点是在讽刺,有些是在搞笑,有些是在深情。它能连起你血脉中的情感,拉动你同感的神经。若想知道书里写了什么,不妨自己看看,这本书不过十几万字,花不了几块钱。
有时候在想,作者应该不是九零年代之后生的人吧!庞大的知识体系和读故事的掌控能力让我想起了很多年少时熟悉的作家。有时候我看她在书中写一下对当下生活的讽刺,以及流行语,还有口头语的处理感觉有些别扭……多少能猜出来估计以前是写出版物的,不怎么习惯这网文环境中的对话表述方式。
是而又觉得太可怕了……写出版物的作者们现如今已经在和网文作者们抢市场。他们对文字的掌控能力是经过时光磨练的,可能他们是一把剑,而现在的网文则是一把匕首,可能他们暂时面对这个新媒体下的新文体不太习惯,但是一个能在千锤百炼下铸就剑的人,学会打更锋利、更有特点、更华丽的匕首,只是时间问题。
写网文的同胞们,你们要小心了。网文 网易云阅读
我有一段时间认为,国内的网文恐怖小说已经是这样的套路了。我劝别人:你看文的时候,不要那么纠结人设,不要那么惊叹与这么好的人为啥就死了,也不要觉得不相干的人没做错什么坏事,只是为了渲染气氛就死一大片有多么的随意。那只是一个故事,看爽了就行。一度我以为再也看不到老派的写法写出的书,比如《地狱的第十九层》、《蝴蝶公墓》、《门》之类的,以气氛和光怪陆离取胜,还能在这份光怪陆离里添上那么几分真切还有作者在的主观道德意识表达。
直到我在网易云阅读上读到了《琥珀屋》。
这真的不是一本能拿着读一般网文的速度来读的一本书,一本书不到十九万,我足足读了三天,读的过程中基本是手机和电脑同时操作——我需要一边读书,一边用电脑去查里边涉及到的各种名词和概念,如同在读一本外文书籍。
作者林之野是何方神圣我并不知晓,只知道是一个女作家,毕竟她的几本在网易上的书的主角都是女的,我想应该是个女性吧。我在这里不说剧情,免得剧透,只说我读这本书的感受。
首先,这书不好读。
想象一座奈何桥,而这座桥上都是用琥珀铺起来的。一块块黄色的琥珀封印的是一个个时代,带着老电影的光泽,动态的活在琥珀当中。而你想走到桥对岸,去看清楚这本书到底写的什么,就必须要下功夫弄清楚一块块的琥珀。这在书的后半段,这种表现尤为明显,你需要去一个个去搜索里边涉及的人名、地名甚至七十年前发生的历史事件。这本书在写法上完全是套着网文帽子的传统类图书。想读懂作者表达的意思,没那么容易。
其次,读这本书像是在做梦。
若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选择读了这本书,这其中的意境时不时的会让我想起来老派恐怖书作者——比如蔡骏、周德东、七根胡他们的书。这种作者写的书,如果只单看一个故事,可以很简单,甚至几句话就可以把整个故事表述清楚,可他们在书中追求的并非是这样,他们在书里追求的是让你无时不刻的感觉到毛骨悚然,他们并非是让你读故事,而是在控制感觉。《琥珀屋》这本书在前半本中,夹杂的时代感和现实奇妙的结合,总有一种像是把所有衣着光鲜的现代人塞进了一条昏暗无比散发着死老鼠腐朽气味的筒子楼里。同样一段话,早上读和晚上读的感觉不一样,作者在书中引导着你的感觉,让你去朝一个奇怪却又觉得真实的梦境中走过去。
仔细想想,还真的是,老派的那些作者们,写的东西永远都像是在做一场梦,而非无休无止的在冒险。他们的书有些符合逻辑,有些逻辑跳跃让你觉得不可思议,但是又能在整个逻辑架构上让你找不到槽点……我一直在想,如果能把老派作者的这个特点和现如今网文的讲故事大法结合起来,应该是一个出产经典的时代。《琥珀屋》无疑是在做这方面的尝试。
从融合度来说,我不敢说写的有多好,但是能看出来一些趋向,而且这个故事也有点意思。
最后一点,便是这本书会给你讲道理、说金句。
金句在一本书中的作用显而易见,比如钱钟书先生是一个“逗比”,他的《围城》作为讽刺经典,金句不少,至今被人津津乐道;又比如在胡塞尼的《追风筝的人》中,“为你千千万万遍”,是一个让很多读过原著的人,再看到心中还会泛起涟漪的名句。而《琥珀屋》是一个金句贩卖机,其中很多点是在讽刺,有些是在搞笑,有些是在深情。它能连起你血脉中的情感,拉动你同感的神经。若想知道书里写了什么,不妨自己看看,这本书不过十几万字,花不了几块钱。
有时候在想,作者应该不是九零年代之后生的人吧!庞大的知识体系和读故事的掌控能力让我想起了很多年少时熟悉的作家。有时候我看她在书中写一下对当下生活的讽刺,以及流行语,还有口头语的处理感觉有些别扭……多少能猜出来估计以前是写出版物的,不怎么习惯这网文环境中的对话表述方式。
是而又觉得太可怕了……写出版物的作者们现如今已经在和网文作者们抢市场。他们对文字的掌控能力是经过时光磨练的,可能他们是一把剑,而现在的网文则是一把匕首,可能他们暂时面对这个新媒体下的新文体不太习惯,但是一个能在千锤百炼下铸就剑的人,学会打更锋利、更有特点、更华丽的匕首,只是时间问题。
写网文的同胞们,你们要小心了。网文 网易云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