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本恶吧 关注:36贴子:446

性本恶的产生*****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请允许我装一下13


1楼2010-09-05 23:12回复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主张人性本恶的是荀子。
    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时期赵国人,比孟子小70多岁。
    孟子死时,荀子才10多岁,还是个儿童呢。


    2楼2010-09-05 23:12
    回复
      荀子论述“人性本恶”,相对孟子的“人性本善”,是一个进步。
      既有逻辑,不像孟子信口雌黄;又有论证,不像孟子胡搅蛮缠。
      与孟子明显不同的是,他对人性下了定义:“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
      就是说:性,是天赋的、与生俱来的原始质朴的自然属性,是不待后天学习而成的自然本能。与“性”相对的是“伪”。
      “伪”是人为、后天加工的意思。比如,仁义礼智信就是“伪”,是人为教化的结果。
      他认为:“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
      性伪合,然后成圣人之名,一天下之功于是就也。”荀子明确把人性限定为人的自然属性:“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而把仁义礼智信归结为“伪”,是人的社会属性。 


      3楼2010-09-05 23:13
      回复
           他认为:性是恶的,伪是善的。如何使人由恶变善呢?荀子认为要通过后天的礼仪教化来“化性起伪”:“人之性恶,其性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仁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化之化,礼仪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由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他认为:凡人都是好色好利、憎丑恨恶的,这些都是人性本恶的表现,如顺其自然发展,社会就会充满争夺、残暴、淫乱。因此,必须用师法教化、礼仪规范来使人向善,但善不是“性”,而是“伪”。 


        4楼2010-09-05 23:14
        回复
          也许你们不会看,
          但是看了你也许会有感受


          5楼2010-09-05 23:14
          回复
            荀子对孟子的“性善论”给予了批判:“孟子曰:‘人之学者,其性善。’曰:是不然!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在荀子看来,孟子的性善论和不学而能、不虑而知的良知良能说,是不了解性和伪的区别。 


            6楼2010-09-05 23:15
            回复
              在人性问题上,孟子主张本善,荀子主张本恶。在人性向善的方法上,孟子主张通过教化,扶植和培养善的萌芽,使善性得以发扬光大;荀子主张通过教化,限制恶的趋势,使人性之恶向善转化。


              7楼2010-09-05 23:15
              回复
                荀子的“人性本恶”是与法家思想的共通之处。


                8楼2010-09-05 23:15
                回复
                  我知道没人理我的


                  9楼2010-09-05 23:15
                  回复
                    下面,
                    是一个很不同反响的古代人
                    也许是他第一个提出性本恶的
                    我觉得好像古人比现代人都要厉害

                    


                    10楼2010-09-05 23:22
                    回复
                      荀子性本恶的含意
                           (1)荀子对善恶的定义是以后果界定善恶(治或乱),而非以人的动机界定。 即他的性恶论是后果论,由实际经验观察到的结果决定是性恶还是性善。      要了解荀子的性恶论必须分清楚性与恶,性是自然的性,不用学习就得到,不可努力就获得。伪是能够学习和致力于就可做到。伪有两个意思:一是作用方面,即人为;二是结果方面,人为所养成的人格。 


                      11楼2010-09-05 23:22
                      回复
                           (2) 【性恶篇:“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12楼2010-09-05 23:23
                        回复
                          从引文可看到,他说的性是人自然的本性或天生本性是取事实义,与即人的动物性,如他认为人的本性生来就关心自己的利益,顺着这种人性就只有争夺而辞让之德就会灭亡,并非说人的本质


                          13楼2010-09-05 23:23
                          回复
                            (3)他的性恶论是说人只顺从自己的自然本性的时候,会引起坏的结果,而“善”是后天学习和努力而得来。可以看出荀子是一经验论者,是由后果论看人性恶的。


                            14楼2010-09-05 23:23
                            回复
                              荀子在”性恶篇”还用了很多论证证明性恶论。      如:      有曲性的木,有待于“矫正”才能直;      有钝性的金,有待于磨砺才能利。“人的自然之性”也有待于“师法文化”、“礼仪之道”才能“善”。 以伪(师法文化、礼仪之道)解释善可以行出来行并不能解释“性恶”的人为何以能有“人为之善”,也不能说明师法和礼义为何可以产生。


                              16楼2010-09-05 23:2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