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吧 关注:12,956贴子:107,501

武王伐纣伐的是三星堆政权吗?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利簋青铜鼎铭文确定武王伐纣牧野之战时间为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原文“珷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右史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距今1046+2023=3069年。
《华阳国志?巴志》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故世称曰‘武王伐纣’也”。
三星堆青铜器的年代距今大约为3000至5000年。根据碳14的科学测定,三星堆遗址的基本年代可以确定为公元前1100年左右,误差在100年以内。此外,通过对三星堆祭祀坑中出土的青铜器进行碳14测年,结果显示这些文物的年代主要集中在公元前1100年至公元前1000多年。因此,可以推断三星堆青铜器大致对应于这一时间段。2023+1100=3123年,怎么这么巧合?


IP属地:湖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3-12-30 16:53回复
    你的想象力值得称赞!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3-12-30 17:23
    收起回复
      不会,三星堆和殷商是两个不同的文化,而且相距太远,碰不了面,但是祖源可能是一个。
      小范围接触是有可能的,大规模阵仗由于秦岭,大巴山阻隔,后勤困难,生产力低下,不可能实现。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3-12-30 17:40
      收起回复
        有人已经考证了,里面的所谓蜀国,只是殷墟附近的一个小方国。估计都是在现在河南省内范围。那时候南方没有大规模开发,南方江南全是树木森林沼泽蚊虫,都是些不毛之地。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3-12-30 17:43
        收起回复
          三星是残留的夏文化,夏被商取代政权,夏文化衰落,和商文化是并存状态。历史灭国灭血脉灭文化是在周朝天子思想下产生的,夏商以前时灭国仅是取代政权。商有俩大文化巫和天神。商后期文化冲突焚书坑儒文化统一,建立天神文化,文化冲突导致商政权衰败,周在后商天神思想建立的天人思想取代商。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3-12-30 21:38
          回复
            “周人迁岐下”,“岐”指宝鸡周原遗址,“下”就是指成都平原。从周原遗址看,年代上限也是距今3200年。与三星堆器物坑的年代上限相同。
            《周本纪》记载周成王“复营洛邑”,周成王的年代就是距今3000年左右。三星堆器物坑的年代下限也是距今3000年。
            所以考证三星堆的第一步,就是证明成都是西周的“成周”。也就是岐下的“下”,丰镐的“丰”,西王母国,武都等。


            IP属地:四川6楼2023-12-30 22:31
            回复
              “禹敷下土方”。这个“下”指成都平原。这个“土”就是指湖南湖北的“土家族分布区”。
              《禹贡》记载“中邦赐土姓”。所以湖南湖北才是真正的“巴”。湖南岳阳的“巴陵”才是天皇氏太嗥的陵墓所在地。巴蜀之地,指的就是江汉之间的四川和两湖地区。
              湖南吧友要加油啊。


              IP属地:四川7楼2023-12-30 22:38
              收起回复
                这不但不是巧合,而且很科学。西周创立了封建等级制度,废弃了宗教政治制度,所以三星那些精美的但无用的青铜器被埋了,而且可以推断出是始封者为了巩固自己的新政权埋的。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3-12-30 23:06
                回复
                  《山海经·海内经》:“禹鲧是始布土,均定九州。”郭璞注:“布犹敷也。”《诗经·小雅·小旻》毛传曰:“敷,布也。”看来敷、傅、布意思相同,都是说禹在治理土。
                  《山海经·海内经》:“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淮南子·人间》有禹“平治水土,使民得陆处”的记载。
                  《淮南子·齐俗篇》载:“禹之时,天下大雨,禹令民聚土积薪,择丘陵而处之。”等洪水被治理,土地被平整后,“于是民得下丘居土”。
                  《淮南子·修务》:“禹……随山刊木,平治水土,定千八百国。”
                  《史记·河渠书》引《夏书》:“禹抑洪水……以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
                  《史记·夏本纪》“禹……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
                  《禹贡》书序:“禹别九州,随山濬川,任土作贡。”
                  《禹贡》:“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
                  《天问》言:“禹之力献功,降省下土四方。”王逸注云:“言禹以勤力献进其功,尧因使省迨下土四方也。”禹的功劳在降下土方。《大戴礼记·五帝德》曰,舜“使禹傅土,主名山川,以利于民”,舜让禹作的事主要是“傅土”。
                  《诗·商颂·长发》:“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外大国是疆。幅陨既长,有娀方将,帝立子生商。”
                  西周中期青铜器侰公福,铭文:天命禹尃(敷)土,嗎(堕)山浚川,廼(乃)嗏(疇)方埶(设)征,降民监德,乃自作配享,民成父母,生我王作臣,厥贵唯德。
                  民好明德,忧在天下,用厥邵好,益求嗐(?)懿德,康亡不懋,孝友訏明,巠(经)好祀,无覞(凶)心,好德婚媾,亦唯协天总(釐)。用孝神,复用嗢禄,永孚于宁。
                  嗊公曰:“民唯克用兹德,亡(无)诲(悔)!”


                  IP属地:湖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3-12-31 07:50
                  回复
                    地名:“下”
                    相对于瞿上城的“上”,成都平原称为“下”。《蜀王本纪》中记载为“汶山下邑”。
                    《山海经-海内经》:“帝俊赐羿彤弓素矰,以扶下国,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艰。”后羿是最早在成都平原筑城的,所以高山古城遗址即后羿的“下国”。后羿即有穷氏,所以附近叫“穷山”,黄帝都邑叫“穷桑”。
                    《淮南子·地形训》:“掘昆仑虚以下地,中有层城九重。”昆仑虚就是蜀都,这里层城九重就是城市群的意思。与宝墩文化城市群相符。这段记载描述的就是“鲧做城”。
                    《天问》:“昆仑悬圃,增城九重”。这里增城九重也是城市群的意思。
                    《山海经》:“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 昆仑之虚,方圆八百里,高万仞。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 面有九井,以玉为槛。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百神之所在。”帝之下都就是三星堆古城。
                    《诗·商颂·长发》:“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外大国是疆。幅陨既长,有娀方将,帝立子生商。”
                    《周本纪》记载周人“迁岐下”。“岐”指宝鸡周原遗址,“下”就指成都平原。
                    所以“下”是成都平原的专用地名。
                    从以上内容看,后羿、黄帝、大禹、鲧做城、成周都是在同一个地方,也就是成都平原。


                    IP属地:四川11楼2023-12-31 11:42
                    回复
                      3000多年前四川盆地和中原地区不可能有多少交流,可能几十年才会有一两个人翻山越岭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12楼2023-12-31 15:47
                      收起回复
                        武丁灭鬼方,是三星堆政权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4-01-01 06:29
                        回复
                          《华阳国志》称“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也即是说,《华阳国志》称巴蜀之师助武王伐纣的文献依据出自《尚书》,但据《尚书·牧誓》篇载从武王伐纣之师惟“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人”,并未提及“巴”,那么常璩何以将此“八国”之师直接称为“巴蜀之师”或“巴师”呢?显然常璩的“巴蜀之师”就是指的蜀的军队,而“巴师”则指巴地的军队,即庸、蜀、羌、髳、微、卢、彭、濮诸国的军队。进言之,即“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人所居之地皆为巴地。


                          IP属地:湖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4-01-02 10:11
                          回复
                            “方伯”为诸侯之长,有统率诸侯及征伐之专。《尚书注疏》云:“诸侯五国立贤者一人为方伯,谓之五长,以相统治,以奖帝室。”即方伯不是指一国之长。《王制》曰:“千里之外设方伯,五国以为属。属有长,十国以为连。连有率,三十国以为卒。卒有正,二百一十国以为州,州有伯。”商末周文王姬昌曾为西伯侯,即为方伯,故统雍、梁、荆三州之地而化行文教,在《周南》《召南》《尚书》历代注解中多有论述。《华阳国志》载“及禹治水,命州巴蜀,以属梁州”。巴蜀之地古属梁州,《华阳国志》云:“历夏、殷、商,九州牧伯率职。周文为伯,西有九国。及武王克商,并徐合青,省梁合雍。”其意谓“巴方”之地自夏、商、周以来,代有九州牧伯所统,周文王曾为方伯,统属有西方九国。“九国”包含上述的“庸、蜀、羌、髳、微、卢、彭、濮”及“周”。


                            IP属地:湖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24-01-02 10:14
                            回复


                              IP属地:湖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24-01-02 10:3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