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谧 金谷二十四友的邪恶"领头羊"
2006年3月10日7:16 [来源:洛阳晚报]
【全部评论】【字体:大 中 小】【打印本页】 【关闭新闻】
--------------------------------------------------------------------------------
“金谷二十四友”是个文学社团,是个文学成就为政治声名所累的社团。
这个社团,几乎垄断了西晋文坛所有的“泰斗级”人物,如左思、潘岳、刘琨、陆机等。这些人的名字即使称不上如雷贯耳,至少也能令听者为之一振。可是这个社团的历史地位却与其“豪华明星阵容”不相称,大多数人对“金谷二十四友”的了解仅限于顾名思义——结缘于金谷园的一个文学社团,共有24名成员。至于这个社团因何诞生,缘何解散,有什么功与过,向来少人问津。
这倒不能怪人们的求知欲不强。人们对“金谷二十四友”的关注度不高,是因为像左思、潘岳、刘琨、陆机这样优秀的成员在“金谷二十四友”中所占的比例太小,还不到四分之一。更重要的是,“金谷二十四友”曾做过一些不光彩的事,政治名声很臭,这就不免令它被后世的文学评论家刻意忽略,即便有人偶尔提及,言辞中也往往掺杂着不屑。
可“金谷二十四友”毕竟在中国文学史上存在过,以客观的眼光来看,它甚至算得上是西晋文坛的一个缩影,总是忽略它,不是明智之举。
中国当代文化学者余秋雨曾说过,必须提防人们对于文史知识的沉溺……必须在文化的群峰间标画一些简明的线路,在历史的大海中铺设一些浮标的缆索,使人们既能领略山水之胜又不至于沉溺其中。通俗一点儿来表述,就是人们对历史及文学知识不必知道得太多、太杂、太碎、太滥,只须“知道点儿”,有个粗浅、大致的了解。
我个人很赞同余秋雨的说法。现在,就让我们从“知道点儿”这个角度出发,简单地勾勒一下“金谷二十四友”的轮廓,大概认识一下这个西晋时期的重要文学社团吧。
看,大幕已经拉开,灯光聚焦处,一个身披华服、獐头鼠目的家伙趾高气扬地出现了……
“偷香窃玉”窃出的贾谧
出现在我们眼前的这个家伙,名叫贾谧,是“金谷二十四友”的发起人和“领头羊”。可以说,没有贾谧,就没有“金谷二十四友”这个在历史上独一无二的社团,也就不会有我们今天的这篇文章。先说说贾谧是谁。“偷香窃玉”这个典故大家知道吧,贾谧就是这个典故“制造”出来的人物。
据《晋书》记载,贾谧的父亲叫韩寿,是西晋权臣贾充手下的一个幕僚。韩寿办事能力强,人又长得英俊,风度翩翩,因此深受贾充器重。贾充在家里宴请宾客,韩寿总在被邀请之列。贾充的小女儿名叫贾午,当时正值春心萌动的年龄,暗恋上了父亲的这个幕僚,常躲在内室偷偷地注视韩寿。贾午的丫环中有一个人原是韩寿的奴婢,这个丫环了解小姐的心思,就暗中相助,让韩寿半夜跳墙进入贾午的闺阁和贾午偷情。此乃“窃玉”的由来。
韩寿与贾午相好的时候,他闻到贾午身上有股奇香,便询问缘由。贾午答道:这是西域进贡的奇香,香气袭人,经月不散。因为韩寿对此香表示了浓厚的兴趣,于是,贾午就从父亲的房间偷出这种奇香送给情郎。此乃“偷香”的由来。
自己最亲信的幕僚竟然“窃玉”又“偷香”,让贾充非常头疼。眼看女儿的肚子一天天大起来,他只好面对现实,准了韩寿与贾午的婚事,不过有个条件,韩寿得入赘贾家。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贾谧姓贾,而他父亲却姓韩了。这实在是没有办法的办法:连他父亲都“过继”给贾家当儿子了,他不随母亲姓贾,难道还能有第二个选择吗?
还好他没姓韩,韩姓在贾谧所处的时代实在是不吃香。多亏托了自己姓贾的福,贾谧才得以平步青云,春风得意数十年。
“金谷二十四友”者,贾谧之友也
贾姓在西晋那可是不得了的,西晋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灭亡,贾家人出了不少力。当然,天下姓贾的人很多,咱们此处所说的“贾家”,专指贾充一家。
2006年3月10日7:16 [来源:洛阳晚报]
【全部评论】【字体:大 中 小】【打印本页】 【关闭新闻】
--------------------------------------------------------------------------------
“金谷二十四友”是个文学社团,是个文学成就为政治声名所累的社团。
这个社团,几乎垄断了西晋文坛所有的“泰斗级”人物,如左思、潘岳、刘琨、陆机等。这些人的名字即使称不上如雷贯耳,至少也能令听者为之一振。可是这个社团的历史地位却与其“豪华明星阵容”不相称,大多数人对“金谷二十四友”的了解仅限于顾名思义——结缘于金谷园的一个文学社团,共有24名成员。至于这个社团因何诞生,缘何解散,有什么功与过,向来少人问津。
这倒不能怪人们的求知欲不强。人们对“金谷二十四友”的关注度不高,是因为像左思、潘岳、刘琨、陆机这样优秀的成员在“金谷二十四友”中所占的比例太小,还不到四分之一。更重要的是,“金谷二十四友”曾做过一些不光彩的事,政治名声很臭,这就不免令它被后世的文学评论家刻意忽略,即便有人偶尔提及,言辞中也往往掺杂着不屑。
可“金谷二十四友”毕竟在中国文学史上存在过,以客观的眼光来看,它甚至算得上是西晋文坛的一个缩影,总是忽略它,不是明智之举。
中国当代文化学者余秋雨曾说过,必须提防人们对于文史知识的沉溺……必须在文化的群峰间标画一些简明的线路,在历史的大海中铺设一些浮标的缆索,使人们既能领略山水之胜又不至于沉溺其中。通俗一点儿来表述,就是人们对历史及文学知识不必知道得太多、太杂、太碎、太滥,只须“知道点儿”,有个粗浅、大致的了解。
我个人很赞同余秋雨的说法。现在,就让我们从“知道点儿”这个角度出发,简单地勾勒一下“金谷二十四友”的轮廓,大概认识一下这个西晋时期的重要文学社团吧。
看,大幕已经拉开,灯光聚焦处,一个身披华服、獐头鼠目的家伙趾高气扬地出现了……
“偷香窃玉”窃出的贾谧
出现在我们眼前的这个家伙,名叫贾谧,是“金谷二十四友”的发起人和“领头羊”。可以说,没有贾谧,就没有“金谷二十四友”这个在历史上独一无二的社团,也就不会有我们今天的这篇文章。先说说贾谧是谁。“偷香窃玉”这个典故大家知道吧,贾谧就是这个典故“制造”出来的人物。
据《晋书》记载,贾谧的父亲叫韩寿,是西晋权臣贾充手下的一个幕僚。韩寿办事能力强,人又长得英俊,风度翩翩,因此深受贾充器重。贾充在家里宴请宾客,韩寿总在被邀请之列。贾充的小女儿名叫贾午,当时正值春心萌动的年龄,暗恋上了父亲的这个幕僚,常躲在内室偷偷地注视韩寿。贾午的丫环中有一个人原是韩寿的奴婢,这个丫环了解小姐的心思,就暗中相助,让韩寿半夜跳墙进入贾午的闺阁和贾午偷情。此乃“窃玉”的由来。
韩寿与贾午相好的时候,他闻到贾午身上有股奇香,便询问缘由。贾午答道:这是西域进贡的奇香,香气袭人,经月不散。因为韩寿对此香表示了浓厚的兴趣,于是,贾午就从父亲的房间偷出这种奇香送给情郎。此乃“偷香”的由来。
自己最亲信的幕僚竟然“窃玉”又“偷香”,让贾充非常头疼。眼看女儿的肚子一天天大起来,他只好面对现实,准了韩寿与贾午的婚事,不过有个条件,韩寿得入赘贾家。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贾谧姓贾,而他父亲却姓韩了。这实在是没有办法的办法:连他父亲都“过继”给贾家当儿子了,他不随母亲姓贾,难道还能有第二个选择吗?
还好他没姓韩,韩姓在贾谧所处的时代实在是不吃香。多亏托了自己姓贾的福,贾谧才得以平步青云,春风得意数十年。
“金谷二十四友”者,贾谧之友也
贾姓在西晋那可是不得了的,西晋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灭亡,贾家人出了不少力。当然,天下姓贾的人很多,咱们此处所说的“贾家”,专指贾充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