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古人以度審長短。以量受少多。以衡平輕重。以律均清濁。以 名稽虚實。以法定治亂。以簡制煩惑。以易御險難。萬事皆歸於一。百 度皆準於法。歸一者簡之至。準法者易之極。如此。則頑嚚聾瞽可與察 惠聰明同治矣。天下萬事不可備能。責其備能於一人。則賢聖其猶病諸。設一人能備天下之事。則左右前後之宜。遠近遲疾之間。必有不兼者焉。 苟有不兼。於治闕矣。全治而無闕者。大小多少。各當其分。農商工仕。 不易其業。則處上有何事哉。
【注釋】度:計量長短的標準。量:計量物體多少的容器。衡:秤。以律均清濁:律,樂律;音律。古人按音階高低分爲六律和六吕,合稱十二律。均,古代校正樂器音律的器具。清 濁,音樂的清音與濁音。以名稽虚實:名,名分。稽,考核;查考。虚實,真僞。煩惑:指雜亂 可疑的事物。以易御險難:易,簡易,簡省。御:控制;約束以爲用。險難:險阻艱難。一:哲 學用語。我國古代思想家用以稱宇宙萬物的原始狀態。百度:百事;各種制度。頑嚚:嚚,音銀,亦作「頑囂」。愚妄奸詐。聾:原意指聽覺失靈或閉塞。本處指愚昧;不明事理。瞽:原 意爲失明的人;盲人。本處指昏昧;不明事理。備:完備;齊備。責:要求;期望。病:疲 憊。諸:語助詞。表感嘆。設:連詞。表示假設。假使,倘若。遲疾:或快或慢;快慢。闕: 缺誤;疏失。當:符合。分:指本分。
【譯文】古人用尺具來計算物體的長短,用量器來測量東西的多少,用秤來稱量物 體的輕重,用音律來協調音聲的清濁,用名分來考查事物的虚實,用法令制度來平定 國家的安定與動亂,用簡明來對治煩瑣、疑惑,用平和來排解危難。使萬事萬物都顺 应其「道」,各種制度都以法令爲標準。使萬事萬物歸於道,是最簡單的方法,依据 法令制度行事,是最便易的措施。如果能做到這樣,那麽愚頑之人、奸詐之人、聾 子、瞎子就可以和明辨之人、聰慧之人、耳聰目明之人,以同樣的方法來治理。天下 的事情千差萬别,一个人不可能完全精通,如果要求一個人什麽都會,即使是聖賢人 也做不到。假如一個人能做天下所有的事,但他在做事的前後左右、遠近快慢方面, 必定有不能兼顧之處。如果有不能兼顧之處,對於治理國家就會有所欠缺。如果要治 理國家而没有欠缺,就應該使事情的大小多少都恰如其分,農民、商人、工匠、官 員,都恪守自己的本分,那麽,在位的君主還有什麽事情需要親自去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