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钗吧 关注:3,029贴子:411,866

钗学的未来发展将何去何从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时间飞逝,如今距离钗学成立已经过了二十年了。但是钗学的发展依旧充满挑战和困难。对此,我们是不是该制定一下具体的策略方案呢?
其实就我个人来看,光靠在网上发声拿原著批驳拥林派并吸引原著党远远不够,毕竟拥林派靠的从来都就不是学术交流,而是掌控舆论、仗势欺人。而且钗学想要的原著党全中国可能都凑不到三位数。如果我们只用着几十年都不变的方式和视角传播着几十年都不变的东西对于钗学的发展可能是事倍功半,搞不好会适得其反让拥林派抓到诬陷钗学的把柄并给自己吸引更多的流量。当下钗学和拥林派有着无法调解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钗学如果想独善其身、与世无争、一切随缘、佛系等待与自己思想共鸣的原著党加入、指望靠拿原著事实批驳拥林派让钗学立于不败之地、即便做个小众群体也无妨的话很容易被拥林派仗势打压、陷入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境地。我并不是希望钗学能取代拥林派,我的意思是钗学得壮大起来能和拥林派势均力敌了才有选择的余地。
我们可以尽量在保留钗学原有思想的基础上改变一下传播的方式和视角,能增加点趣味性、讨论性和说理性并能做到情理结合就尽量这么做,具体或许可以考虑一下像欧丽娟的那种宣传方式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钗学的东西。除此以外尽量寻找并团结愿意和钗学站在一条线上并为钗学的发展推波助澜的人,如果对方没有触犯底线能求同存异就尽量求同存异。此外,在我看来,钗学发展的意义不仅仅是为红楼梦正本清源,更是为文学正本清源,真正秉持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精神。如果有人愿意的话或许也可以在传播钗学的同时偶尔讲解或是探讨一些关于其他文学著作的东西(注意是要在传播钗学的同时偶尔讲解或是探讨)以免路人看多了一成不变的东西从而感到枯燥。
我说的方式可能有所欠缺,如果大家有更好更具体的方式的话可以一起探讨。

对于我所说的改变一下宣传的视角和方式或许大家可以看一下这个帖子。


IP属地:江苏1楼2024-02-13 16:07回复
    如果有更好的传播方式,更能吸引受众的表达方式,大家都可以自己去试,条条道路通罗马


    IP属地:四川3楼2024-02-13 18:48
    收起回复
      关于诸脂本过录时间、蒙府本原抄和补抄情况、立松轩生活年代的最新思考
      近日(2024年2月12日),针对诸脂本过录时间、蒙府本原抄和补抄情况、立松轩生活年代,笔者作了一些最新研究思考,对以往的部分观点作了更进一步的确认或局部修订。现将有关心得体会辑录如下,以飨读者诸君。
      1、关于诸脂本的过录时间
      对于现存脂本十二钗的过录时间,官方红学会一向没有定论。但近期笔者通过对比脂抄本与所谓“全抄本”,得出一个确凿的结论:除了梦稿本(杨藏本)之外的现存脂本十一钗,也就是现存甲戌本、己卯本、庚辰本、蒙府本(仅指蒙府本原抄部分,即第1-56回、第63-66回、第68-80回部分)、戚沪本、戚宁本(南图本)、列藏本(库氏本)、甲辰本(梦觉本)、己酉本(舒序本)、郑藏本、卞藏本,全部过录形成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程甲本刊刻之前。因为现存脂本十一钗皆是只有前八十回的内容,而不涉及程本后四十回内容。而清代《红楼梦》抄本的一个基本规律乃是,程前只有八十回抄本、没有一百二十回抄本;程后只有一百二十回抄本、没有新过录形成的八十回抄本。换言之,凡八十回抄本必然过录形成于程前,凡一百二十回抄本必然过录形成于程后。脂本十一钗全部是八十回抄本,只能过录形成于程前。
      之所以会形成上述程前只有八十回抄本、程后只有一百二十回抄本的基本规律,是因为清代读者的心态普遍是“图全”远远大于“求真”。对于绝大多数读者来说,他们更想看到的是一个首尾完整的《红楼梦》故事,而不那么在乎程本后四十回是否当真出自于原作者之手。因此,在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程甲本首次以一百二十回“全本”姿态面世之前,大家都是只知道《红楼梦》有八十回抄本,那也就罢了。而一旦到了程甲本刊刻以后,新过录形成的清抄本就都一律是所谓的“全抄本”,没有故意不抄后四十回故事的。比如,现存仁泽堂宋备抄本、吉晖堂抄本、籀红室抄本、补拙斋抄本等等,都一律是这种一百二十回的“全抄本”。甚至于有的书主手里本来拥有的是仅有前八十回内容的程前抄本,到了程本刊刻以后,还有意根据程本补出后四十回内容。比如,现存蒙府本原抄就是一个仅有前八十回内容的程前抄本,中间还缺失了第57-62回和第67回。到了程本刊刻以后,书主便依据程甲本的一种翻刻本——藤花榭本,补抄了程伟元序、一百二十回总目、第57-62回、第67回、后四十回,将其拼接成了一个一百二十回的“全抄本”。显而易见,正是清代读者当中普遍存在的“图全”远远大于“求真”的心态,使得程甲本的刊刻成为了清抄本的一个非常明显的分水岭。程前所有人只能过录形成八十回抄本,程后新过录形成的就只有一百二十回的“全抄本”。
      唯一比较特殊的是梦稿本。梦稿本的第22回尾文、第67回文字内容源出于程乙本,梦稿本后四十回部分则干脆就是程乙本的删节本。这就决定了梦稿本的整体过录形成时间必然是晚于程本的。但梦稿本的前八十回部分,除开第22回尾文、第67回之外,其底本来源却是一种早于程本的脂抄本。也就是说,梦稿本上述两部分,其实是分别以脂抄本和程乙本为底本而拼抄出来的。梦稿本整体虽晚于程本,但部分文字内容却又早于程本。现存十一种程前抄本,全部属于脂本系统。除了梦稿本之外的所有一百二十回的“全抄本”,全部属于程本的下游抄本。就只有梦稿本骑墙在中间,既有部分内容属于脂本,整体过录形成又晚于程本,乃是一种脂、程混合而成的一百二十回的“全抄本”。
      在梦稿本发现以前,红学界曾经盛行过一种“印后无抄”的观念,即认为程甲本刊刻以后,就再也没有过录形成新的清抄本。而梦稿本、仁泽堂宋备抄本、吉晖堂抄本、籀红室抄本、补拙斋抄本等一系列一百二十回“全抄本”的发现,便有效打破了这种“印后无抄”的迷思。不过,又有人由此走到了另外两种极端,也就是把这些“全抄本”与脂本视为一类,要么认为所有清抄本都过录形成于程前,要么认为所有清抄本都过录形成于程后。但如上所述,这两种想法也明显是站不住脚的。事实上,程前抄本全是脂本,全是八十回抄本;程后抄本全是一百二十回“全抄本”,没有新过录形成的八十回抄本,除了梦稿本外全部是程本的下游抄本。程前、程后的两大类抄本原是泾渭分明两种东西,那当然是绝对不可以混为一谈的!


      IP属地:四川本楼含有高级字体4楼2024-02-13 19:44
      收起回复
        2、关于蒙府本的原抄和补抄情况
        如上所言,蒙府本的原抄乃是一个仅有前八十回内容的程前抄本,中间还缺失了第57-62回和第67回。到了程本刊刻以后,书主便依据程甲本的一种翻刻本——藤花榭本,补抄了程伟元序、一百二十回总目、第57-62回、第67回、后四十回,将其拼接成了一个一百二十回的“全抄本”。但剔除掉这些后来补抄的部分,蒙府本的原抄依然是一种非常典型的脂抄本,且跟戚序本、戚宁本同源,皆属于(经过了立松轩篡改的)戚蓼生原本的下游抄本。
        蒙府本的后四十回属于后来补抄,这是一望可知的。因为蒙府本原抄用的是朱丝栏粉纸,而蒙府本的后四十回用的却是白纸。用纸尚且不同,原非一体生成则十分明显。同理,蒙府本的第57-62回,还有一百二十回总目中的后四十回总目,用的也是白纸。这也说明其为后补。
        不过,蒙府本的程伟元序、第67回,还有一百二十回总目中的前八十回总目,用的也是朱丝栏粉纸,却依然属于后补,这又是为何?因为蒙府本原抄本来就剩余有大量空白页的朱丝栏粉纸,蒙府本的程伟元序、第67回,还有一百二十回总目中的前八十回总目,正是用这些原抄剩余的朱丝栏粉纸空白页拆解后重新抄成。而就其文字内容来说,程伟元序的本来就是源于程本系统。蒙府本的第67回用的乃是程本、梦稿本选用的简本系统,而非有正本、戚宁本、甲辰本选用的繁本系统。由此可知,蒙府本的第67回也是据程本系统补抄的。一百二十回总目中的前八十回总目,第57回回目上联“慧紫鹃情词试莽玉”、第61回回目上联“投鼠忌器宝玉瞒赃”、第67回回目下联“闻秘事凤姐讯家童”,均不同于戚宁本的“慧紫鹃情词试宝玉”、“投鼠忌器宝玉情赃”、“闻秘事凤姐蓄阴谋”,却与据程本系统补抄文字的回目相同。由此可知,整个一百二十回总目亦是后补的。
        剔除掉上述补抄内容,蒙府本的原抄其实是跟戚序本、戚宁本同源的。现存蒙戚三本皆是戚蓼生原本的下游抄本。只不过,在其过录之前,戚蓼生原本就遭到了立松轩的大肆篡改。立松轩用挖补贴条、等字替换的办法,遮掩掉双行夹批中的脂砚斋署名,又另外自创了大量回前总评、回末总评和侧批,且在第41回回前总评中留下了他自己的署名。立松轩的本意,自然是要用这些不入流的篡改手段,将脂批据为己有。而现存蒙戚三本恰恰是分别过录自这个遭到了立松轩篡改的本子。因此这三者都明显带有了立松轩的种种痕迹。比如,蒙戚三本的双行夹批之中都残留有遮掩脂砚斋署名的若干痕迹,蒙戚三本的回前总评、回末总评内容也基本相同,蒙戚三本的第41回回前总评也都署名“立松轩”。
        只是蒙府本虽然跟戚序本、戚宁本同源,但也有一些过录上的差异。比如,戚序本、戚宁本皆保留有戚蓼生为《石头记》所作序言,蒙府本却删除了戚蓼生的序言。蒙府本抄录有立松轩所写的侧批,戚序本、戚宁本却未抄侧批。戚蓼生原本是没有第67回的,立松轩也没有为第67回自创任何回前总评、回末总评。直到现存的蒙府本、有正本、戚宁本第67回也都没有回前总评、回末总评。但有正本、戚宁本第67回正文却是依据脂本补配的繁本系统,蒙府本第67回却是依据程本补配的简本系统。这些差异说明,在蒙戚三本内部,戚沪本、戚宁本彼此之间的血缘相对更近,距离蒙府本的血缘相对较远。跟戚沪本、戚宁本相比,蒙府本很有可能是更晚时间才从戚蓼生原本那里过录出来的。只是蒙府本原抄部分的过录形成时间依然早于程本刊刻而已。


        IP属地:四川本楼含有高级字体5楼2024-02-13 19:44
        回复
          3、关于立松轩的生活年代
          在以往的钗学研究中,笔者就已经指出:立松轩不属于曹、脂创作圈,乃是一个后世读者。他不是脂砚斋、畸笏叟、诸公那样“深知创作底里”的圈内人,而是一个完全不认识曹雪芹的后世评红者。故此,蒙戚三本的回前总评、回末总评,以及蒙府本侧批,除开与三脂本批语重出的部分之外,皆不属于广义的脂批,只能算是后世读者的评点。不过,现在还剩下一个问题:立松轩相对于曹、脂来说固然是一位后人。但立松轩生活的年代究竟有多晚?立松轩究竟生活在程本刊刻之前,还是程本刊刻之后?对于这个问题,笔者以前直接采信了杨传镛的观点,即认为立松轩篡改和评点戚蓼生原本是在程本刊刻之后。但现在看来,这个观点是不大靠得住的。从最新的研究来看,立松轩篡改和评点戚蓼生原本应该发生在程本刊刻之前。具体来说,是发生在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到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之间。
          先来看立松轩生活年代的时间下限。已经说过,蒙戚三本的回前总评、回末总评,以及蒙府本侧批,除开与三脂本批语重出的部分之外,皆属于立松轩自创批语。这些批语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喜欢大量使用韵语,且文笔扭捏、腔调怪异,往往诗不像诗、词不像词,从行文体裁到措辞风格再到思想观点,都与真脂批存在明显差异,也跟清代其他评红者截然不同。而如上所言,蒙戚三本都是(经过了立松轩篡改的)戚蓼生原本的下游抄本。包括蒙戚三本在内的脂本十一钗,皆是八十回抄本,全部过录形成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程甲本刊刻以前。这样来看,立松轩自然不可能是程后评红者,而应该属于程前评红者。
          再来看立松轩生活年代的时间上限。立松轩实际上并未自己抄录一个本子,他只是在戚蓼生原本上动手脚,用挖补贴条的办法掉遮掩掉双行夹批中的脂砚斋署名,又另外自创了大量回前总评、回末总评和侧批,且在第41回回前总评中留下了他自己的署名。因此,立松轩篡改戚蓼生原本的时间,必然晚于戚蓼生过录《石头记》并为之作序的时间。一般认为,戚蓼生过录《石头记》并为之作序,发生在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到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之间,也就是戚蓼生在京做官期间。那么,立松轩敢于在戚蓼生的本子上动手脚、大肆篡改,必然发生于戚蓼生离京以后。这时候,戚蓼生原本落到了立松轩手里,戚蓼生本人也离开京师,立松轩自然可以为所欲为了。这样来看,立松轩篡改和评点戚蓼生原本自然就发生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到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之间。
          顺便说一下立松轩的蒙府本侧批当中,有一部分是涉及“伏后文”的。曾经有人试图以此证明蒙府本侧批属于脂批,认为这些“伏后文”的批语都是脂砚斋在预示曹雪芹后三十回佚稿中的内容。杨传镛则认为相当一部涉及“伏后文”的蒙府本侧批,讲的是程本后四十回中的内容,并由此判定蒙府本侧批的创作时间晚于程本。但仔细来看,这两种观点皆不能成立。实际上,这些涉及“伏后文”的蒙府本侧批没有一条提及脂本后三十回佚稿中的内容,也同样没有一条提及程本后四十回中的内容。这些蒙府本侧批要么讲的是前八十回之中的内容,要么就是受脂批的启发,对八十回以后的内容作了一些并不可靠的主观猜想。以下具体讲三个案例。


          IP属地:四川本楼含有高级字体6楼2024-02-13 19:44
          回复
            案例之一:“宝玉见北静王,是为后文伏线。”(蒙府本第14回侧批)
            此批所云“为后文伏线”,曾经被一些人认为是预示脂本后三十回佚稿中的内容,杨传镛则认为是预示程本后四十回中贾府抄没之际、北静王出手拯救的内容,其实两者皆不靠谱。所谓“为后文伏线”, 讲的是前八十回之中的内容。在宝玉初见北静王以后,北静王的身影在前八十回中可是屡屡闪现的。比如,第24回“宝玉一早便往北静王府里去了”,第28回蒋玉菡赠送宝玉的茜香罗,他自云是“昨日北静王给我的”。第43回宝玉偷祭金钏,他找的借口是“北静王的一个爱妾昨日没了,给他道恼去”。第71回贾母大寿,北静王和王妃也双双前来祝贺:“宁府中本日只有北静王、南安郡王、永昌驸马、乐善郡王并几个世交公侯应袭,荣府中南安王太妃、北静王妃并几位世交公侯诰命。”立松轩所云“为后文伏线”,在前八十回中就处处皆有照应,根本不必联想到八十回以后的内容。
            案例之二:“暗伏后来史湘云之问。”(蒙府本第7回侧批)
            此批所云“暗伏后来史湘云之问”,也是指前八十回之中的内容,即第57回史湘云不识当票一事:“忽见湘云走来,手里拿着一张当票,口内笑道:‘这是个帐篇子?’”第7回正文写的是宝玉问凤姐:“姐姐,你听他说‘爬灰的爬灰,什么是爬灰?”在立松轩看来,宝玉不知何为“爬灰”,湘云不识当票,皆是天真幼稚之人,因此构成了前后伏线。这个伏线也是只存在于前八十回内部,不必联想到八十回以后的内容。
            案例之三:“后百十回黛玉之泪,总不能出此二语。”(蒙府本第3回侧批)
            此批倒是当真提及了八十回以后的内容,但既不是指脂本后三十回佚稿中的内容,也不是指程本后四十回中的内容,只是立松轩作为后世读者对于后文故事内容的一种主观猜想而已。“百十回”这个回目总数倒是对的。但立松轩根本无需看到曹雪芹的后三十回佚稿,只通过脂批,他就能知道脂评本的回目总数是一百一十回。因为庚辰本第21回回前总评就有云:“按此回之文固妙,然未见后卅回犹不见此之妙。”这句脂批也被蒙戚三本抄录进第21回回前总评,只是把“后卅回”写作“后三十回”而已。前八十回加上“后三十回”,总数不就是“百十回”吗?立松轩很容易受脂批启发,正确掌握到脂评本原稿的回目总数。但问题在于,脂批反复提示林黛玉是会在后三十回佚稿中早早夭亡的,林黛玉根本活不到“百十回”终篇。换言之,正因为脂评本原稿的回目总数乃是“百十回”,所以后文中就绝对不可能存在“百十回黛玉之泪”。而立松轩虽然受了脂批启发,但依然对八十回以后的内容作了错误的猜想。这就愈加说明立松轩绝不是脂砚斋、畸笏叟那样的创作圈内人,这条蒙府本侧批也明显不属于脂批,而只是后人评语。不过,既曰“后百十回”,这也说明立松轩必定是生活在程本刊刻之前的,他并没有看过程本后四十回的内容。程本中黛玉泪尽而逝发生于第97回。从第3回到第97回,一共只有九十四回篇幅。如果这条蒙府本侧批讲的是程本内容,举其成数,就应该说“后九十回黛玉之泪”或“后百回黛玉之泪”才对,无论如何也扯不到“后百十回”上面去。由此可见,立松轩不仅没有见过曹雪芹的后三十回佚稿,也没有见过高鹗的后四十回续书。这就跟我们前面的结论吻合的很好:立松轩篡改和评点戚蓼生原本发生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到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之间。


            IP属地:四川7楼2024-02-13 19:45
            回复
              案例之一:“宝玉见北静王,是为后文伏线。”(蒙府本第14回侧批)
              此批所云“为后文伏线”,曾经被一些人认为是预示脂本后三十回佚稿中的内容,杨传镛则认为是预示程本后四十回中贾府抄没之际、北静王出手拯救的内容,其实两者皆不靠谱。所谓“为后文伏线”, 讲的是前八十回之中的内容。在宝玉初见北静王以后,北静王的身影在前八十回中可是屡屡闪现的。比如,第24回“宝玉一早便往北静王府里去了”,第28回蒋玉菡赠送宝玉的茜香罗,他自云是“昨日北静王给我的”。第43回宝玉偷祭金钏,他找的借口是“北静王的一个爱妾昨日没了,给他道恼去”。第71回贾母大寿,北静王和王妃也双双前来祝贺:“宁府中本日只有北静王、南安郡王、永昌驸马、乐善郡王并几个世交公侯应袭,荣府中南安王太妃、北静王妃并几位世交公侯诰命。”立松轩所云“为后文伏线”,在前八十回中就处处皆有照应,根本不必联想到八十回以后的内容。
              案例之二:“暗伏后来史湘云之问。”(蒙府本第7回侧批)
              此批所云“暗伏后来史湘云之问”,也是指前八十回之中的内容,即第57回史湘云不识当票一事:“忽见湘云走来,手里拿着一张当票,口内笑道:‘这是个帐篇子?’”第7回正文写的是宝玉问凤姐:“姐姐,你听他说‘爬灰的爬灰,什么是爬灰?”在立松轩看来,宝玉不知何为“爬灰”,湘云不识当票,皆是天真幼稚之人,因此构成了前后伏线。这个伏线也是只存在于前八十回内部,不必联想到八十回以后的内容。
              案例之三:“后百十回黛玉之泪,总不能出此二语。”(蒙府本第3回侧批)
              此批倒是当真提及了八十回以后的内容,但既不是指脂本后三十回佚稿中的内容,也不是指程本后四十回中的内容,只是立松轩作为后世读者对于后文故事内容的一种主观猜想而已。“百十回”这个回目总数倒是对的。但立松轩根本无需看到曹雪芹的后三十回佚稿,只通过脂批,他就能知道脂评本的回目总数是一百一十回。因为庚辰本第21回回前总评就有云:“按此回之文固妙,然未见后卅回犹不见此之妙。”这句脂批也被蒙戚三本抄录进第21回回前总评,只是把“后卅回”写作“后三十回”而已。前八十回加上“后三十回”,总数不就是“百十回”吗?立松轩很容易受脂批启发,正确掌握到脂评本原稿的回目总数。但问题在于,脂批反复提示林黛玉是会在后三十回佚稿中早早夭亡的,林黛玉根本活不到“百十回”终篇。换言之,正因为脂评本原稿的回目总数乃是“百十回”,所以后文中就绝对不可能存在“百十回黛玉之泪”。而立松轩虽然受了脂批启发,但依然对八十回以后的内容作了错误的猜想。这就愈加说明立松轩绝不是脂砚斋、畸笏叟那样的创作圈内人,这条蒙府本侧批也明显不属于脂批,而只是后人评语。不过,既曰“后百十回”,这也说明立松轩必定是生活在程本刊刻之前的,他并没有看过程本后四十回的内容。程本中黛玉泪尽而逝发生于第97回。从第3回到第97回,一共只有九十四回篇幅。如果这条蒙府本侧批讲的是程本内容,举其成数,就应该说“后九十回黛玉之泪”或“后百回黛玉之泪”才对,无论如何也扯不到“后百十回”上面去。由此可见,立松轩不仅没有见过曹雪芹的后三十回佚稿,也没有见过高鹗的后四十回续书。这就跟我们前面的结论吻合的很好:立松轩篡改和评点戚蓼生原本发生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到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之间。


              IP属地:四川8楼2024-02-13 19:45
              回复


                IP属地:四川9楼2024-02-13 19:48
                回复
                  郑无极
                  另外,立松轩批语还有一条涉及八十回以后的内容,就是第41回关于板儿与巧姐处,有蒙府本侧批云“千里伏线”。但这也用不着看脂本后三十回佚稿,就能写的出来。甚至都不用看脂批,就能写的出来。因为第6回标题诗就有“虽无千金酬,嗟彼胜骨肉”。蒙戚三本也有这首标题诗。后世读者完全可以想到后文有刘姥姥救巧姐的故事。


                  IP属地:青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4-02-14 14:22
                  回复
                    单独贴出来嘛!


                    IP属地:青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4-02-14 14:23
                    回复
                      嫁祸能嫁什么祸,小红还能因为这个去杀林黛玉灭口啊,黛玉本来就不知情,小红后边发现黛玉不跟她提这个事要么以为自己幸运黛玉没听见,要么就是黛玉替她瞒下来了,她会念黛玉的好才正常


                      IP属地:吉林12楼2024-02-14 16:43
                      回复
                        宝钗滴翠亭“金蝉脱壳”原是高尚善良之举,拥林派所谓的“嫁祸”谬论纯属恶意诋毁宝钗的拙劣谎言!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92293155
                        拥林派所谓的“嫁祸”谬论实际上就是玩弄了一个偷换概念的拙劣把戏,将宝钗的目的从要防止小红“一时人急造反,狗急跳墙”,偷换成害怕小红事后记恨和报复。经过这么一歪曲,整个事件的性质就完全变了,成了拥林派口口声声所宣称的“己所不欲,甩锅黛玉”。这样就强行给宝钗捏造了一个本来子虚乌有的道德污点出来。
                        但事实上,拥林派的这些诬钗逻辑在书中根本就不能成立,因为原文对宝钗施用“金蝉脱壳”之后的内心活动,还有一句非常清楚的交代,可以彻底秒杀这些所谓的“嫁祸”谬论、“甩锅”谬论:
                        (宝钗)一面说一面走,心中又好笑:“这件事算遮过去了,不知他二人是怎样。”(第27回)
                        在宝钗施用“金蝉脱壳”之后,她对于小红、坠儿接下来的反应,乃是“不知他二人是怎样”。换言之,从宝钗的主观视角看去,小红接下来是怀疑宝钗听见,还是怀疑黛玉听见,还是怀疑钗黛二人都听见了,宝钗自己是完全不能确定的。但即便如此,宝钗依然认为“这件事算遮过去了”,没有任何不良后果,她也没有再采取任何后续行动。
                        假如按拥林派“嫁祸”谬论、“甩锅”谬论,宝钗是因为担心被小红事后记恨和报复,才把嫌疑丢给黛玉。那么,现在从宝钗的主观视角看去,她根本不能确保小红一定会把嫌疑仅指向黛玉,而不指向宝钗自己,却这样简单地一走了之,没有采取任何后续行动,那不是等于是把她自己也置于跟黛玉相同的“危险”之中吗?拥林派总喜欢说宝钗如何如何“阴险”、“狡猾”,像这样为“嫁祸”别人就把自己也搭进去的做法,究竟是“阴险”、“狡猾”,还是完全愚不可及?究竟是曹雪芹及其笔下的宝钗太“蠢”,还是拥林派发明出这些“嫁祸”谬论、“甩锅”谬论本身就荒谬绝伦?
                        所以,事实很清楚,宝钗的“金蝉脱壳”,目的是要防止当场撞破,导致小红“一时人急造反,狗急跳墙”,而不是拥林派幻想出来的害怕小红事后记恨和报复。宝钗完全不认为小红事后有胆量记恨谁、报复谁,她根本就不害怕这个、担心这个,她在意的只是小红不要在万分惊恐之下当场走极端。因此,脂砚斋对宝钗在“金蝉脱壳”中所体现出的机智、善良、周全,也完全是赞不绝口:
                        池边戏蝶,偶尔适兴;亭外急智脱壳。明写宝钗非拘拘然一女夫子。(甲戌本第27回回末总评)
                        曹雪芹、脂砚斋们做梦也想不到他们所盛赞的宝钗的此一高尚善良之举,会被后世拥林派读者强行扭曲成所谓的“嫁祸”、“甩锅”!其实,哪里是宝钗有什么“嫁祸”、“甩锅”之举?分明是这些拥林派通过这些偷换概念的手段,制造了原本子虚乌有的一场“祸”,纯属移花接木的一口“锅”,强行栽赃到宝钗身上罢了!但这些诬蔑诋毁宝钗的谎言,在“不知他二人是怎样”这句实实在在的原文面前,都逃不了被彻底戳穿的命运!


                        IP属地:四川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3楼2024-02-14 18:14
                        收起回复


                          IP属地:四川14楼2024-02-18 08:19
                          收起回复
                            白雪梵音薛宝钗传(注释版)
                            【标题诗】
                            古鼎新烹凤髓香,那堪翠斝贮琼浆?
                            莫言绮縠无风韵,试看金娃对玉郎!
                            ——曹雪芹《金玉姻缘赞》
                            任呼牛马从来乐,随分清高方可安。
                            自古世情难意拟,淡妆浓抹有千般。
                            ——立松轩《题戚序本石头记》
                            【剧本说明】
                            暮色沉沉的潇湘馆,病势垂危的黛玉将诗稿赠与宝钗,托她一辈子照护宝玉。危机重重的荣国府,刚刚嫁作人妇的宝钗苦苦周旋于丈夫、公婆、妯娌之间,忠心耿耿、步履维艰。贾府被抄,宝玉受诬下狱,好似晴空霹雳。宝钗毅然决然,深入暗无天日的黑牢,安慰、拯救丈夫,宛若无边苦海中的一位碾玉观音。运倒势败,大厦倾颓,昔日花团锦簇的玉堂金府,转眼化作绳床瓦灶的寒屋陋室。潦倒不通世务的贾宝玉,全靠薛宝钗勤苦于女红养活。共同的愤世思想、出世精神,让宝钗、宝玉在极其艰困的岁月中患难与共、鹣鲽情浓。宝钗腹中的小生命在悄悄孕育,手中的针黹活计正为她铺展开一片新天地。然而,更大的苦难厄运却又不期而至……彤云密布,白雪空茫。一向对宝钗敬爱有加、眷恋甚深的宝玉,却为何丢下姣妻、爱子,悬崖撒手而去?梵铃声中,酴醿梦香。见证了丈夫出家的终局,面对自己不得不孤独守节一世的悲苦命运,宝钗又为何依然是“虽离别亦能自安”,内心里充满了“睡足酴醿梦也香”的坦然和幸福?郑无极《白雪梵音薛宝钗传》首次以脂本宝钗为故事第一主角,严格依据脂评本对后三十回佚稿的提示进行撰稿,竭力还原曹雪芹原构思中宝钗的愤世出世形象,并以文学剧本的形式再现了脂评本《红楼梦》中宝钗引导宝玉出家的大结局。值得所有敬爱宝钗的红迷、钗迷一观。
                            (配图:川剧《薛宝钗》,王玉梅 饰 薛宝钗)


                            IP属地:四川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5楼2024-02-18 08:28
                            回复
                              多发声


                              IP属地:北京16楼2024-02-18 10:54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