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这个说法,泗州城出现的时间已经是在南北朝时代了,比下邳出现的时间要迟上上千年之久。
唐开元23年(公元735年),为加强漕运管理,唐玄宗决定将泗洲城和泗洲治合并重建,并将新城址移至汴河与淮河入口处,也即今泗洪县的最南端,与今盱眙县隔淮河相望。 泗洲城自唐朝初建,经历代扩建,至明朝时,已具有相当规模。
这是第二个泗州城,唐朝才建的。
几百年间,黄河水多次决口淹城,淮河上游的洪水也一次次肆无忌惮地侵犯州城,围城护堤屡修屡毁,城墙门楼也多次受损,城内多次全城淹没。清康熙十八年(公元1697年)冬,洪水再一次淹没了泗洲城,以后连年洪水不退。康熙35年(公元1696年)夏,又一次特大的洪水再度侵袭,整个泗洲城全部没入水中并再也没也露出水面,千年古城从此梦幻般地消失了。
逢降水较少年份时,原泗洲城旧址处的淮河里能显露出一段古泗洲城的残存城墙,矗立水中;遇干旱年份,洪泽湖水全面降落时,湖底还能找到很多整块的古泗洲城的城墙砖。
到了清朝康熙年间泗州城被大洪水淹没了。但是
2005年6月,在盱眙县举行的古泗州城遗址考古勘探成果专家论证会上,沉睡地下长达325年之久的被称为“中国庞贝”的古泗州城的神秘面纱终于被 一层层揭开。
300多年前,被黄河夺汴入淮洪水淹没的古泗州城,在传说中一直被认为在洪泽湖和淮河水中。然而,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经过近一年的勘探证明,这座曾经作为汴河漕运中心的繁华古城,并非沉没在洪泽湖,而是仅有十分之一淹没在淮河水中,其绝大部分与盱眙县城第一山隔淮河相望。
2004年2月至11月,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和他的课题小组,采取了地面调查与考古钻探及局部探沟剖析相结合的方法,在盱眙县淮河乡城根村及沿河村一带打下了1万多个探点。
结果表明:古泗州城只有一小部分面积被淹没在淮河水中,主要是南门及其两边的城墙。
据推测,古泗州城的南门方位大约就在淮河当中的小洲滩下。南门是古泗州城五座城门中的一座。而这座曾经辉煌了900多年的古城的绝大部分如今则埋在淮河边旗杆滩和城根滩上宁静的田园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