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吧 关注:2,426,394贴子:16,679,663
  • 1回复贴,共1

宇宙运行的法则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宇宙法则
物竞天择,宇宙万物都遵循自然规律运行。对自然规律进行总的哲学层面提炼就是宇宙法则,这里按三个层次来表述。
(一)自然世界运行法则------天择原理
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相互制衡,这个意义上讲一切事物都是开放性事物,只是开放程度不同。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或称为根本属性,物质运动遵循自然规律。自然规律是指客观事物自身要素之间以及外部因素相互作用、共同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必然联系,是客观的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并规定了事物发展的趋势。自然规律是可被人认识和利用,这种认识和利用是受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有限性制约。物质具有运动和变化的绝对性、静止的相对性。这些是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作为相对独立的物质系统及其运行演变的事物,其发展运动必然符合这一自然规律。
作用于一个事物的规律往往是多种多样的,而各个相关的自然规律是通过作用的叠加性共同作用于事物,并规定了事物的运动形式、过程、趋势和结果,但重要的、关键性规律起决定性作用,这种叠加性具有自组织性或自整合性和自洽性。我们把这种自然规律作用方式,称之为天择原理。天择原理本身就是自然规律。
自组织性是指同时作用于事物的各种自然规律自动整合叠加发挥作用的过程,这个概念与系统学中的“自组织”有所不同。自然规律就是对实体运行方式的规定,其主要规律起决定性作用,这与矛盾论一致,起决定性的规律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和趋势,规定了是熵增减,有序无序。但仅仅用“熵”和“有序无序”来表述事物的发展方向和趋势是否足够,值得商榷和研究。自洽性是指多个自然规律共同作用的自我融合衔接。
事物发展运动遵循周期律。但天择原理告诉我们事物的运动不可能只有循环的螺旋式上升这一种模式,因为我们没有办法界定何为向上或向下,一切都应遵循于自然规律。天择原理也可称为无选择原理,因为选择具有“人”的意识特性。但并不是说不需要研究事物的发展方向和趋势,事物的发展方向和趋势是多姿多彩、丰富多样的,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天择原理是对自然规律作用于事物从而规定其发展趋势和运行方式的总体研究和总结。它与矛盾论殊途同归,天择原理更多的倾向于自然科学,矛盾论更多的倾向于社会科学。
(二)生物世界运行法则------自然选择原理
生命(生物)自然科学性事物也是开放性事物,遵循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原理。
自然选择是指生物在生存竞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和结果。从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看,生物本身的变异、遗传和自然选择共同作用必然导致改变生物体的生存行为和性状、繁殖的增强或减弱甚至消失等特征,这种变化往往体现在生物的种群上的适者生存、自然淘汰。生物种群的存在是具有目的性的,即种群的生存和扩大,显然这个目的性是天然赋予的,这一目的性是生物具有能动性使然。生物的能动性表现为生物的自觉不自觉的自我调节适用和自我反应能力,也就是生物的“意感”性。我们把生物的“意感”性定义为本能的感知反应。由于生物所在的环境多样性,致使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多样性,由于一般生物的能动性远远弱于人类的主观能动性,所有一般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远远低于人类社会,其自然淘汰更加明显。也就是说生物的能动性能力与生物等级有关,等级越低能动性越差,等级越高能动性越强。
一般来讲,自然选择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也可能以突变的形式出现。而现代进化论研究表明基因个体变异,导致种群基因变异频率的定向变化,通过自然选择的方式达到适者留存同化,不适者淘汰。自然选择是群体选择,要求许多生物个体为了种群的利益增加或约束或放弃繁殖,环境因素起重要作用。
生物世界周期性在于繁殖功能,繁殖功能通过生物个体的遗传体的生成溢出而脱离生物体独立生存,即新的生物体诞生,严格上讲它不是原生物体的延续,而是新生物体周期的诞生和开始,但它携带着原生物体的遗传信息,在加上后期的群体中培养和学习,生物体的社会信息也将承接下来,致使生物种群周期性发展不断延续,这在人类社会表现的尤为突出。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自然选择的过程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过程,显然我们不能说生物大爆发只是内因或外因一方面的作用。外因有可能彻底改变生物进化的过程,如生物大灭绝事件。
地球上的生物演化过程总体上讲,是从低级到高级,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也是熵减的过程,所以地球上的生物发展方向和趋势是周期性螺旋式上升,这是由于生物的进化具有目的性和能动性特点所致,但由于生物物种适应环境能力不同,一些种群有可能是螺旋式上升再到螺旋式下降直至消亡(包括一些人的种群)。而对于每个个体并不完全是这样,从生到消亡,只是单循环,“循环往复”并不是生物个体事物的发展趋势。生物的寿命受制于重要的生物体器官(甚至某些细胞和组织)的寿命,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具有新陈代谢功能的生物世界却不能使生物个体永生,也可以说单周期性事物不具备完全的新陈代谢功能,这也说明新陈代谢是有限制的。新陈代谢的有限性值得研究,包括哲学上的研究。
(三)人类社会运行法则-------人民选择原理
人类社会是一个开放体系,在地球表面体系中人类社会与其他事物相比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事物体。人类社会离开其外部环境就不可能存在更谈不上发展,但是难以比较内部要素结构和外部因素谁重谁轻。由于我们以人类社会发展趋势作为研究目标,所以只能以人类社会为主体作为开放性事物来研究分析。
人与其他事物最大区别在于具有意识和主观能动性。
意识是人的头脑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反映,是物质的一种高级有序组织形式。其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及其运行规律。人具有社会性,所以人类具有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不是个人意识的简单叠加,而是人类社会各群体对个人意识(对世界、自身的态度和信念)的汇总提炼升华,从而体现这一群体的总体上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反映和行动意愿。
主观能动性是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与活动,是人特有的一种能力,是主观意识通过实践活动而形成对客观世界的能动作用。具有特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即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主动性和自觉性;由于人类社会具有组织性结构,所以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具有组织性;人类的社会意识决定了主观能动性具有目的性、目标性、计划性。
主观能动性的特性决定了人类社会是自适应、自组织、自调整、自主进取和自主创造的一个事物体系,反映出人类社会内部矛盾运动状态及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当然人类的这些主观能动性活动必须符合客观规律,规律客观性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自适应、自组织、自调整、自主进取和自主创造的过程就是对人类的目标和组织结构及运动方式选择的过程,选择的方式为斗争、竞争(如选举等),甚至战争等。这一选择及选择的结果一定是社会群体集体意愿和需求体现,即由人们向好的愿望和动力决定的,是社会意识的反映,所以我们称之为人民选择原理。人民选择原理应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顶层规律。
人民选择决定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其关键在于人类的主观能动性,这是人类特有的属性,是与外部环境的主要作用方式,当然也受制于人的认识能力和改造能力以及客观规律的限制。主观能动性决定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是螺旋式上升。所谓上升,就是向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方向上的发展,这是人类特有的目的性和目标性决定的。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虽然还在不断发展提高,但一定会做出不符合客观要求甚至是错误的决定,从而造成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会出现挫折和反复。主观能动性本身就有纠正人类自身错误的能力,所以人类社会总是向前向上发展,不断接近人类的意愿和需求的目标。因此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是螺旋式上升。同时螺旋式上升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特有的方式,而非生命自然科学性事物不可能完全具有这种发展方式。
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有序、无序是一个辩证的关系。向物质世界索取更多的东西,必须用集体的力量,集体的力量来源于有序的程度,由于人类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自我组织能力,从而促使人类向有序化发展,所以总体上看人类社会发展是熵减过程。但是人类还要追求精神的需求,具体体现在对自由的渴望,这会有一定的无序要求,所以人类社会需要有序和无序的平衡,但不是对等的平衡,因为只有在物质世界中获得更多的物质基础,才能取得更多的精神上的自由,显然满足人类物质需求更为重要,因此我们将生存权和发展权放置首要位置。
一个国家是人类社会的一部分,是独立性开放性事物。由于每个国家处在不同的环境体系中,所具有的资源是不同的,所以各个国家不可能是均衡发展。一般来讲,发展是在某个国家以及在一个国家的某一点某一处甚至某一人得以突破(可称之为突变),通过物质、技术、思想的交流而扩展到全体人类。这也是一个国家一定要实行开放性政策的重要原因,也是追求创新的重要原因。当然,外部环境因素的输入输出对人类社会或国家来讲,也有好坏之分,或是正熵负熵,人的主观能动性将起到麦克斯韦妖的作用,只是这个妖需要不断补充能量。
人类社会发展运动同样也遵循事物发展运动的周期律。技术水平的提高、生产方式的改变、生产关系的变更、社会形态的变化、人类思想的进步等因素都不同的周期性,它们互相相关且共同作用,决定了人类社会发展运动具有周期性。本文不做具体分析。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人的智力发展(即大脑进化程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大周期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因为人的主观能动性与人的智力有着直接的关系。人的智力发展同样有周期性,因为人的大脑进化是缓慢的,且各人类种群进化的速度也是相近,所以人的智力发展周期比较长且相对同步,这也回答了为什么公元前500年左右在无互相交流的情况下世界不同地方同时出现那么多思想家,这不是偶然的。
天择原理、自然选择原理和人民选择原理可视为宇宙万物运行的三大原理或法则,前一原理是后一原理的基础,其中天择原理处于支配地位。


IP属地:江苏1楼2024-02-23 09:55回复
    您讲的对,在哲学上应该给“宇宙”下个定义,但很难跟物理学的“宇宙”区分。
    在我国“宇宙”一词与“时空”和“世界”相近的词。
    “宇宙”一词,在战国时期尸佼的《尸子》篇讲:“上下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 ”。在《庄子》篇中:“奚旁日月,挟宇宙 ”。两字合并在一起用来翻译太空世界是合适的,但内容上有了很大的提升。
    “世界”一词,来源于佛教用语,在《楞严经》篇讲:“何名为众生世界?世为迁流,界为方位。汝今当知,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界,过去、未来、现在为世”。
    显然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早已将时间和空间联系在一起,以阐述人与外界(事物)的关系。用“宇宙”、“世界”来概括一切物质及其存在形式的总体。
    现代物理学将所有空间、时间、物质称之为“宇宙”。这里将时空与物质并列,这在哲学上有很大的不同,哲学中时间、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形式。
    其实,在哲学上一般很少用宇宙这个词,物理上有专门的宇宙学。本文引用物理上“宇宙”一词,其主要含义是指一切物质及其运动的统称。总结出的三个法则基本可以概括运行方式,因此具有哲学意义,但这三个法则不是并行的,而是递进的。


    IP属地:江苏3楼2024-02-25 11:1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