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紫鸳鸯或鸂鶒,鸳鸯也没有亚种。从古诗文中对鸂鶒的描写来看,它可能是泽凫
(一说为溪鸭,但《中国动物志》中并未有该物种)。
杜甫有专门咏鸂鶒的诗,在其他杜诗中亦有四次提到,例如《卜居》中“一
双鸂鶒对沉浮”。可见鸂鶒在当时很常见。
3 白发非春事,意即欧阳修所谓“青春固非老者事”(青州书事)。芳樽:精致
的酒器,这里指酒杯。物华:万物的精华,指自然景色。
4 近侍:杜甫自指。据《资治通鉴》卷192记载:贞观元年(627 年),唐太宗
诏令:“自今中书、门下及三品以上入阁议事,皆命谏官随之,有失辄谏。”又诏:
“每宰相入内平章大计,必使谏官随之,与闻政事。”当时杜甫为谏官(左拾遗)。
所以可称为近侍。
难浪迹:难以辞官不做,浪迹江湖,原因即下句的“此身那得更无家”。杜
甫曾有诗“笑为妻子累”(寄岳州贾司马六丈巴州严八使君两阁老五十韵),说的
也是同一个意思。
5 傍,在…之旁。丈人,指郑南史。才力:才学精力。
仇注:春事物华,即指江头花鸟。白发自怜,清樽聊遣,公盖对境而兴阑矣。
官居近侍,既难浮沉浪迹,回念此身,更无家计可资。见尸位不可,去官不能,
进退两难也。郑丈必有归隐之语。故称其才力犹强,不当学邵平之种瓜。
这里“青门种瓜”,用西汉隐士邵平的典故,见《三辅黄图·都城十二门》:
长安城东出南头一门曰霸城门,民见门色青,名曰青城门,或曰青门,门外旧出
佳瓜,广陵人邵平种瓜青门外。
13 曲江二首
[年代] 此诗当作于乾元元年(758)春,杜甫47岁
[地点] 杜甫当时已重返长安,任左拾遗
[题解] 曲江,即曲江池,故址在今西安市东南,因池水曲折而得名,是当时京
都长安的第一胜地。
(一)
一片花飞减却春1,风飘万点正愁人2。
且看欲尽花经眼3,莫厌伤多酒入唇4。
江上小堂巢翡翠5,苑边高塚卧麒麟6。
细推物理须行乐7,何用浮名绊此身8。
《杜甫七律全注》作者:丁宁第35 页共 214 页
35
【注释】
1 却在此是助词,用在动词“减”后面,相当于“掉”、“去”。类似的用法如
冷却、忘却等。
《社臆》:飞一片而春色减,语奇而意深。
2 元代诗人方回:起二句绝妙。一片花飞且不可,而况于万点乎?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七》中的诗句“不是爱花即欲死,只恐花尽
老相催”可以与本诗首联互相参看。
3 欲尽:将尽,亦见于杜甫其他诗中,如《阆山歌》“松浮欲尽不尽云,江动
将崩未崩石”、《阙题》“只缘春欲尽,留著伴梨花”。经眼,犹过目。
4 厌,在这里是因饮用过多而厌足的意思。伤___________多酒,过多之酒,即超过正常量
的酒。
七律一般每句在上四下三处读断,但此二句为上五下二句法,即在花字、酒
字处读断。这种句法亦见于杜甫其他七律,例如“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
谁看”(宿府)。
清朝蒋弱六指出:只一落花,连写三句,极反复层折之妙。接入第四句,魂
消欲绝。
5 翡翠:翠鸟。巢翡翠:翠鸟在此作巢。这里是指江上小堂已很荒凉。
在本句处,仇引庾信诗:“翡翠本微物,知爱巢高堂”加以注释。不过,查
《庾信全集》(来源:灵石岛古诗库
http://www.lingshidao.com/gushi/yuxin.htm),
未见该句。看来,杜甫此处并非用典,而是创语。
6 苑,指芙蓉苑,在曲江西南。塚,同“冢”,即坟墓。麒麟指石麒麟,见汉
朝刘歆著《西京杂记》:五柞宫西青梧观前,有三梧桐树,足下有石麒麟二枚,
云是始皇墓物。
萧注:安史之乱,曲江建筑多被毁,公卿多被杀。小堂无主,故翡翠来巢;
高塚绝后,故石兽仆卧。杜甫往往用丽句写荒凉,这也是一例。
7 推,寻求、探索。物理:指事物盛衰变化之理。
8 王嗣奭:名乃名位之名,官居拾遗,而不能尽职,特浮名耳。后人亦多用此
说。不过,唐朝当时饮酒行乐成风,而且还公然携妓,这在杜甫诗中都有记载,
可见官居拾遗与行乐并不矛盾,不足以“绊此身”。我以为,所谓浮名是指通过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而获得的“千秋万岁名”。杜甫后来也曾说过“致
君尧舜焉肯朽”(可叹),可为旁证。何用浮名绊此身,即所谓“名垂万古知何用”
(醉时歌)。
《杜甫七律全注》作者:丁宁第36 页共 214 页
36
清代徐而庵云:“诗作流连光景语,其意甚于痛哭!”又云:“此不是公旷达,
是极伤怀处。大率看公诗,另要__________一副心肝、一双眼睛待他,才是”(《说唐诗》)。
此说恐怕是先入为主,不免以一个模式来看杜甫之嫌。
叶嘉莹女士指出:读此二句诗,当细味其“须行乐”之“须”字,及“何用
浮荣”之“何用”二字,其中有多少含蕴,有多少悲慨。这种要将一切都放下而
无所顾恋的,但求行乐的声吻,正由于杜甫一切都无法放下,而又无可奈何的一
份沉哀深痛。后世浅识之人,乃竟真以“行乐”目之。
叶女士所说不无道理,不过,似笔者这等不肯深沉之人,还是甘以“浅识之
人”自居。
(二)
朝回日日典春衣1,每日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2,人生七十古来稀3。
穿花蛱蝶深深见4,点水蜻蜓款款飞5。
传语风光共流转, 暂时相赏莫相违6。
【注释】
1 朝回,即前诗中所说的退食(退朝下班回家)。典:典当。
仇注:朝回典衣,贫也。典现在春衣,贫甚矣,且日日典衣,贫益甚矣。
2 行处:指随便行走到哪里,即随处、到处。行,在这里念“型”。
3 该句极为流行,已成俗语。这里借“寻常”的另一词义(古代八尺成为寻,
寻的一倍称为常)来对“七十”这一数词,所以称为借对。
4 蛱(音夹)蝶:蝴蝶。
萧注:蛱蝶,即蝴蝶。不用蝴字,是平仄关系。但是笔者遍查杜诗,从来不
见用“蝴蝶”二字,都是用“蛱蝶”。也许在唐朝时,蝴蝶多被叫作蛱蝶14。
见同现。深深现:忽隐忽现,因为蝶身就有花纹,所以在花丛中时隐时现。
5 款款:指行动慢慢地,例如款款而行。款款飞,即缓缓飞,从容的样子。蜻
蜓点水是因为产卵的需要。
6 萧注:二句用拟人法。传语,犹传告。共流转,犹共盘桓。莫相违,不要抛
人而去。即“花飞有底急?老去愿春迟”(可惜)意。
14 现在所称的蛱蝶,只是蝴蝶中的一类,归蛱蝶科,前足短小,触角锤状,成虫赤黄色,有黑
色纹饰,幼虫身上多刺,对农作物有害。
《杜甫七律全注》作者:丁宁第37 页共 214 页
37
仇注:(杜甫祖父杜审言《春日京中有怀》)诗“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
倍还人”,此即传语春光二句所自出也。
14 曲江对酒
苑外江头坐不归1,水精春殿转霏微2。
桃花细逐杨花落3,黄鸟时兼白鸟飞4。
纵饮久判人共弃5,懒朝真与世相违6。
吏情更觉沧洲远7,老大悲伤未拂衣8。
[年代] 此诗当作于乾元元年(758)春,杜甫47岁
[地点] 杜甫当时已重返长安,任左拾遗
[题解] 曲江,即曲江池,故址在今西安市东南,因池水曲折而得名,是当时京
都长安的第一胜地。对酒:有对酒当歌之意。
【注释】
1 苑即芙蓉苑(园),在曲江西南。杜甫有诗:“青春波浪芙蓉园”(乐游园歌)。
2 水精宫殿一说,见于以下史料。晋代鱼豢《魏略》:大秦国城中有五宫,相
去各五十里,宫皆以水精为柱。南朝任昉《述异记》:阖闾构水精宫。
黄生注:(水精春殿)借言宫殿近水也。
霏微,春光掩映之貌。转:承“坐不归”而来,描写景物的变化。这句是说,
久坐不归,时已向晚,宫殿成霏微之色。
3 细,形容桃花柔嫩;逐,随。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原作“桃花欲共
杨花语”,后杜甫“自以淡笔改三字”。
4 黄鸟:黑枕黄鹂(见右图15。)。又名“黄鹂”、“黄莺”
等,分类上属于黄鹂科。体长约25 厘米,通体金黄色,
背部稍沾辉绿色;由额、眼、通过眼睛而至枕部有一道
宽阔的黑纹;两翅和尾亦大多黑色。杜甫曾多次咏及。
上句中“桃花”与“杨花”相对,下句中“黄鸟”
与“白鸟”相对,这是句中自对。
仇注:《丹铅录》:梅圣俞“南陇鸟过北陇叫,高田
水入低田流”,黄山谷“野水自添田水满,晴鸠却唤雨鸠来”,李若水“近村得雨
远村同,上圳波流下圳通”,其句法皆自杜来。
15 图片来源
http://www./html/pet_care/pet_care_bird/2006/0517/14615.html《杜甫七律全注》作者:丁宁第38 页共 214 页
38
5 纵饮,犹纵酒、狂饮。判,在此念“潘”。西汉扬雄所编《方言》:楚人凡挥
弃物谓之判。近人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判为割舍之辞,亦甘愿之辞。
6 这两句的意思是:整日纵酒,早已甘愿被人嫌弃;懒于上朝,的确有违世间
人情。这是激愤之词。
7 沧洲16指隐居地,多见于古诗,例如谢朓诗“既欢怀禄情,复协沧洲趣”(之
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唐朝吕延济:沧洲,洲名,隐者所居(五臣注文选)。
8 老大,指年老。例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乐府)。
拂衣,见《后汉书·杨彪传》:往见(曹)操。(孔)融曰:“今横杀无辜,
则海内观听,谁不解体!孔融鲁国男子,明日便当拂衣而去,不复朝矣。” 17
后来,拂衣一词被用来指罢官而去,多见于唐诗,例如陈子昂《答洛阳主人》:
“不然拂衣去,归从海上鸥”。李白也有诗句“功成拂衣去,摇曳沧洲傍。”
清人朱瀚《杜诗七律解意》:遥望苑中,则宫殿霏徽。流览江上,则花落鸟
飞。此皆坐时听见者。曰纵饮,懒朝参,见入世不能。沧洲远,未拂衣,又见出
世不能。
这两句的意思是:微官缚身,不能隐退;年级已老,心中伤悲,也无可奈何,
终无法拂衣而去。
15 曲江对雨
城上春云覆苑墙1,江亭晚色静年芳2。
林花著雨燕支湿3,水荇牵风翠带长4。
龙武新军深驻辇5,芙蓉别殿谩焚香6。
何时诏此金钱会7,暂醉佳人锦瑟旁8。
[年代] 此诗当作于乾元元年(758)春,杜甫47岁
[地点] 杜甫当时已重返长安,任左拾遗
[题解] 曲江,即曲江池,故址在今西安市东南,因池水曲折而得名,是当时京
都长安的第一胜地。
【注释】
1 城,指长安城。苑即芙蓉苑(园),杜甫有诗“青春波浪芙蓉园”(乐游园歌)
可证。这句的意思实际上是在描写春云在长安城以及芙蓉苑之上。
16 应注意不要将“沧洲”和河北的地名“沧州”相混淆。
17 拂衣,亦见《南史·王僧虔传》:我立身有素,岂能曲意此辈,彼如见恶,当拂衣去耳。
《杜甫七律全注》作者:丁宁第39 页共 21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