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阶段,我觉得:
一是努力提高成绩,尤其是语文、数学、英语的成绩;
二是认真学习剩余各学科(政、历、地 + 物、化、生),但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确认自己的天赋——真的、认真学过了,才知道“这门学科是什么样的”、“自己是不是适合这门学科”。
认真学过了,心里就不会后悔;以后做选择时,也更有把握。
——
到了高三,有个“高考”在等着,所以,要努力提高成绩。
但不用慌,有整整三年的时间。
高考结束,任务就完成一半(提高分数),但剩下的一半同样艰难——认认真真地、填一个心仪的志愿。
但不用慌,有整整三年的时间,去思考,去准备。
也许,十年之后再回望,你我都会觉得“选择人生方向”,是件更困难、更重要的事。
——
高中,是苦是累,但也只是个阶段而已。(高中之后有大学,大学之后有研究生或工作;之后,或许还有成家、生子、晋升......)
回顾人生,已经走过了十几年——就会发现,“哦,原来十几年是这样的感觉”、“我是这样的”。
而之后呢?还有好几个“十年”、“二十年”。在纸上画一画,写一写,动动笔。
那......想拥有什么样的人生呢?想做什么样的人?又要怎么、真的做到呢?
这可不是“优秀的学生才会去想”的问题,而是“每个人都需要想”的问题。当人生选择的时刻、逼到眼前时,那种迷茫是很痛苦的。
——
到了高中,学习上和初中最大的区别......可能、就是要多思考吧。
我觉得:
一是要锻炼逻辑思维(理性思维),或许可从概括和抽象开始。读文章,不能只是读个开心,而要去能弄明白作者、到底在表达什么(比如,一个段落在讲什么,整篇文章的主线、又是什么);写文章,也要争取有条理,而不只是疏泄情绪。(在语、数、英、物、化,体现得比较明显——书上的知识,我认为,得自己想明白,想明白了,就会了,会了才能有效提高分数。政、历、地、生,高中阶段,偏识记和归纳一些。)
文字,与其他信息载体相比,对思考有特殊的帮助。不妨读一些小说,看着玩嘛。阅读和写作,相辅相成。脑袋里东西多了,就会想,想多了,就会表达,表达,要尽量有条理;这个过程,就是思考。能力,总在实践中锻炼;文章,应是情思的外露。
二是可以有一些自主性。不是像初中那样,放掉脑袋,只是懒惰但刻苦地跟着老师走,而是应该、自己有一些想法,比如:尝试、自己看教科书学习。(到了大学,自学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高中阶段,思考更加重要。像老黄牛似的、埋头苦干,但作无用功。没有用的。
做事,得动脑子;做事,都有方法。
思考的前提,是孤独。或者,所谓“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又或者,所谓“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可能,这就是走读生的优势了。)
思考的起点,是问题。所以,高中生读一些哲学的书、关注社会热点、尝试解决实际问题,是很正常的。(和人争辩,也能锻炼思考能力)
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确实、是至理名言。
前者,我觉得是“要用自己的话把所知讲出来”。这个“思”,是去构建一个模型。大名鼎鼎的“康奈尔笔记”和“费曼学习法”,我觉得,也都是类似的道理。
后者,我觉得是“要站在前人肩膀上思考问题”。这个“思”,是思考并解决问题。但从零开始太困难了,有时候也没必要,所以,要“学”,得在前人的思考基础上,去解决问题。所谓“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
我觉得,青中还是比较自由的......至少在我的记忆里是这样。它,相较来说,是个利于个人精神成长的地方。
可以加一两个社团,多交两个朋友,大胆地、勇敢地、专心地做点有趣又有意义的事。悄悄谈个恋爱,也不是不行,如果有缘分的话。只是,脑袋要清楚,情感要冷静。尝试自己思考、自己决定,自己承担责任。
人的成长,尤其是精神成长,我觉得,是在与外界的交互、甚至碰撞中产生的。
至于学习,当然不能放下啦。但要追求专注和效率。
把学习当信仰,所有时间都扑在课本学习上,我知道,会有这样的同学,也表示尊重。但,从长远看,终究要提高效率。因为,时间有限,但事务繁多;人生海海,又百花缭乱。
人生漫长,故而,胜不骄,败不馁;在路上,就不错。如果做行为刻苦,但精神懒惰的人......我个人觉得不太好。
——
最后,提醒一句:熬夜,是“慢性自杀”。记忆、思考、情绪,都会衰退的。睡眠,如果没法保证时长,至少要确保质量和规律。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要注重饮食、运动、睡眠。
保重。
看最近的帖子,感觉......现在高中生的压力还是挺大的。所以,想稍微写点东西,也没细想。
思考不算深,文笔不算好,抛砖引玉吧。
一是努力提高成绩,尤其是语文、数学、英语的成绩;
二是认真学习剩余各学科(政、历、地 + 物、化、生),但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确认自己的天赋——真的、认真学过了,才知道“这门学科是什么样的”、“自己是不是适合这门学科”。
认真学过了,心里就不会后悔;以后做选择时,也更有把握。
——
到了高三,有个“高考”在等着,所以,要努力提高成绩。
但不用慌,有整整三年的时间。
高考结束,任务就完成一半(提高分数),但剩下的一半同样艰难——认认真真地、填一个心仪的志愿。
但不用慌,有整整三年的时间,去思考,去准备。
也许,十年之后再回望,你我都会觉得“选择人生方向”,是件更困难、更重要的事。
——
高中,是苦是累,但也只是个阶段而已。(高中之后有大学,大学之后有研究生或工作;之后,或许还有成家、生子、晋升......)
回顾人生,已经走过了十几年——就会发现,“哦,原来十几年是这样的感觉”、“我是这样的”。
而之后呢?还有好几个“十年”、“二十年”。在纸上画一画,写一写,动动笔。
那......想拥有什么样的人生呢?想做什么样的人?又要怎么、真的做到呢?
这可不是“优秀的学生才会去想”的问题,而是“每个人都需要想”的问题。当人生选择的时刻、逼到眼前时,那种迷茫是很痛苦的。
——
到了高中,学习上和初中最大的区别......可能、就是要多思考吧。
我觉得:
一是要锻炼逻辑思维(理性思维),或许可从概括和抽象开始。读文章,不能只是读个开心,而要去能弄明白作者、到底在表达什么(比如,一个段落在讲什么,整篇文章的主线、又是什么);写文章,也要争取有条理,而不只是疏泄情绪。(在语、数、英、物、化,体现得比较明显——书上的知识,我认为,得自己想明白,想明白了,就会了,会了才能有效提高分数。政、历、地、生,高中阶段,偏识记和归纳一些。)
文字,与其他信息载体相比,对思考有特殊的帮助。不妨读一些小说,看着玩嘛。阅读和写作,相辅相成。脑袋里东西多了,就会想,想多了,就会表达,表达,要尽量有条理;这个过程,就是思考。能力,总在实践中锻炼;文章,应是情思的外露。
二是可以有一些自主性。不是像初中那样,放掉脑袋,只是懒惰但刻苦地跟着老师走,而是应该、自己有一些想法,比如:尝试、自己看教科书学习。(到了大学,自学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高中阶段,思考更加重要。像老黄牛似的、埋头苦干,但作无用功。没有用的。
做事,得动脑子;做事,都有方法。
思考的前提,是孤独。或者,所谓“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又或者,所谓“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可能,这就是走读生的优势了。)
思考的起点,是问题。所以,高中生读一些哲学的书、关注社会热点、尝试解决实际问题,是很正常的。(和人争辩,也能锻炼思考能力)
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确实、是至理名言。
前者,我觉得是“要用自己的话把所知讲出来”。这个“思”,是去构建一个模型。大名鼎鼎的“康奈尔笔记”和“费曼学习法”,我觉得,也都是类似的道理。
后者,我觉得是“要站在前人肩膀上思考问题”。这个“思”,是思考并解决问题。但从零开始太困难了,有时候也没必要,所以,要“学”,得在前人的思考基础上,去解决问题。所谓“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
我觉得,青中还是比较自由的......至少在我的记忆里是这样。它,相较来说,是个利于个人精神成长的地方。
可以加一两个社团,多交两个朋友,大胆地、勇敢地、专心地做点有趣又有意义的事。悄悄谈个恋爱,也不是不行,如果有缘分的话。只是,脑袋要清楚,情感要冷静。尝试自己思考、自己决定,自己承担责任。
人的成长,尤其是精神成长,我觉得,是在与外界的交互、甚至碰撞中产生的。
至于学习,当然不能放下啦。但要追求专注和效率。
把学习当信仰,所有时间都扑在课本学习上,我知道,会有这样的同学,也表示尊重。但,从长远看,终究要提高效率。因为,时间有限,但事务繁多;人生海海,又百花缭乱。
人生漫长,故而,胜不骄,败不馁;在路上,就不错。如果做行为刻苦,但精神懒惰的人......我个人觉得不太好。
——
最后,提醒一句:熬夜,是“慢性自杀”。记忆、思考、情绪,都会衰退的。睡眠,如果没法保证时长,至少要确保质量和规律。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要注重饮食、运动、睡眠。
保重。
看最近的帖子,感觉......现在高中生的压力还是挺大的。所以,想稍微写点东西,也没细想。
思考不算深,文笔不算好,抛砖引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