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有nt淑芬喜欢玩文字游戏,能对着一个“殂”字浮想联翩,以为陈寿是在暗中肯定刘备的皇帝地位,然后借此拉踩孙权去世的那个“薨”字。
事实上,“殂”跟“崩”“薨”“卒”等《礼记》中明确记载的,与封建等级挂钩的叫法不一样,是一个上下通用、老少咸宜的用法。
固然,天子、皇帝死了能用“殂”,比如诸葛亮称刘备“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就是经典的例证。此外还有“放勋(就是尧帝)乃殂落”的例子等。
可问题在于,“殂”的应用范围不单单是针对天子、皇帝。事实上,在《三国志》里,用“殂”的人多的是:
1.乔玄:殂逝之后,路有经由,不以斗酒只鸡过相沃酹,车过三步,腹痛勿怪。
2.张扬:张杨殂毙,眭固伏罪。
3.袁绍:尊公殂殒,四海悼心。
4.陶谦:降年不永,奄忽殂薨/州将殂殒,生民无主。
5.公孙度:度既薨殂,吏民感慕,欣戴子康,尊而奉之。
6.刘繇:奄然殂陨,可为伤恨。
这些人都只是人臣或者军阀而已,但他们也可以用“殂”。甚至“张扬殂毙”是跟“眭固伏罪”相对应的,是用来衬托曹操的武功的,这里的“殂毙”都带有一点贬义色彩了。
所以说,“殂”字上自皇帝,下至臣子,甚至是反派都可以用,哪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呢。
就好比马云吃米饭,王健林吃米饭,我老板也吃米饭,我也吃米饭,我因此能根据吃米饭得出我就是富人的结论出来么?这不搞笑么。
对比一下孙权去世的那个“薨”字,起码陈寿还是在魏晋正统的前提下,承认了孙吴可以算割据一方的政权,不比个万金油式的“殂”字上档次多了。
事实上,“殂”跟“崩”“薨”“卒”等《礼记》中明确记载的,与封建等级挂钩的叫法不一样,是一个上下通用、老少咸宜的用法。
固然,天子、皇帝死了能用“殂”,比如诸葛亮称刘备“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就是经典的例证。此外还有“放勋(就是尧帝)乃殂落”的例子等。
可问题在于,“殂”的应用范围不单单是针对天子、皇帝。事实上,在《三国志》里,用“殂”的人多的是:
1.乔玄:殂逝之后,路有经由,不以斗酒只鸡过相沃酹,车过三步,腹痛勿怪。
2.张扬:张杨殂毙,眭固伏罪。
3.袁绍:尊公殂殒,四海悼心。
4.陶谦:降年不永,奄忽殂薨/州将殂殒,生民无主。
5.公孙度:度既薨殂,吏民感慕,欣戴子康,尊而奉之。
6.刘繇:奄然殂陨,可为伤恨。
这些人都只是人臣或者军阀而已,但他们也可以用“殂”。甚至“张扬殂毙”是跟“眭固伏罪”相对应的,是用来衬托曹操的武功的,这里的“殂毙”都带有一点贬义色彩了。
所以说,“殂”字上自皇帝,下至臣子,甚至是反派都可以用,哪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呢。
就好比马云吃米饭,王健林吃米饭,我老板也吃米饭,我也吃米饭,我因此能根据吃米饭得出我就是富人的结论出来么?这不搞笑么。
对比一下孙权去世的那个“薨”字,起码陈寿还是在魏晋正统的前提下,承认了孙吴可以算割据一方的政权,不比个万金油式的“殂”字上档次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