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这部书,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记录的孔子师徒的言行录,论语是中国人的宝典,东方人的圣经,其文字简明但内容极为丰富,含有人生至理和甚深智慧,自古至今都作为中华文化的元典被无数人反复阅读、解释和实践。
论语百读不厌,常读常新,在不用年龄,不同环境,以不同态度读感受大不一样,如程子云:“某自十七八读论语,当时已晓文意,读之愈久,但觉意味深長。”程子又说:“读论语,有读了全然无事者,有读了后其中得一两句喜者,有读了后知好之者,有读了后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要达到深入其中而受益甚至陶醉的状态,是完全可以的,但首先要常读,苏东坡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常读才能读出味来,就和你练习音乐一样,开始总是觉得手生然后可能厌倦,但只要坚持,最后必然驾轻就熟,流淌出流畅美妙的声音。
现代国学大家钱穆经常劝人多读论语,比如他说:“今天的中国读书人,应负两大责任。一是自己读论语,一是劝人读论语。”借用佛教的名词,自己读是修慧,让别人读是修福,大家一起读是福慧双修,必然在精神和生活上一起提高,钱穆又说:“若能在每星期抽出一小时功夫,应可读论语一篇。整部论语共二十篇,一年以五十一星期计,两年应可读论语五遍。自二十到六十,应可读论语一百遍。若使中国人,只要有读中学的程度,每人到六十岁,都读过论语四十遍到一百遍,那都成圣人之徒,那时的社会也会彻底变样子。”我们当然不一定完全按照钱先生说的那样,但有计划地读,有机会就读,这两者结合起来的方式很有效。
我觉得,在我们已经与传统隔离得越来越远的情形下,读这部蕴涵着民族文化奥藏和密码的论语更是必要的和迫切的,我们读论语,不是要读懂其字句或研究一些学问,是要领会其中指示的人生大道,落实到自己的生活和行为中,成为一个真正的人,真正的中国人。唐君毅先生曾说:“我们要做一个真正的人,做一个真正的中国人,做一个真正的现代中国人。”所谓现代中国,就是要将传统的道德精神融入我们当下的生活和思想,这也是我们民族发展和振兴的唯一道路,
现代儒者林安梧指出,不同于释迦牟尼和耶稣的单纯教导,论语其实是一场场对话,人与人的对话,人与心的对话,古与今的对话,人与天的对话,论语提供的是对话的典范和对话的场地,我们读论语,就是加入了一场场对话,在其中受教、辩论、思考......所以,读论语不是被动的学习,是许多层面的互动,
论语共有二十篇,《上论》和《下论》各十篇,看上去像是很散乱地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没有严密的结构,其实编撰者是经过深思熟虑,每一篇每一章的安排都是有某种理由、颇具匠心的。比如每一篇都有一个大致的重点,第一篇《学而篇》十六章,如朱子所说:“所言皆务本之意。乃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学者之先务也。”就是说,这篇讲的学习和立身的基本问题,是做人的基本功,都是切要而实在、需要我们认真地学习和踏实地实践的。
论语百读不厌,常读常新,在不用年龄,不同环境,以不同态度读感受大不一样,如程子云:“某自十七八读论语,当时已晓文意,读之愈久,但觉意味深長。”程子又说:“读论语,有读了全然无事者,有读了后其中得一两句喜者,有读了后知好之者,有读了后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要达到深入其中而受益甚至陶醉的状态,是完全可以的,但首先要常读,苏东坡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常读才能读出味来,就和你练习音乐一样,开始总是觉得手生然后可能厌倦,但只要坚持,最后必然驾轻就熟,流淌出流畅美妙的声音。
现代国学大家钱穆经常劝人多读论语,比如他说:“今天的中国读书人,应负两大责任。一是自己读论语,一是劝人读论语。”借用佛教的名词,自己读是修慧,让别人读是修福,大家一起读是福慧双修,必然在精神和生活上一起提高,钱穆又说:“若能在每星期抽出一小时功夫,应可读论语一篇。整部论语共二十篇,一年以五十一星期计,两年应可读论语五遍。自二十到六十,应可读论语一百遍。若使中国人,只要有读中学的程度,每人到六十岁,都读过论语四十遍到一百遍,那都成圣人之徒,那时的社会也会彻底变样子。”我们当然不一定完全按照钱先生说的那样,但有计划地读,有机会就读,这两者结合起来的方式很有效。
我觉得,在我们已经与传统隔离得越来越远的情形下,读这部蕴涵着民族文化奥藏和密码的论语更是必要的和迫切的,我们读论语,不是要读懂其字句或研究一些学问,是要领会其中指示的人生大道,落实到自己的生活和行为中,成为一个真正的人,真正的中国人。唐君毅先生曾说:“我们要做一个真正的人,做一个真正的中国人,做一个真正的现代中国人。”所谓现代中国,就是要将传统的道德精神融入我们当下的生活和思想,这也是我们民族发展和振兴的唯一道路,
现代儒者林安梧指出,不同于释迦牟尼和耶稣的单纯教导,论语其实是一场场对话,人与人的对话,人与心的对话,古与今的对话,人与天的对话,论语提供的是对话的典范和对话的场地,我们读论语,就是加入了一场场对话,在其中受教、辩论、思考......所以,读论语不是被动的学习,是许多层面的互动,
论语共有二十篇,《上论》和《下论》各十篇,看上去像是很散乱地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没有严密的结构,其实编撰者是经过深思熟虑,每一篇每一章的安排都是有某种理由、颇具匠心的。比如每一篇都有一个大致的重点,第一篇《学而篇》十六章,如朱子所说:“所言皆务本之意。乃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学者之先务也。”就是说,这篇讲的学习和立身的基本问题,是做人的基本功,都是切要而实在、需要我们认真地学习和踏实地实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