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汗症吧 关注:9,525贴子:98,057
  • 14回复贴,共1

多汗症的问题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江苏1楼2024-03-30 08:43回复
    多汗症是指局部或全身皮肤出汗量异常增多的现象。


    IP属地:江苏2楼2024-03-30 08:45
    回复
      多汗症的原因分为疾病性和功能性失调,如内分泌失调、激素紊乱、精神因素,以及某些系统性疾病,如感染性高热、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IP属地:江苏3楼2024-03-30 08:45
      回复
        多汗症分为全身性多汗症和局部性多汗症。全身性多汗者皮肤表面常湿润,且有阵发性出汗;局部多汗常见于手掌、足跖、腋下等,多在青少年时发病,并伴有末梢血液循环功能障碍的症状。


        IP属地:江苏4楼2024-03-30 08:45
        回复
          多汗症的治疗主要包括避免精神紧张和情绪激动、药物治疗(如抗胆碱能药物、外用药和局部注射A型肉毒杆菌毒素)以及自来水离子电渗疗法等。


          IP属地:江苏5楼2024-03-30 08:46
          回复
            多汗症患者应保持情绪稳定,放松心情,避免过度紧张和激动。同时,对于身体容易出现多汗的部位应保持干燥,如腋窝、阴部、手掌心、足部等,并注意个人卫生,勤换衣物和鞋袜。


            IP属地:江苏6楼2024-03-30 08:46
            回复
              饮食习惯可能与多汗症有关。例如,进食辛辣或热烫食物后,可能会导致口周、鼻、面、颈以及胸背部反射性出汗。


              IP属地:江苏7楼2024-03-30 08:46
              回复
                某些药物,如胆碱酯酶抑制药、抗抑郁药等,可能作用于丘脑下部、脊髓、交感神经节而导致多汗。


                IP属地:江苏8楼2024-03-30 08:46
                回复
                  多汗症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尤其是局部性多汗症,常初发于儿童或青少年,往往有家族史。


                  IP属地:江苏9楼2024-03-30 08:47
                  回复
                    多汗症可能会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特别是在社交场合和工作中。严重的多汗症状可能导致尴尬和不适,甚至影响心理健康。


                    IP属地:江苏10楼2024-03-30 08:47
                    回复
                      多汗症的预防主要是避免可能的诱因,如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紧张和情绪激动、合理饮食等。然而,由于多汗症的原因多种多样,有时难以完全预防。


                      IP属地:江苏11楼2024-03-30 08:47
                      回复
                        多汗症的原因分为疾病性和功能性失调,如内分泌失调、激素紊乱、精神因素,以及某些系统性疾病,如感染性高热、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IP属地:北京12楼2024-03-30 14:01
                        回复
                          多汗症分为全身性多汗症和局部性多汗症。全身性多汗者皮肤表面常湿润,且有阵发性出汗;局部多汗常见于手掌、足跖、腋下等,多在青少年时发病,并伴有末梢血液循环功能障碍的症状。


                          IP属地:北京13楼2024-03-30 14:01
                          回复
                            多汗症患者应保持情绪稳定,放松心情,避免过度紧张和激动。同时,对于身体容易出现多汗的部位应保持干燥,如腋窝、阴部、手掌心、足部等,并注意个人卫生,勤换衣物和鞋袜。


                            IP属地:北京14楼2024-03-30 14:01
                            回复
                              多汗症在中医中被称为“自汗”或“盗汗”,主要是由于体质虚弱,卫外不固,或者脾胃功能失调,湿热内蕴等原因引起的。中医治疗多汗症主要采用辨证论治的方法,根据病人的具体症状和体质,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1. 脾胃虚弱型:主要表现为食少体倦,面色苍白,大便溏泄,舌质淡,脉象弱。治疗方法主要是健脾益气,固表止汗。常用的中药有人参、白术、黄芪、炙甘草、大枣等。
                              2. 心脾两虚型:主要表现为心悸失眠,多梦易醒,食少便溏,面色萎黄,舌质淡,脉象细弱。治疗方法主要是养心安神,健脾止汗。常用的中药有酸枣仁、远志、龙骨、牡蛎、黄芩、白术等。
                              3. 肝肾阴虚型:主要表现为头晕耳鸣,五心烦热,口干咽燥,夜寐不安,舌红少津,脉象细数。治疗方法主要是滋阴降火,固表止汗。常用的中药有生地黄、熟地黄、山茱萸、山药、麦冬、五味子等。


                              IP属地:山东15楼2024-03-30 19:1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