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未想过,我的物竞会是这样的结局。
自从决定停课,决定放下校内高考的那一刻,我就给我自己定下了目标:至少银牌,冲击金牌。自然而然,我会考虑各种结局:最好的、最畅快的结局,强差人意的结局,功亏一篑的结局,最坏的结局——也比这样的结局好无数倍。
与其说难以接受,更不如说是一个毫无防备、晴天霹雳的噩耗。以至于我在知道最终的成绩时,没有一丝一毫冲动的情绪。疫情原因,山东省物理竞赛由九月十七号推迟到十月六号,改用备用卷。在最后五天的时候得到这样的消息,竟有一种难以言表的劫后余生的感觉。悬在手机屏幕上的倒计时表从五天变成了二十四天,像是时光溯流,回到了半个月前。九月十七号当天,我如愿以偿的在考试前做到了今天的复赛真题:难度不算低,我甚至有些基本模型没能做出,超球原题理解有误。好在难集原题和信息题稳定发挥,堪堪得个一百多分。
考完后我有种大难不死的感觉——幸亏没考这套卷子,不然省队会很危险。那时我还充满信心地认为:满分320的理论,我的实力上限绝对可以到240甚至更高。这一年的学习里,我把正确率和得分上限当成首要目标。学到最后,单论复赛题的难度,完全没有思路或者做不出来的真的很少了。这是我的实力和底气,没想到最后却变相地成为了一种悲哀。
考前五天,我头疼欲裂,突如其来的高烧让我不得不暂时放下备考,在家里浑浑噩噩地躺了三天。直到临考前,烧虽然退了,但头还是一直隐隐作痛。这不会是影响我发挥的原因——我一直在心底这样说。这于我而言会是至关重要的一次考试,我可以拼尽全力不顾一切地去调整考试中的状态,哪怕透支我的身体。对此我并无太多的紧张与惶恐:我相信自己的实力,相信这一年的辛勤付出,也相信哪怕生病使得我的正确率下降,足够高的上限得分也会挽救我于水火。
足以影响我一生的考试就这样开始了。拿到卷子,我按照考前写给自己的考试流程步骤进行着:总览全卷,老样子,常规的几何光、电磁感应、电容中微观运动,热学和刚体力学有点意思,真正难的可能只有最后一个量子自旋。秉持着这份事后看来颇为可笑的全卷感受,我按部就班地开始考试:第一题,比想象中要简单得多,隐隐还有难集的影子。一气呵成做完,心中给自己先打上了40分;第二题,卡在了第二问的方程转化上,实际上只差取一个倒数,最后不了了之,想着水个25没问题;第三题,想都没想就用力法,对轻杆中心转动方程,加上小角近似,竟是一个简单到离谱的答案。心中有数,这个题很难拿到分了,果断放弃;第四题,熟悉的静力模型加上转动。我的第一反应本题会复杂无比,毕竟是定点转动,进动章动这一套可不好玩。但毕竟是复赛,我抛弃了心中的严谨,按照题意做了下来。第一问稳稳拿到,第二问有点涉及立几便放弃了。又是20分入账;第五题,前两问简直是追着我送分,可最后一问奇奇怪怪的近似和题意让我无从下手,只拿了20分。直到此刻,我才逐渐意识到奇怪的地方:这卷子在我的潜意识里竟然十分简单,可直到第五题我的上限得分才只有105。换言之,简单的部分全是送分,难的部分不一定是难,而是偏怪、题意模糊不清,“难度”跨度极大。不出所料,最后三个题一问完整的都没做出来,大致感觉马马虎虎得20分。






自从决定停课,决定放下校内高考的那一刻,我就给我自己定下了目标:至少银牌,冲击金牌。自然而然,我会考虑各种结局:最好的、最畅快的结局,强差人意的结局,功亏一篑的结局,最坏的结局——也比这样的结局好无数倍。
与其说难以接受,更不如说是一个毫无防备、晴天霹雳的噩耗。以至于我在知道最终的成绩时,没有一丝一毫冲动的情绪。疫情原因,山东省物理竞赛由九月十七号推迟到十月六号,改用备用卷。在最后五天的时候得到这样的消息,竟有一种难以言表的劫后余生的感觉。悬在手机屏幕上的倒计时表从五天变成了二十四天,像是时光溯流,回到了半个月前。九月十七号当天,我如愿以偿的在考试前做到了今天的复赛真题:难度不算低,我甚至有些基本模型没能做出,超球原题理解有误。好在难集原题和信息题稳定发挥,堪堪得个一百多分。
考完后我有种大难不死的感觉——幸亏没考这套卷子,不然省队会很危险。那时我还充满信心地认为:满分320的理论,我的实力上限绝对可以到240甚至更高。这一年的学习里,我把正确率和得分上限当成首要目标。学到最后,单论复赛题的难度,完全没有思路或者做不出来的真的很少了。这是我的实力和底气,没想到最后却变相地成为了一种悲哀。
考前五天,我头疼欲裂,突如其来的高烧让我不得不暂时放下备考,在家里浑浑噩噩地躺了三天。直到临考前,烧虽然退了,但头还是一直隐隐作痛。这不会是影响我发挥的原因——我一直在心底这样说。这于我而言会是至关重要的一次考试,我可以拼尽全力不顾一切地去调整考试中的状态,哪怕透支我的身体。对此我并无太多的紧张与惶恐:我相信自己的实力,相信这一年的辛勤付出,也相信哪怕生病使得我的正确率下降,足够高的上限得分也会挽救我于水火。
足以影响我一生的考试就这样开始了。拿到卷子,我按照考前写给自己的考试流程步骤进行着:总览全卷,老样子,常规的几何光、电磁感应、电容中微观运动,热学和刚体力学有点意思,真正难的可能只有最后一个量子自旋。秉持着这份事后看来颇为可笑的全卷感受,我按部就班地开始考试:第一题,比想象中要简单得多,隐隐还有难集的影子。一气呵成做完,心中给自己先打上了40分;第二题,卡在了第二问的方程转化上,实际上只差取一个倒数,最后不了了之,想着水个25没问题;第三题,想都没想就用力法,对轻杆中心转动方程,加上小角近似,竟是一个简单到离谱的答案。心中有数,这个题很难拿到分了,果断放弃;第四题,熟悉的静力模型加上转动。我的第一反应本题会复杂无比,毕竟是定点转动,进动章动这一套可不好玩。但毕竟是复赛,我抛弃了心中的严谨,按照题意做了下来。第一问稳稳拿到,第二问有点涉及立几便放弃了。又是20分入账;第五题,前两问简直是追着我送分,可最后一问奇奇怪怪的近似和题意让我无从下手,只拿了20分。直到此刻,我才逐渐意识到奇怪的地方:这卷子在我的潜意识里竟然十分简单,可直到第五题我的上限得分才只有105。换言之,简单的部分全是送分,难的部分不一定是难,而是偏怪、题意模糊不清,“难度”跨度极大。不出所料,最后三个题一问完整的都没做出来,大致感觉马马虎虎得20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