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宗贸易因为其独有的特点,存在有多种多样的风险。为了能够有效地辨析并防控大宗贸易风险,文中结合国有企业实际情况,就国有企业大宗贸易风险辨析及防控思路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国有企业;大宗贸易;风险
以大宗贸易为主业的国有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在融资方面更具优势。然而,当前贸易发展趋势已由传统的、相对简单的物资流通向贸易融资、供应链管理等多种方向演变,从而衍生出复杂的交易环节、种类繁多的金融工具,国有企业要防范大宗贸易发生系统性风险的难度大大提升。本文着重从国有企业开展大宗贸易的模式、风险识别以及防控思路进行阐述。
一、大宗贸易业务的主要模式
(一)自主购销模式
公司自主采购、自主定价、自主销售,并承担市场价格波动、货物储存及损耗变质风险的业务模式。
(二)以销定购模式
该模式的特点是以销定购,锁价销售,收益率相对固定且体现在贸易价差中,市场价格波动和货物损耗变质风险由关联的上(下)游客户承担。下游客户为确认采购意向,需支付一定比例的预付款或保证金。公司采购货物后,由该客户在约定的时间内以款到发货的方式采购完毕。主要适用于对大宗商品的贸易业务。
(三)进出口贸易模式
公司经过对国外市场的需求预测、国内产地的产量预测将货物销售出口给国外客户,或者根据国内厂(商)家需要从国外采购进口货物的贸易业务。
二、大宗贸易业务的风险识别
(一)信用风险
具体表现为:合同诈骗,上下游串通编造虚假贸易背景通过贸易合同诱骗贸易商;诉讼风险,合作的贸易企业存在被起诉或被执行风险,但未如实披露;资金损失风险,在采购环节的先款后货方式中,上游收到货款未按照合同约定发货,使得贸易商面临一定的减值损失;销售环节中,下游取得货权后,货款难以收回或者严重逾期发生高昂财务成本,贸易商则出现应收账款损失等。
信用风险是国有企业开展大宗贸易过程中需要高度重视和防范的最为重要的贸易风险类别。信用风险隐蔽性强,通过虚构贸易背景,人为增加交易环节,或者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客户均为同一实际控制人,使得国有企业落入融资性贸易风险圈套。要防范和化解信用风险,须从完善尽职调查内控制度,加强日常监管,重点针对前期论证、立项决策和客户信用等环节,持续加强内控和监督检查工作,通过实地和互联网信息查询等多渠道了解合作单位信用情况。
(二)市场风险 具体表现为:一是货物跌价,在自主购销模式中,贸易商在尚未完成销售货权尚未发生转移前,因市场因素发生跌价损失。二是下游弃货、拒收或者上游在看涨行情下拒绝交付货物。在以销定购的贸易代理模式中,若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客户同步锁定单价,一旦购销期间货物价格出现快速上涨,极有可能造成上游供应商高价另售无法取得货物销售给下游的情况。
市场价格风险需要明确定价模式,如是否锁定价格(意味着利润空间确定)、是否转嫁上游交付风险予委托的下游单位、是否要求下游客户支付一定比例的定金并在跌价行情下追加保证金等合同条款,同时贸易商应对市场供需价格进行前期调研,尽量规避价格风险。
(三)货权风险
具体表现为:虚假单证或仓单;第三方仓储监管失控;企业内控混乱,货物管理松散,内外勾结弄虚作假,未实行正常审批情况下擅自转移货权导致贸易商面临货权损失。货权是大宗商品贸易的核心,要识别货权风险。需要对第三方仓储进行审核,确定是否监管制度规范与完善,保持合理的贸易库存,不定期对货物库存进行盘点与对账。
(四)司法裁定与执行风险
主要指贸易开展过程中出现的司法诉讼纠纷,在裁定后依然存在的无足额抵押物或者变现操作等执行风险。这需要评估合作对手所提供的抵押物变现能力。
三、大宗贸易风险产生的原因剖析
(一)风险防控意识不到位
近年来,国有企业在贸易业务立项审批上已较为规范和严谨,但在实务操作中,仍然有执行不到位的情况。例如:尽职调查不能完全反映被调查企业的资质情况、生产能力、产品质量和资金状况;业务链条不清晰;立项过程「一团和气」。在业务开展过程中,对于应收账款的财务分析不及时不到位;业务纠纷错失诉讼维权良机;业务单证的设计欠缺科学性和严谨性,自我保护;淡薄,未能从法律维权的角度考虑业务法律文书
(二)经营风险管理的履职能力不强
大宗贸易品种和形式多样,国有企业开展大宗贸易业务需要结合不同的产品及模式强化风险管控重点。比如以销定购的模式,因涉及合同标的金额较大,在开展此类业务前,充分对上下游客户的业务资质、资信状况、履约能力、货源渠道等情况进行充分调查,交易模式及合同条款由上下游及贸易商三方锁定,在违约条款设置上,合理将上游履约风险转嫁至下游,同时为
关键词:国有企业;大宗贸易;风险
以大宗贸易为主业的国有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在融资方面更具优势。然而,当前贸易发展趋势已由传统的、相对简单的物资流通向贸易融资、供应链管理等多种方向演变,从而衍生出复杂的交易环节、种类繁多的金融工具,国有企业要防范大宗贸易发生系统性风险的难度大大提升。本文着重从国有企业开展大宗贸易的模式、风险识别以及防控思路进行阐述。
一、大宗贸易业务的主要模式
(一)自主购销模式
公司自主采购、自主定价、自主销售,并承担市场价格波动、货物储存及损耗变质风险的业务模式。
(二)以销定购模式
该模式的特点是以销定购,锁价销售,收益率相对固定且体现在贸易价差中,市场价格波动和货物损耗变质风险由关联的上(下)游客户承担。下游客户为确认采购意向,需支付一定比例的预付款或保证金。公司采购货物后,由该客户在约定的时间内以款到发货的方式采购完毕。主要适用于对大宗商品的贸易业务。
(三)进出口贸易模式
公司经过对国外市场的需求预测、国内产地的产量预测将货物销售出口给国外客户,或者根据国内厂(商)家需要从国外采购进口货物的贸易业务。
二、大宗贸易业务的风险识别
(一)信用风险
具体表现为:合同诈骗,上下游串通编造虚假贸易背景通过贸易合同诱骗贸易商;诉讼风险,合作的贸易企业存在被起诉或被执行风险,但未如实披露;资金损失风险,在采购环节的先款后货方式中,上游收到货款未按照合同约定发货,使得贸易商面临一定的减值损失;销售环节中,下游取得货权后,货款难以收回或者严重逾期发生高昂财务成本,贸易商则出现应收账款损失等。
信用风险是国有企业开展大宗贸易过程中需要高度重视和防范的最为重要的贸易风险类别。信用风险隐蔽性强,通过虚构贸易背景,人为增加交易环节,或者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客户均为同一实际控制人,使得国有企业落入融资性贸易风险圈套。要防范和化解信用风险,须从完善尽职调查内控制度,加强日常监管,重点针对前期论证、立项决策和客户信用等环节,持续加强内控和监督检查工作,通过实地和互联网信息查询等多渠道了解合作单位信用情况。
(二)市场风险 具体表现为:一是货物跌价,在自主购销模式中,贸易商在尚未完成销售货权尚未发生转移前,因市场因素发生跌价损失。二是下游弃货、拒收或者上游在看涨行情下拒绝交付货物。在以销定购的贸易代理模式中,若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客户同步锁定单价,一旦购销期间货物价格出现快速上涨,极有可能造成上游供应商高价另售无法取得货物销售给下游的情况。
市场价格风险需要明确定价模式,如是否锁定价格(意味着利润空间确定)、是否转嫁上游交付风险予委托的下游单位、是否要求下游客户支付一定比例的定金并在跌价行情下追加保证金等合同条款,同时贸易商应对市场供需价格进行前期调研,尽量规避价格风险。
(三)货权风险
具体表现为:虚假单证或仓单;第三方仓储监管失控;企业内控混乱,货物管理松散,内外勾结弄虚作假,未实行正常审批情况下擅自转移货权导致贸易商面临货权损失。货权是大宗商品贸易的核心,要识别货权风险。需要对第三方仓储进行审核,确定是否监管制度规范与完善,保持合理的贸易库存,不定期对货物库存进行盘点与对账。
(四)司法裁定与执行风险
主要指贸易开展过程中出现的司法诉讼纠纷,在裁定后依然存在的无足额抵押物或者变现操作等执行风险。这需要评估合作对手所提供的抵押物变现能力。
三、大宗贸易风险产生的原因剖析
(一)风险防控意识不到位
近年来,国有企业在贸易业务立项审批上已较为规范和严谨,但在实务操作中,仍然有执行不到位的情况。例如:尽职调查不能完全反映被调查企业的资质情况、生产能力、产品质量和资金状况;业务链条不清晰;立项过程「一团和气」。在业务开展过程中,对于应收账款的财务分析不及时不到位;业务纠纷错失诉讼维权良机;业务单证的设计欠缺科学性和严谨性,自我保护;淡薄,未能从法律维权的角度考虑业务法律文书
(二)经营风险管理的履职能力不强
大宗贸易品种和形式多样,国有企业开展大宗贸易业务需要结合不同的产品及模式强化风险管控重点。比如以销定购的模式,因涉及合同标的金额较大,在开展此类业务前,充分对上下游客户的业务资质、资信状况、履约能力、货源渠道等情况进行充分调查,交易模式及合同条款由上下游及贸易商三方锁定,在违约条款设置上,合理将上游履约风险转嫁至下游,同时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