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行兵打仗常讲究天时地利人和,诸葛孔明的“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更是体现出“天时”的重要性。在治病养生的道路上,如果也借助于天时的有利条件,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对于“阳明欲解”的情形,申时至戌时给予的有利条件可要把握好。
往来寒热似抽风,寅卯辰治最当时“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孩提时代,我母亲得过一场病,让我记忆犹新。母亲发病期间冷热交替不断,当她喊冷的时候,给她盖上厚厚的被子还是瑟瑟发抖,摸摸身体,却是滚烫;没过多久,又开始说热,将被子都掀开了还是叫唤热。如此反复不断。小时候不懂事,害怕那样“抽风”般的病带走她,于是一直守在她的身边。生病的时候,给她端的饭她都没吃,说没胃口,只是不断地想要喝水。我谨小慎微地照顾她,直到她不再发热,也不再喊冷唤热,我才睡下。看看时间,已经将近凌晨4点了。那时候,我知道它有个俗名叫“打摆子”,后来在我踏上求医道路后,医学里称其为“往来寒热”,跟犯病时表现一样,极为准确。随着后来的知识逐渐丰富,我认识到,往来寒热的症状在凌晨4点左右缓解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这怎么讲呢?往来寒热属于《伤寒论》中伤寒六经病中的少阳病。少阳病的致病原因在于风寒等外邪侵袭,致使肝胆气机不畅,正邪之气在相互搏斗的过程中产生一系列的冷热症状。只要调通了肝胆经气,被关在体内的外邪被疏通的气机推送体外,疾病就得以扫除了。除了有药物发挥的效力之外,患者们会在凌晨4点好起来,这不得不感谢当时的天时给予的有力帮助。凌晨4点属于一天当中的寅时,寅时是指早上3点到5点。看过《易经》的人都知道,天地之间的运转是靠北斗七星运转的,斗柄指寅时,天下皆春。春天到了,阳气开始上升,是人从静变为动的开始。人体内这个时间段是肺经当令,而肺主一身之气,身体内所有气血都是由肺来分配的。一般寅时人身体各部分开始由静制动,各部分血、气的需求量都开始增加,体液之间肝的阳气的生发和肝的藏血机能也都组合到一起,开始重新做系统分配。这个时候,肺作为“相傅之官”担当起“均衡天下”的职责,身体各处哪里需要多少血、多少气都将在这里得到补充。少阳病多是因为外邪侵犯肝胆所致,肝胆互为表里,同属木,喜欢的是不受羁绊的畅达,风寒侵袭少阳导致气机不畅,升降转枢不利,最终发为疾病。寅时,肺经补充来的气血让少阳木气旺盛起来,气机重新获得升发,畅通了,那么病人胸胁胀痛的症状就会好很多。正气恢复力量击败外邪,从而使少阳病症得以缓解。少阳病症中还有一个明显的症状就是不思饮食,“默默不欲饮食”。然而辰时对应的是十二生肖的龙。人们常用“龙虎精神”形容一个人高昂的精神面貌,辰时的胃就像是一条活跃的龙,这时候人会胃口大增,即使是病人也会有点食欲。早上的7点到9点是辰时,在这个时间段来站岗的是胃经。这时候,胃嗷嗷待哺,正好是吃早餐的时间,很多早上想赖床的人就是被这时候咕噜咕噜响的肚子叫起来的。胃是气血生化之源,饱餐一顿后,脾经当值,脾胃一起将食物消化成所需的气血精微,并输送到身体的各个角落,这样一来,身体各部士气大振,就能共同抵抗外邪。我们都知道阴阳协调,身体的气机才能顺畅。辰时,太阳朝气蓬勃地升起来了,占据着主导地位,整个大自然都处于阳盛阴衰的局面。人体内部也是一样,这样对人体的气机顺畅构成极大威胁。少阳病患者经常会有呕吐症状,这就是因为胃腑内气机不畅,胃气上逆就会呕吐。此时为了阴阳平衡,我们需要以摄取食物来协调人体内部的阴阳。食物是阴性的,所以,早上的一顿早餐有助于保持体内阴气和阳气处于平衡状态,不可缺少。生病的人都有这样一种经历:到了吃饭的时间,如果没有胃口吃饭,在之后的时间里病情就会加剧,感觉到全身无力,任疾病蹂躏。而如果吃了饭,就会有一种疾病突然减轻之感,就好像食物给了身体某些特异能量。其实,食物只是给身体补充了一些所需之气,增强了身体的抵抗力。
第二章 六大时辰,皆蕴含养生良机①
人是大自然的产物,大自然的运动变化与人的健康息息相关,昼夜交替、阴晴变幻都会对人体产生相应的影响。《伤寒论》里记载了六经病各有其欲解的时辰,而这些不同的时辰亦代表了大自然阴阳的盛衰转换,紧密关系着人体六经的气血盛衰。比如太阳病欲解的时间是9时至15时,这个时候大自然的阳气最盛,人体的太阳经经气最旺盛,对于被风寒郁遏的太阳病而言,是恢复缓减的绝佳时机。“参以天时,促其自愈”,是《伤寒论》务本论道的精髓,也是我们顺时而养的思想源泉。
【待续】

往来寒热似抽风,寅卯辰治最当时“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孩提时代,我母亲得过一场病,让我记忆犹新。母亲发病期间冷热交替不断,当她喊冷的时候,给她盖上厚厚的被子还是瑟瑟发抖,摸摸身体,却是滚烫;没过多久,又开始说热,将被子都掀开了还是叫唤热。如此反复不断。小时候不懂事,害怕那样“抽风”般的病带走她,于是一直守在她的身边。生病的时候,给她端的饭她都没吃,说没胃口,只是不断地想要喝水。我谨小慎微地照顾她,直到她不再发热,也不再喊冷唤热,我才睡下。看看时间,已经将近凌晨4点了。那时候,我知道它有个俗名叫“打摆子”,后来在我踏上求医道路后,医学里称其为“往来寒热”,跟犯病时表现一样,极为准确。随着后来的知识逐渐丰富,我认识到,往来寒热的症状在凌晨4点左右缓解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这怎么讲呢?往来寒热属于《伤寒论》中伤寒六经病中的少阳病。少阳病的致病原因在于风寒等外邪侵袭,致使肝胆气机不畅,正邪之气在相互搏斗的过程中产生一系列的冷热症状。只要调通了肝胆经气,被关在体内的外邪被疏通的气机推送体外,疾病就得以扫除了。除了有药物发挥的效力之外,患者们会在凌晨4点好起来,这不得不感谢当时的天时给予的有力帮助。凌晨4点属于一天当中的寅时,寅时是指早上3点到5点。看过《易经》的人都知道,天地之间的运转是靠北斗七星运转的,斗柄指寅时,天下皆春。春天到了,阳气开始上升,是人从静变为动的开始。人体内这个时间段是肺经当令,而肺主一身之气,身体内所有气血都是由肺来分配的。一般寅时人身体各部分开始由静制动,各部分血、气的需求量都开始增加,体液之间肝的阳气的生发和肝的藏血机能也都组合到一起,开始重新做系统分配。这个时候,肺作为“相傅之官”担当起“均衡天下”的职责,身体各处哪里需要多少血、多少气都将在这里得到补充。少阳病多是因为外邪侵犯肝胆所致,肝胆互为表里,同属木,喜欢的是不受羁绊的畅达,风寒侵袭少阳导致气机不畅,升降转枢不利,最终发为疾病。寅时,肺经补充来的气血让少阳木气旺盛起来,气机重新获得升发,畅通了,那么病人胸胁胀痛的症状就会好很多。正气恢复力量击败外邪,从而使少阳病症得以缓解。少阳病症中还有一个明显的症状就是不思饮食,“默默不欲饮食”。然而辰时对应的是十二生肖的龙。人们常用“龙虎精神”形容一个人高昂的精神面貌,辰时的胃就像是一条活跃的龙,这时候人会胃口大增,即使是病人也会有点食欲。早上的7点到9点是辰时,在这个时间段来站岗的是胃经。这时候,胃嗷嗷待哺,正好是吃早餐的时间,很多早上想赖床的人就是被这时候咕噜咕噜响的肚子叫起来的。胃是气血生化之源,饱餐一顿后,脾经当值,脾胃一起将食物消化成所需的气血精微,并输送到身体的各个角落,这样一来,身体各部士气大振,就能共同抵抗外邪。我们都知道阴阳协调,身体的气机才能顺畅。辰时,太阳朝气蓬勃地升起来了,占据着主导地位,整个大自然都处于阳盛阴衰的局面。人体内部也是一样,这样对人体的气机顺畅构成极大威胁。少阳病患者经常会有呕吐症状,这就是因为胃腑内气机不畅,胃气上逆就会呕吐。此时为了阴阳平衡,我们需要以摄取食物来协调人体内部的阴阳。食物是阴性的,所以,早上的一顿早餐有助于保持体内阴气和阳气处于平衡状态,不可缺少。生病的人都有这样一种经历:到了吃饭的时间,如果没有胃口吃饭,在之后的时间里病情就会加剧,感觉到全身无力,任疾病蹂躏。而如果吃了饭,就会有一种疾病突然减轻之感,就好像食物给了身体某些特异能量。其实,食物只是给身体补充了一些所需之气,增强了身体的抵抗力。
第二章 六大时辰,皆蕴含养生良机①
人是大自然的产物,大自然的运动变化与人的健康息息相关,昼夜交替、阴晴变幻都会对人体产生相应的影响。《伤寒论》里记载了六经病各有其欲解的时辰,而这些不同的时辰亦代表了大自然阴阳的盛衰转换,紧密关系着人体六经的气血盛衰。比如太阳病欲解的时间是9时至15时,这个时候大自然的阳气最盛,人体的太阳经经气最旺盛,对于被风寒郁遏的太阳病而言,是恢复缓减的绝佳时机。“参以天时,促其自愈”,是《伤寒论》务本论道的精髓,也是我们顺时而养的思想源泉。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