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会大学吧 关注:1,452贴子:100,941
  • 11回复贴,共1

青科前身:轻工部部属沈阳轻工业汇总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


IP属地:四川1楼2024-05-05 13:03回复




    IP属地:四川2楼2024-05-05 13:05
    回复
      橡胶科、造纸科



      IP属地:四川3楼2024-05-05 13:06
      回复




        IP属地:四川4楼2024-05-05 13:06
        回复
          1952.8-1956.5隶属于轻工业部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4-05-05 17:18
          回复
            1954年6月24日,中央人民政府轻工业部下令,将学校的造纸专业迁至天津,留下了橡胶专业,学校由此更名为沈阳橡胶工业学校。随着学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当时在沈阳文会中学基础上建设的学校规模已不能满足要求。沈阳橡胶工业学校校址附近前是马路、后为市委,缺少进一步延展的空间,学校必须寻找可供发展的新校址。

            位于沈阳南市区一经路3号的原校址
            新中国成立后,橡胶工业在青岛有了一定发展,许多大中型化工企业聚集于此,为学校开展实践教学、学生进厂实习提供了便利。从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的角度考虑,1954年12月,原中央人民政府轻工业部决定将原沈阳橡胶工业学校迁至青岛办学。

            学校由沈阳迁至青岛办学的请示及批复
            经过反复视察和论证,最后决定将校址选在青岛李村河入海口一处被称作“盐滩”的城中村。

            国家轻工业部教育司王东杰处长(右四)视察学校选址工作

            校址选在青岛李村河入海口一处被称作“盐滩”的城中村


            IP属地:四川6楼2024-10-30 21:41
            回复
              1954年6月24日,中央人民政府轻工业部下令,将我校原纤维造纸工艺专业教师、学生并入天津造纸工业学校,仅留橡胶1个专业,改名为沈阳橡胶工业学校。作为新中国第一所橡胶工业学校,当时有学生500多名,教职员工100余人。由此,我校这一国内最早设置的橡胶专业,成为自1950年起办学历史最长的“拳头专业”。
                当年的橡胶工艺专业教学计划表上,列明在三年学习时间中,理论教学共计106周,考试6周,认识实习14周,专业实习15周,假期12周。学习课程分为3大类:一是普通课,包括政治、语文、数学、物理、体育;二是基础课,包括制图、工程力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零件)、电气工学;三是专业课,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工业分析、橡胶机械设备、橡胶工艺学、成品半成品检查、橡胶工业的经济与组织、成本核算与工业会计、安全技术与防火技术。


              IP属地:四川7楼2024-10-30 22:28
              回复
                1950年8月,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设立“轻工业管理局工科高级职业学校” (简称“沈阳轻工业高级职业学校”),实行统一招考,招收来自全国各地的新生。

                沈阳轻工高职首届128名毕业生合影
                办学之初,学校校址还未选定,师生被临时安置在沈阳市市北区四马路上一个设施简陋的旧发电所内。1950级校友赵嘉澍对建校初期师生同患难、共进取的情景记忆犹新:学校刚成立时条件十分艰苦,以废弃仓库为校舍,以生产车间为教室。上课没有桌子椅子,学生就席地而坐;没有专业课教材,任课老师就边编教材边教学。同学们聚在大仓库里,时任党支部书记任楚和负责人刘振堂给大家分析国家形式,鼓励大家努力学习、报效祖国。正是这段同吃、同住、同学的艰苦岁月,师生们建立了异常深厚的感情。
                接管文会中学
                1950年9月16日,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轻工业管理局正式接管私立文会中学,自此,“沈阳轻工业高级职业学校”有了正式的校园。
                文会中学是一所教会学校,创立于1876年,初期为小学教育。1902年升级为高等文理学院,后称“奉天文会书院”,这是东北第一所高等教育学校。1919年,文会书院增设中学部。1924年,大学部因故停办,文会书院就此改为“奉天私立文会高级中学”。1949年,文华中学并入。

                文会中学校门
                文会中学被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轻工业管理局接管后,校长仍由原私立文会中学校长郭承权担任,全校学生重新编制,分为高职、高中、初中三个部分。高中3个班、初中8个班,共572人,为学校原有学生。新招高职学生128人,分橡胶和造纸2个专业,共3个班。10月3日,为庆祝工业部轻工管理局工科高级职业学校成立,于13∶00时举行首届学生开学典礼,10月4日正式开课。
                校园学习和生活
                学校地处沈阳北一经路东西两侧,东院内为教学楼、教导处、事务处、礼堂、宿舍等;西院内主要是原中学的教学楼和餐厅,校园总占地面积2万多平方米。接管文会中学后,设立了教导处和事务处两个机构,教导处下辖教务组、指导组、仪器组、图书室等;事务处下辖庶务组、会计组、文书组。随着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学校新建了化验室、教室、宿舍和水洗便所等。

                学校的校门、教学楼、礼堂
                学校开设的课程有国文、政治、俄文、数学、物理、体育、化学、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电工学、橡胶工艺、造纸设备等。任课教师是来自天津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高等学校的优秀人才。据1950级校友于芳周介绍,学生每天上午4节课、下午2节课,课余时间用来自习或搞文体活动。同学们总觉得时间不够用,拼命学习,即使是寒暑假也舍不得回家休息。
                学习之余,大家积极开展体育和文艺活动。校园有两个篮球场,平时打篮球,冬天到了,泼上水,这里就成了溜冰场。学校还有几十名学生组成的腰鼓队,每当节日活动,总能看到腰鼓队的表演。文体活动大大丰富了学生们的业余生活,也陶冶了大家积极健康的道德情操。


                丰富的业余生活


                IP属地:四川8楼2024-11-01 21:40
                回复
                  新中国成立后,橡胶工业在青岛得到集中发展,聚集了以原青岛橡胶二厂、六厂、九厂、同泰橡胶厂等著名企业为代表的众多大中型化工企业,生产轮胎、车胎、胶带、胶管、乳胶制品等,形成了一个橡胶制品和相关衍生产品的产业链。
                  当时沈阳的学校规模已不能满足要求,校址附近缺少发展的空间。而青岛的橡胶厂生产的品类比较齐全,有利于学生进厂实习。鉴于青岛橡胶工业在全国工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从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的角度考虑,1954年12月,原中央人民政府轻工业部决定将沈阳橡胶工业学校迁到青岛办学。
                  1955年,轻工业部指示将上海制药工业学校并入我校。合并仅一年后,又分为了两个学校,原先的橡胶专业迁往青岛橡胶工业学校,合并的制药专业迁往沈阳新建的沈阳制药工业学校。
                  如今青岛科技大学四方校区的校址,在60多年前是一处远离闹市的僻静之地。在李村河入海口南岸,有一个被称为“盐滩”的城中村。盐滩,顾名思义,就是晒盐的滩涂,这里自古以来就出产食盐,早先的村民世代以晾晒海盐为业。在新中国大规模工业建设的高潮中,盐滩古村落的宁静终于被建设者勘探的脚步声打破。
                  1956年1月23日,轻工业部批准成立了青岛橡胶工业学校筹备处,迁校工作正式拉开序幕。筹备处的建设者们来到青岛沧口四流路附近的这片盐滩,选址、测量、设计、动工,他们计划要在这块面积近200亩的土地上,建设一所秋季开学时能容纳960名学生的中等橡胶专业学校。
                  首期工程项目包括:教学大楼、教职员及学生宿舍、食堂兼礼堂、金工实习工厂、专业实习工厂、变电所、运动场等,总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占地10万平方米。在教学大楼中,设有教室、办公室、会议室、阅览室、绘图室、仪器室、药品室,以及各类化学实验室、物理实验室、金工材力实验室、电工实验室、原材料分析室、物理性能实验室、天平室和电热室等。新建学校的规模相比沈阳校园明显扩大,教学设施也更加充实完善。
                  据当时被任命为筹备处副主任的吴守儒回忆,3月5日正式开工,要求在9月中旬前完成教学大楼、3栋学生宿舍楼、2栋教工宿舍楼的建设任务。除了土建工程外,还要购置家具5000多件、体育设备700多件、仪器600多件等。
                  时间紧任务重,当时还面临着设计资料不全、建筑材料供应不足、劳动力配备不够等诸多困难。并且那时的施工技术水平低,除水泥搅拌机外几乎没有机械设备,要靠工人用木板托着砖头来回运送。筹备处也是人手短缺,最多时才配备了9个人,分别负责计划与统计、材料供应、家具购置、仪器设备购置、财务兼文书等工作。他们每天都忙得连轴转,回到附近的原橡胶二厂招待所休息时已到凌晨,但人人都是热情高涨地投入其中,全力推动着工程如期进展。
                  临近暑假时,筹备处的同志开始进行招生宣传工作。他们自己刻蜡版油印招生简章,到各个中学去张贴、分发、邮寄。我校招生受到广泛关注,学生报名踊跃,达1500人之多。
                  当时学校的总务主任蓝孝贤,在沈阳带领师生们为迁校积极准备,紧张有序地开展物资打包与分批装运的工作。他们起早贪黑、一丝不苟,严谨细致地把一件件教学用具、一摞摞图书资料整理装箱,连一张纸一根绳都没有落下。因此,我们才得以在60多年后的今天,仍然能看到建校初期那些弥足珍贵的档案资料,重温那段令人回味无穷的往事。
                  1956年8月,沈阳橡胶工业学校的师生们在完成暑期实习之后,分批出发,陆续迁往青岛。那时没有直达火车,途中在天津和济南设立了中转站。数百名师生和家属,携带着沉甸甸的图书资料、教学用具、实验设备,满怀着对全新校园的美好期待,前后历时一个多月,全部从沈阳迁来青岛。
                  9月19日,青岛橡胶工业学校举行了新学期开学典礼。自此,我校正式扎根黄海之滨的青岛,翻开了学校发展史的崭新一页。


                  IP属地:四川9楼2025-01-23 13:01
                  回复
                    1950年8月,由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统一招考,128名新生分配到“沈阳轻工业高级职业学校”(轻工高职)学习。当时学校正在筹备,校址尚未选定,沈阳市北市区北四马路旧发电所地址作为临时校舍。
                    这批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风华正茂、意气风发。虽然暂住在设施简陋、条件艰苦的废弃电厂里,却没有一个人抱怨。他们挤在临时用作宿舍的大仓库里,听党支部书记任楚和筹建时期负责人刘振堂讲学校纪律与国家形势。伴着齐唱《延安颂》的歌声,带着对全新学习生活的期待,“为实现第一个五年计划贡献全部力量”的坚定信念在每个人心中默默生根。


                    9月16日,轻工高职接办私立文会中学,该校原有高、初中学生,在轻工高职附设中学继续学习。出于办学连续性的考虑,轻工高职的校长仍由原私立文会中学校长郭承权担任。迁入文会中学校址后,经过整顿与调整,学校设教导处和事务处两个机构,教导处下辖教务组、指导组、仪器组、图书室、各共同科小组;事务处下辖庶务组、会计组、文书。清晰的办学框架勾勒出来,轻工高职于10月4日正式开始上课。
                    开课仅4天后,中共中央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热血沸腾的青年学子们,争先恐后报名参加军干校。甚至有人咬破手指写下血书,以表决心。学子们把炽烈的爱国激情转化为汲取和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强大动力,当年的校友回忆道:“每个人都玩儿命地学,晚上11点前没有人睡觉”。比学赶帮超的氛围异常浓厚,整个校园洋溢着不息的生机与旺盛的活力。
                    朝鲜战争打响后,沈阳的安全受到威胁。10月18日,轻工高职遵令疏散吉林。全体师生带着必需的教学和生活用品,匆忙挤上了开往吉林的火车。零下三十多度的严寒,也不能阻挡他们学习的热情。挤在吉林造纸厂内礼堂旁的小屋里,师生们坚持开展教学。没有课桌椅,大家就在地上垫上干草、铺上席子,身上裹着棉被,围坐在一起继续上课。后来实在冻得受不了,国家给每名师生量体定做了全套棉衣,为他们的学习生活提供了重要保障。两个月后,因吉林校舍另有别用,学校于12月4日复迁回沈阳。


                    IP属地:四川10楼2025-01-23 13:09
                    收起回复

                      1981年11月,山东省二轻厅与山东化工学院联合创办塑料成型加工工艺专业。


                      IP属地:四川11楼2025-02-03 16:3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