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切 是一个 沿用旧操作的一个让人 误解的词, 正确的理解 ,这个是 “邻面去釉”(inter-proximal reduction),缩写的表达是 IPR , 但是人们还是习惯的将 IPR 叫做 片切。 片切 早期的操作是 一个 砂轮片 经过 邻接触区,所以 会造成比较大幅度的 牙釉质损失,且片切过多,又缺乏好的外形恢复。
如今的 IPR 的操作工具很丰富, 有文献报道, IPR 经过优质的光滑车针和极细的砂条工具 进行去釉之后,还可以注意外形的保护,以及 抛光的功能。 这样的统计结果, 经过 规范合理操作的 IPR , 这些病例在后期统计中 : 曾经做 IPR的 邻面 , 极少出现新增的邻面龋齿。
总结一下:
1. 也就是说, 合理规范的 IPR ,并不增加新增蛀牙的风险。
2. 关键在于规范的操作。
3. 必须补充解释: 如果需要的间隙很小,患者并不适合 拔牙矫正, 那么 IPR 就属于两权相害取其轻者 的最合理的选择了。 如果不拔牙、不IPR 也能做出好效果的正畸病例,当然就没必要IPR, 问题是 放弃 IPR 的病例,往往 要在正畸效果上大量的妥协(比如接受 排齐牙齿后的龅牙突嘴,面型变丑破坏)
IPR 是 一个值不值得选择,以及不选择 IPR 应该选择其他哪个风险会更小 的问题。
to be or not to be ,
而不是单纯的说 IPR 好不好。
这就是我一个专业的正畸学博士, 以及华南地区第一个隐适美讲师(2013年成为隐适美讲师)的人给的专业的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