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教师培训吧 关注:60贴子:1,593
  • 0回复贴,共1

江西教师招聘面试说课稿:小学语文《赠刘景文》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尊敬的各位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我将依据2022年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素养要求,对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古诗《赠刘景文》进行说课设计。《赠刘景文》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写给友人刘景文的一首七言绝句,不仅体现了深秋景色之美,更蕴含了诗人对朋友的勉励与期望,是培养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以及思维发展与提升等核心素养的优秀素材。
一、教材分析
《赠刘景文》全文为:“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这首诗以秋末冬初的自然景象为背景,借物喻人,赞扬了刘景文如同那“傲霜枝”般的坚韧不拔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不仅能感受到古诗的语言美,还能体会到诗人的情感与哲思。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汉字积累和初步的古诗阅读经验,但对诗歌深层意蕴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仍需引导。他们对自然界的变化充满好奇,对友情和鼓励的概念有所感知,这为学习此诗提供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诗中关键词语的意义,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难点:深入理解诗人借景抒情的手法,以及如何将这种情感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四、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能正确朗读并背诵《赠刘景文》,理解重点词语如“擎雨盖”、“傲霜枝”的含义,尝试用自己的话描述诗句描绘的景象。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理解诗人如何借自然之景抒发对友人的赞赏和勉励之情,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象征意义的理解能力。
3.审美鉴赏与创造: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意境美,感受诗人对自然和友情的赞美,激发学生对自然美的感悟及对友情价值的认识,鼓励学生尝试创作简单的诗句,表达自己的情感。4.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古诗中的文化元素,如古代文人间的交往礼仪、对自然季节变化的审美情趣,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约5分钟)
情境创设:播放一段描绘深秋景色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用词语描述所见景象,营造诗意氛围,引出课题《赠刘景文》。
揭示课题:简要介绍苏轼及其与刘景文的友情,激发学生探索诗人通过此诗传达的情感和意蕴。
初步感知(约10分钟)
朗读指导: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注意停顿、重音,感受古诗的音韵美。
字词学习:利用多媒体展示生字词,采用游戏化方式,如“识字接龙”,帮助学生掌握字词。
深入解读(约15分钟)
分组讨论:学生分小组,每组选取一两句诗,探讨诗句背后的意义,如“荷尽已无擎雨盖”象征什么?“傲霜枝”又有何寓意?
师生共析:教师汇总各组观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中自然景象与人物品格的象征意义,强调“橙黄橘绿时”的美好寓意。
审美体验与创作(约10分钟)
意境描绘:请学生闭眼聆听配乐朗诵,想象诗中的画面,然后用彩笔画出自己心中的“傲霜枝”或其他诗中景象。
创意表达:鼓励学生尝试以现代语言改写诗句,或创作一首简短的小诗,表达自己对秋天的感受。
总结与拓展(约5分钟)
情感升华:总结本课学习内容,强调友情与坚韧不拔的精神价值,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体现这些美德。
课外阅读:推荐几首与季节变化相关的古诗词,鼓励学生课外阅读,拓宽文学视野。
作业布置完成一幅以《赠刘景文》为主题的图文结合手抄报,要求包含诗句、个人理解及创意元素。准备一个小故事,讲述自己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如何保持“傲霜枝”般的精神面貌。
通过以上饱满的教学过程,我们旨在让学生在学习《赠刘景文》的过程中,不仅掌握语言知识,更能深刻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提升个人综合素养。谢谢大家!
转自:易/公/教/育#江西教师招聘面试#


IP属地:江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4-05-18 10:45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