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诗,前人已有很多评述,大抵分为正反两面,前者论其积极乐观,字里行间皆是温暖,后者说其鄙弃俗世,背后是嘲讽冷笑。然而不论哪种解释,都无法准确展露逝世的诗人的真实想法,故此文旨在用更加合理的解释,窥探海子的内心世界,哪怕只是分毫。
我认为这首诗是诗人在现实与理想中徘徊的产物。他一方面渴望得到幸福,一方面又不愿沦落于尘世,在矛盾中挣扎,他写下这首诗。
第一句,“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明天”一直被视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直到学者杨四平在《在尘世寻找天堂》一文中提出新解,才使人重视到背后的黑暗。“从明天起”,意味着并非今日,从明天开始幸福,意味着今日不能够幸福。表面上充满希望的词句背后潜藏着现实的灰暗——这一点逐渐被世人认同。
然而,私以为这句话的意思不仅仅是对现实处境的绝望,而是仍然渴望着幸福的表现,因为“明天”之后还有个“起”字。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今天是今天,明天永远都不会到来,然而明天起还有无数个时日,都会成为“今日”。不同于最开始忽略“明天”一昧展示对生活的希望的解读,也异于作者把幸福留在永不会到来的未来的解读,我认为海子对现实怀有深深的绝望,把希望寄托于有朝一日。
做一个幸福的人,如同对全世界宣告般的誓言,是下定决心要去做的事情,在未来的某个明天。所以一开始,诗中充满着面对现实的无奈和对明天的期盼。在这种氛围里,诗人提出了“幸福”一词。
做一个幸福的人是怎么样的呢?“喂马,劈柴,周游世界”,这是作者诗中对幸福生活的诠释。
海子出生于农村,被称为“乡下人”,他的诗中常常出现“土地”“小麦”一类的元素,自然而普通,我们可以从他的成长经历中推测出,作者接触到了传统中幸福的标准,那是一种无需担心物质的悠然自得的生活。而“周游世界”则略有不同,是一种脱离农村充满惊喜的具有冒险的生活。这两者被巧妙融合在一起,构成幸福的标准。
然而这是作者内心对幸福的定义,还是阐述世俗观念中的幸福?纵使作者承认这种生活是幸福的代名词,这又是他想要追求的吗?海子一直拥有着“兼济天下”的理想,渴望自己的诗带给周围人重大改变,用诗歌成就生活,“我的诗歌理想是在中国成就一种伟大的集体的诗……”。志在拯救中国的海子安然于日常琐碎自然是不合常理的,那么,“劈柴,喂马”便是海子根据世俗观念认为的可以称为幸福的东西。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作者认为尘世幸福的要素之一是关心粮食蔬菜,热爱生活。然而他使用了“明天”,意味着作者在今日对粮食和蔬菜漠不关心,这是他选择的道路,用一生为理想的诗歌献身。这样看来,他获悉了尘世幸福的要素,却做出了另类的选择——他试图放弃尘世。
前文总结了尘世幸福“骑马、劈柴、环游世界、关心粮食和蔬菜”的表现后,作者却不仅仅满足于此,他说:“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房子”即住所,与前文粮食蔬菜联合构成温饱的标准,乃尘世之意,再自然不过。引人发问的是接下来的补充:“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作者对能达到幸福的房子提出了要求:要面朝着大海,即看得见海洋;要气候温暖,春花盛放。海子名为“海之子”,对海洋有着无限眷恋,而房子是庇护之所,“春暖花开”构成了庇护之地的环境,即作者渴望有一处接纳自己、承载理想的温暖之地。联合此时海子失恋不久的过往,我感受到了他的孤独。
然而现实是“面朝大海”与“春暖花开”具有冲突,不可能同时实现,这所房子只能成为作者心灵的幻想,他在尘世之外的幸福也将破碎。
因此,第一节陈述了作者认为的世俗幸福的标准,在这之上提出了自己对幸福的要求。然而他的想法与灰暗的现实相违背,成为不可能实现的幻影。所以即便作者想要在明天做一个幸福的人,他也不可能实现,明天不会到来。
那么作者能否转而追求尘世的幸福呢?他在执著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