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资料**********
.
杨露禅身世

----------------------------------------------------------------------------------------------------------
.
1931年编纂的《永年县志.拳艺论》杨露禅生平:
杨福同,字露禅,南关人,家贫,性和善。幼失怙恃,傭于太和堂药行为膳夫。行,固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之业也。杨以聪敏勤俭故得主人欢,特荐之于陈家沟。其村有陈长兴者,精太极拳,授徒于家,所谓牌位先生者是也。杨工作之暇辄习之,陈嘉其勤学,益指导之。
杨心领神会者十年,返里,贫如故,作小负贩。
邑某甲慕其技,多方结纳,遇之甚厚。杨感之,授以技。某固慧,点数年,尽得之。遂遭摈斥。杨愤,重寻牌位习之。三年返,而甲刮目相待,仍厚遇之。二年,又尽其术,鄙弃如前。杨愤甚,又寻牌位,誓必大成而后返。遂日夜兼习。陈怜其苦,尽吐其秘。又三年艺成。陈云:‘余之术已尽此,子可以去矣。’并戒以慎交等语。甲闻杨返,又交之。邀杨至其家,见机上多陈设,及与较技,杨故意将甲跌于机上,陈设尽碎。杨指其面曰:‘汝,小人,不可作耐久朋,慎勿交我,我去矣。’杨之名遂播,而永年之太极拳实基于此。
后游燕市为某王府教师。杨之名亦震,因有杨无敌之号。
----------------------------------------------------------------------------------------------------------
*
杨禄禅,名福魁,又名福同,字禄禅,“后到北京授拳时改为露禅”(见《广平府》一书),生于清朝嘉庆4年(1799年),卒于清同治11年(1872年),享年73岁。杨祖籍直隶广平府闫门寨村,少年时随父辈移居广府南关(今永年县广府城南关)。
杨露禅生于一个贫穷农民家里,“随父种田,稍大后打短工,当小贩”(杨振基书中记载)。
----------------------------------------------------------------------------------------------------------
.
清末民初金恩忠的《国术名人录》(1931年初版),其中有一篇《永年杨露禅》,这样写道:
“杨福魁,字露禅,直隶永年人,幼嗜技击,生性慈祥,尚侠好义,知名南北,曾拜河南温县陈沟村陈长兴为师,精习太极拳剑,为近代北方治太极者冠,其子侄辈,亦精技击,如班侯健侯等,皆能传露禅之衣钵,今上海习太极者,多为班侯再传弟子,海上武术名家陈微明,许禹生即其薪传也,杨露禅门弟子亦众,如李瑞东,即江湖人称之鼻子李。
杨聪明识书,以格致参入技击,故太极已入于不见不闻之化境,能贴壁悬空,自握其发,而能将自身提起,斯乃炉火纯青之功候也,凡习练太极者皆知之。
杨一生事迹,笔难尽述,年九十七,一日,命班侯健侯,召集徒子徒孙辈,聚会一堂,杨高坐堂内,徒众分立两侧,杨一一唤至面前,嘱咐勉励,后将太极拳之大意,一一详解之,徒众正静听之际,杨忽微微一笑,曰,老夫欲解脱矣,立即玉筋双垂,端坐而近(“近”字应“逝”之误——笔者),今北平太极专家杨澄甫,即杨氏嫡嗣,知名全国云。”
**
(1)《国术名人录》的文章说,杨露禅“幼嗜技击”。
按照杨家老辈人的说法,杨露禅幼年在家生活,少年时期才从老家阎门寨到达广府,随在外的父亲谋生。
通过在阎门寨村民中的调查了解得知,该村自古就有习武的传统。阎门寨流传的不是太极拳,而是大洪拳,又称太祖长拳。在杨式太极拳拳势名称及用法中,很大部分与洪拳相同或相近。有人还说,杨式太极拳仿像大洪拳的地方甚至比仿像陈氏太极拳的地方还要多。
(2)“杨聪明识书,以格致参入技击”。
在杨家老人的说法中,杨露禅是有文化的。因为杨的父亲是广府滏阳河漕运货栈的账房和经纪人,家庭的经济状况尚能具备让孩子读一点书的条件。杨父本人也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具有教幼年杨露禅读书识字的能力。
(3)文中说,杨露禅“年九十七”岁时去世,那是189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