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吧 关注:175,280贴子:4,352,613

杨露禅为什么不考武举?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近来,有“古代练太极拳的,考不上武举”的说法。
其实,武术文献里的不少知名拳师,也不是武举...
?
*
(这种信息,容易挑起某种情绪,淡定,请理性看待)


IP属地:河北1楼2024-07-08 16:38回复
    俗话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也先说---杨露禅:
    当代人常把 习以为常的看法,代入到古代人物的身上,认为古人应当如何如何。
    但,那些习以为常的看法,其实只是对历史的笼统认知。
    .
    杨露禅为什么不考武举?除了经济原因,那么--对参加科举的身世要求怎样?
    (1)清朝对“商籍”参加科举有限制。有人根据传闻--有人问杨露禅“办了什么货”,认为是商贩(并没有定论)。
    所谓的商人可以参加科举,那都是建立在商人附籍或寄籍的基础上的,也就是商人在当地购置田地房产和登记户口时,一口咬定自家是地主其中经商只是玩玩,而且他们都是以地主子弟的身份参加科举的。
    康熙六十年,广东设立商籍学额,专为盐商子弟入试科举。
    .
    (2)清代后期,科举还得讲究出身,对贫苦家庭甚至普通家庭的限制越来越多,有“冷籍”一说。
    “冷籍”就是三代以内没有考取过功名,就不能参加科举。
    实际上并非如此,其实是可以考试的,但必须付出一些“代价”。
    他们需要族里的头面人物认保,前须本县的廪生派保。其实这就成为了不少产业链,他们将担保做成了一份生意,发明“冷籍”的说法来吓唬贫穷的考生,要挟他们想要考试必须拿钱来,还狮子大开口。
    比如:
    张謇这样的“冷籍”家庭出身,一个秀才名额,少则要花费数百缗(贯)钱,多则几千缗。实在是负担不起啊。
    张謇当初的状况可是连入门级的初试都参加不了啊。为了不让自己的少年大志就此磨灭,张謇到处想办法,找到了自己的老师前来想办法。老师便让张謇假冒张铨的儿子。这样的代价就是考上的话需要支付20万文,就算没考上也得给张驹等人的考试费。


    IP属地:河北2楼2024-07-08 17:15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人家什么都不缺 做那个干什么 傻啊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4-07-08 19:40
      收起回复
        ------那时,杨露禅周围的谋生活影响。
        所处的环境圈子不同,谋生活的想法也不同。
        以前,有“初中毕业就上师范,提前工作养家”的说法。
        清朝的普通百姓,面对不可预知的科举,“学拳”也是相对现实的谋生之路吧。
        (在这儿,有人会说“杨露禅的格局太小”吗,他应当坚定的考武举,一定会光宗耀祖)
        .
        虽然1813 年天理教失败,
        但,仍然有民间武术团体 继续在直隶、山东、河南、山西等地传播(可以看做义和团的前身)。
        冀南乡村地区的民间武术群体,也在发展。
        .
        (后来杨露禅也想不到,竟然有八旗兵营的工作,比当乡村武术教师的待遇好多了,就把孩子接了过去,换个谋生环境)
        .
        --------------------------------------------------------
        如今,也脱离不了所在环境圈子的影响。


        IP属地:河北4楼2024-07-08 20:30
        回复
          武举人就不是一般人了,宗师是民间成就,武举人是官方成就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4-07-08 21:46
          收起回复
            杨露禅是文盲,后来成名了有没有上个扫盲辅导班就不知道了,就算扫过盲也是成年以后的事了,顶多识几个字,学不了多少文化。武举好赖是个官,是官就要会写公文,你说说杨文盲能考上吗?估计考的资格都没有,也不敢报考。


            IP属地:河北6楼2024-07-09 09:06
            回复
              举不起来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4-07-10 12:33
              回复
                **********参考资料**********
                .
                杨露禅身世

                ----------------------------------------------------------------------------------------------------------
                .
                1931年编纂的《永年县志.拳艺论》杨露禅生平:
                杨福同,字露禅,南关人,家贫,性和善。幼失怙恃,傭于太和堂药行为膳夫。行,固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之业也。杨以聪敏勤俭故得主人欢,特荐之于陈家沟。其村有陈长兴者,精太极拳,授徒于家,所谓牌位先生者是也。杨工作之暇辄习之,陈嘉其勤学,益指导之。
                杨心领神会者十年,返里,贫如故,作小负贩。
                邑某甲慕其技,多方结纳,遇之甚厚。杨感之,授以技。某固慧,点数年,尽得之。遂遭摈斥。杨愤,重寻牌位习之。三年返,而甲刮目相待,仍厚遇之。二年,又尽其术,鄙弃如前。杨愤甚,又寻牌位,誓必大成而后返。遂日夜兼习。陈怜其苦,尽吐其秘。又三年艺成。陈云:‘余之术已尽此,子可以去矣。’并戒以慎交等语。甲闻杨返,又交之。邀杨至其家,见机上多陈设,及与较技,杨故意将甲跌于机上,陈设尽碎。杨指其面曰:‘汝,小人,不可作耐久朋,慎勿交我,我去矣。’杨之名遂播,而永年之太极拳实基于此。
                后游燕市为某王府教师。杨之名亦震,因有杨无敌之号。
                ----------------------------------------------------------------------------------------------------------
                *
                杨禄禅,名福魁,又名福同,字禄禅,“后到北京授拳时改为露禅”(见《广平府》一书),生于清朝嘉庆4年(1799年),卒于清同治11年(1872年),享年73岁。杨祖籍直隶广平府闫门寨村,少年时随父辈移居广府南关(今永年县广府城南关)。
                杨露禅生于一个贫穷农民家里,“随父种田,稍大后打短工,当小贩”(杨振基书中记载)。
                ----------------------------------------------------------------------------------------------------------
                .
                清末民初金恩忠的《国术名人录》(1931年初版),其中有一篇《永年杨露禅》,这样写道:
                “杨福魁,字露禅,直隶永年人,幼嗜技击,生性慈祥,尚侠好义,知名南北,曾拜河南温县陈沟村陈长兴为师,精习太极拳剑,为近代北方治太极者冠,其子侄辈,亦精技击,如班侯健侯等,皆能传露禅之衣钵,今上海习太极者,多为班侯再传弟子,海上武术名家陈微明,许禹生即其薪传也,杨露禅门弟子亦众,如李瑞东,即江湖人称之鼻子李。
                杨聪明识书,以格致参入技击,故太极已入于不见不闻之化境,能贴壁悬空,自握其发,而能将自身提起,斯乃炉火纯青之功候也,凡习练太极者皆知之。
                杨一生事迹,笔难尽述,年九十七,一日,命班侯健侯,召集徒子徒孙辈,聚会一堂,杨高坐堂内,徒众分立两侧,杨一一唤至面前,嘱咐勉励,后将太极拳之大意,一一详解之,徒众正静听之际,杨忽微微一笑,曰,老夫欲解脱矣,立即玉筋双垂,端坐而近(“近”字应“逝”之误——笔者),今北平太极专家杨澄甫,即杨氏嫡嗣,知名全国云。”
                **
                (1)《国术名人录》的文章说,杨露禅“幼嗜技击”。
                按照杨家老辈人的说法,杨露禅幼年在家生活,少年时期才从老家阎门寨到达广府,随在外的父亲谋生。
                通过在阎门寨村民中的调查了解得知,该村自古就有习武的传统。阎门寨流传的不是太极拳,而是大洪拳,又称太祖长拳。在杨式太极拳拳势名称及用法中,很大部分与洪拳相同或相近。有人还说,杨式太极拳仿像大洪拳的地方甚至比仿像陈氏太极拳的地方还要多。
                (2)“杨聪明识书,以格致参入技击”。
                在杨家老人的说法中,杨露禅是有文化的。因为杨的父亲是广府滏阳河漕运货栈的账房和经纪人,家庭的经济状况尚能具备让孩子读一点书的条件。杨父本人也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具有教幼年杨露禅读书识字的能力。
                (3)文中说,杨露禅“年九十七”岁时去世,那是1896年。


                IP属地:河北8楼2024-07-10 13:37
                收起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杨露禅怎么学艺陈长兴”的几种说法----------参考《有关杨禄禅陈家沟学拳考》
                  ..
                  (1)慕名前往,十有余年
                  李亦畲的《太极拳小序》:“我郡南关杨某老禄,爱而往学焉,专心致志,十有余年”。
                  .
                  许禹生《太极拳势图解》(1921年):“时有杨露禅先生福魁者,直隶广平府永年人。闻其名,因与李伯魁共往焉。初至时,同学者除二人外,皆陈姓,颇异视之。二人因更相结纳,尽心研究,常彻夜不眠。牌位先生(按指陈长兴)见杨之勤学,遂传其秘。”(* 许禹生先生是杨健侯的弟子)
                  .
                  赵斌、赵幼斌、路迪民著《杨氏太极拳正宗》(1992年)中,他们有大致相同的说法: 杨禄禅自幼好武,青年时以挖煤为生,间为杂粮摊助理。一日见河南陈家所开的太和堂药店门前有人寻衅闹事,动起武来,药店掌柜手一举,闹事者就被抛出丈外。禄禅目之惊奇,竭诚求教,方知河南陈家沟陈长兴精于是技,于是三下陈家沟,向陈长兴学艺,前后约18年。陈长兴见其虔诚,传授全部秘诀,杨禄禅拳艺大成,后至永年、北京,终获“杨无敌”美称。(*赵斌老师是杨澄甫先师的侄外孙,幼年久居杨家,曾与杨澄甫先师在北京、杭州朝夕相处 )
                  -
                  .<杨禄禅“偷拳”的故事,出现于上世纪20年代,出版于1923年的《近今北方健者传》有“杨陆禅扮哑丐,偷拳陈清平”的说法。赵斌老师对偷拳之说不予置信。 >
                  陈微明的《太极拳术》(1925年):“长兴授徒数十人,广平杨先生露禅,名福魁,倾资从学。居数载,与同门诸人较,辄负。偶夜起,闻隔垣有呼声,越垣,见广厦数间,破窗隙窥之,其师正指示提放之术,大惊。于是每夜必窃往。久之,尽得其奥妙,隐弗言。长兴以露禅诚实,一日召授其意,所言无不领会。长兴异之,谓诸徒曰,倾心授尔,尔不能得,杨生殆非天授,非汝等所能及也。厥后与同门角,无不跌出丈馀。曰吾以报复也。技成乃归。长兴传杨露禅李伯魁陈耕芸诸人,惟露禅最精。”(陈微明是杨澄甫的弟子)
                  .
                  杨振基先生在《杨澄甫式太极拳》(1993年)中说,“我曾祖父(即杨禄禅)自幼喜欢武术,始学洪拳,且下过一些功夫。一天,我曾祖父在永年城西街太和堂药店对面摆粮摊时,有些地痞无赖去药店寻衅……被药店伙计们轻松收拾了。”杨禄禅决心学习此艺,后经太和堂掌柜陈德瑚“作为雇工介绍给陈家沟当时掌门拳师陈师长兴”。陈家对他开始有防范,经过一段时间“偷拳”,陈长兴见其虔诚,破例收徒,后来又再下、三下陈沟,终成陈氏门中之佼佼者。
                  .
                  (2)杨禄禅由武禹襄“派”往陈家沟学拳
                  此说见于武禹襄之孙武莱绪的《先王父廉泉府君行略》:“初道光间,河南温县陈家沟陈姓有粘是术者,急欲往学,维时设帐京师,往返不便,使里人杨福同 往学焉……”
                  (***武莱绪所述,与李亦畲所言杨禄禅“爱而往学焉”不符; 武禹襄小杨禄禅13岁,生于 1812年,若杨禄禅20岁到陈沟学拳,武禹襄才7岁,不可能派杨禄禅往陈家沟学拳)
                  .
                  (3)卖身为僮,凡三十年
                  此说见于唐豪、顾留馨的考证。
                  唐豪的《廉让堂本太极拳谱》考释附言及顾留馨的《太极拳术》中,都说杨禄禅因为家贫,十岁卖身为僮,凡三十年,陈长兴见爱,授之以技。唐豪是怎么知道这些事呢? 他说: “1930—1931年冬末春初,予居陈沟陈承五家月余,调查太极拳历史,始备悉其详”,他在叙述杨禄禅卖身为僮的过程之后说:“以上除德瑚官阶由族谱考得,余则承五亲授。”并说“当禄禅恢复自由时,己孑然一身,至永年托足居太和堂”。
                  (***十岁卖身为僮,三十年后恢复自由,四十岁时孑然一身......然而,四十岁时的杨禄禅,已经有三个儿子了。)
                  .
                  (4)先在太和堂学拳,后到陈家沟
                  这是永年“太和堂药店”最后一位掌柜、陈家沟陈德瑚的曾孙——陈萍的说法。
                  陈萍的《杨武太极始学“太和堂”纪要》(见《永年太极拳史料集成》)说,由于武汝清与陈德瑚为同科“进士”,武禹襄兄弟三人及杨禄禅,都是由陈德瑚引荐,先在太和堂药店掌柜王昶处学习陈式大架太极拳,嗣后,经掌柜引荐和武汝清的玉成,杨禄禅才到陈家沟陈长兴处深造。
                  (***武汝清为道光庚子1840年的进士,这年杨禄禅41岁,才学艺陈长兴? | * 陈萍之父是陈承五,陈承五告诉唐豪“杨露禅十岁卖身为僮”,而告诉陈萍“杨禄禅的师傅是王昶处和陈长兴”?)


                  IP属地:河北9楼2024-07-11 16:05
                  收起回复
                    ----------------------------------
                    杨露禅、杨班侯与梅花拳。
                    杨班侯、石盘亮与梅花拳。
                    .
                    在《纪念一代梅花拳宗师贾虎臣诞辰120周年专辑------塞外梅花精武魂》中,有辑录的一份传承图表,其中,赫然有杨露禅的名字。

                    .
                    石盘亮是杨班侯的门徒。
                    石盘亮,男,生卒不详,南方镖师,清末担任大同总兵府府督陈军门贴身侍卫;
                    以梅花拳、梅花枪闻名于武林,南方梅花拳传承中的杰出代表,清光绪年间开始在大同传艺,所传拳法主要是梅花拳械,入门以“花坛掌”规范功架。

                    石盘亮的门生--武铁,原名武祥(1863——1925),传承有“寅午连环拳”。
                    寅午连环拳,据传由杨班侯所创。石盘亮(大同府衙监斩官,人称“石没鬼”)传授大同人武祥(人称武铁师傅),后又传于大同人尹云先生(1902~1982,人称尹三师傅),现主要代表为姬才等人。
                    拳诀曰:“寅午连环站中央,斜身绕步逞刚强,两手一托封天地,天地两手变阴阳”。
                    ----------------------------------------------------------------------------------------------------------------


                    IP属地:河北10楼2024-07-12 14:55
                    回复
                      杨班侯曾传梅花拳......这意味着:那时,太极拳还没有名气。
                      --------------------------------------------------------------------------------------------------------------
                      常常有人这样写---“ 杨露禅学艺后,到京城一战成名,又多与人打擂,且出手见红 ”。
                      其实,这是“文学化(包括口头文学)”的表达方式。
                      .
                      依据现有的资料(李派传述的信息):
                      在1865年,富仲权给王兰亭介绍太极拳,那时,王兰亭没有学太极拳的意向;
                      在1868年,富仲权再次向王兰亭推荐太极拳,这时,王兰亭才去拜师杨露禅。
                      **
                      由此可见,杨露禅在京城并不是“一战成名”,从1850年左右进京,到1865年的初有口碑,经历了十余年


                      IP属地:河北11楼2024-07-19 14:59
                      回复
                        杨家在京城,多年期间不断丰富着杨家武艺。
                        揽雀尾,也从“单势”发展成了“组合招势”。
                        ******
                        早期的“揽雀尾”,应是单势。

                        .
                        李亦畬传下的“武氏太极拳”---懒扎衣



                        IP属地:河北12楼2024-07-21 15:51
                        回复
                          武家记述的“揽雀尾”------形似蓝鹊的尾巴

                          ******
                          太极拳传说中的“观蛇雀(鹊)相斗”,其中的雀(鹊),是----蓝鹊



                          IP属地:河北13楼2024-07-21 16:20
                          回复
                            武家记述的“揽雀尾”、李亦畬传下的“懒扎衣”,应是类同的。时间也很近。
                            ------那么,1855年左右的赵堡拳、陈沟拳,这第一个动作,也是这样的揽雀尾或懒扎衣吗?
                            按照招式动作的时间范围,在杨露禅去京城之前,陈长兴陈清平所传的,也理应是这个样式么
                            ..
                            ---------------------------------------------------------------------------------------------------------------------------------
                            展示一下------民国时期,陈子明汇编的“两仪堂本”拳谱,以题为“头套捶”及“太极拳”的拳谱招式为例。
                            .
                            陈子明抄录的这个“头套十三势”,与他人抄来的“太极拳”,前两个招式名称是“懒插衣、单鞭”;
                            那个有“十三势即十三折”文字的,应是陈鑫所传,前两个招式名称是“护心捶、懒插衣”(近于当代套路)。
                            .
                            再看看------文修堂本拳谱中的“头套捶拳架”,前两个招式名称是“懒插衣、金刚大捣碓”。
                            .
                            ***由此可知,在温县的套路中,确曾有以“懒插衣”打头的拳术。
                            .

                            【依照徐震的说法,黄框内的拳谱,是后来加进去的,字体与前后各页不同。
                            **「右兩則亦在兩儀堂本中錄出者......考書中有四頁,紙較黃而粗,字體亦與前後各頁不同,此兩則即載在四頁中者,蓋四頁非兩儀堂本所原有 」】
                            .

                            ------------------------
                            《器械叢集陳兩儀堂記》: 頭套十三勢拳歌、二套砲錘十五紅十五砲走拳、三套拳、四套、小四套、五套拳歌;太極拳( 一名十三勢,即十三折)、|二套錘、太極拳|
                            .
                            《文修堂本》:四套錘勢、五套錘攀勢、頭套錘拳架、二套錘三套錘失傳、砲錘架子十五紅十五砲走拳心用、
                            (槍法自序、陳鑫談論蔣僕的文章)


                            IP属地:河北14楼2024-07-22 16:10
                            收起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温县的拳谱套路,确实存在过第一个招式为“懒插衣”的拳术。
                              .
                              当前的赵堡太极拳、陈沟太极拳的“懒扎衣”,与洪洞通背拳的样式,是相似的。
                              但,金刚捣碓的前部分动作,类似于武家“揽雀尾(懒扎衣)”。
                              .
                              难道温县太极拳的早期拳术,第一个动作是“揽雀尾”的样式?
                              ------------------------------------------------------------------------------------------------------------------------

                              *
                              金刚捣碓的前部分动作,类似于武家记述的“揽雀尾(懒扎衣)”


                              IP属地:河北15楼2024-07-22 16:4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