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16楼的补充的一点更正和解释
1)根据现有测试,目前的确只能得出88在30度左右打0.95D的老VC/一战英国CA能够完整,目前还没有资料显示在航向角下的35度左右打0.85D的老VC/一战英国CA情况如何,另外88/No.5和91在是否碎弹的方面的差距目前也是一片空白(不过91大概率还是比88/No.5更强)。同时,在碎弹条件以外,91弹射击老VC/一战英国CA的穿甲能力也一定要比理论计算值要强不少,种种情况交错且资料缺少,非常难进行直接量化计算。而美弹打40度BTC的结果的确也印证了打大角度的难度,会不会碎这个问题大抵只能先放放了。
2)胡德的15英寸4crh MkXIIIa型穿甲弹的确射击30度12寸板的验收临界极限在1650fps左右,也不存在我在原文中提到的1900fps放宽标准的批次,但原文中我也只是错误的提了1900放宽批次的事情,下文的计算全都是基于1939年官穿算的。
3)由于目前各国新老甲差距测试数据太少,找不出老甲各个角度的修正值,对于老VC和日制新VC,只有日本人28年用40cm弹打20度的对比测试,而对于其他角度,目前尚无可用的修正值(特别是至关重要的25~30度),和二战英国新甲更是没法直接比。而要想把甲质差距全部量化计算,恐怕目前已知的信息量还很难以做到,所以我在16楼提了这只是个基本为了定性的纸面计算。
4)按照纸面的计算结果,胡德其实已经取得了不少对金刚主装免疫区下限优势了,而按照以上推论,其实胡德对金刚的主装免疫区下限优势会更明显,但这并不影响金刚对抗胡德的结论,即便胡德的12度12英寸主装能够在航向角下大幅度缩减对14英寸91弹的起爆穿深下限。但胡德的12度7英寸和5英寸的上装结构以及多层HT结构钢叠加形成的主水平防护无疑决定了胡德在二战甲弹对抗环境下将面临何等窘境,而1940年左右的胡德状况更是恶化了这一情况——按照RABURT给出的数据,1939年胡德拆除副炮后满载排水量仍然达到了48360吨,舰首吃水10.12米,舰尾吃水10.36米,虽然这一时期的胡德的作战常备排水量在Roberts和Burt的书中都没有记载,但是胡德在1932年的7月15日的作战常备登记中标为45450吨,尾部吃水9.7米,而1940年左右的作战常备排水量会比1932年的数据更大,吃水也会更深。平贺让纪念站上的胡德中央剖面中标注的吃水线位置对应数据为28英尺6英寸,在此情况下,胡德主装甲带的水上部分大概1.77米左右,而用此数据进行计算,1932年登记排水量下的胡德12英寸主装的水上部分只有0.93米左右,而二战状态的胡德无疑主装出水高度会更低矮。以1932年的数据计算,胡德侧舷水上部分16%左右的投影是12寸主装,而7寸上装和5寸上装分别占35%和49%,而二战状态胡德的主装出水投影占比将会进一步缩小。对于一艘没有完整装甲盒的老式舰来说,这无疑是十分糟糕的情况。
这意味着胡德侧甲的85%左右的投影区间都由次级甲带构成,而胡德没有经过大改,整个主水平-穹甲区域都是薄高张力结构钢叠加(动力段内侧30磅+30磅HTS,外侧-穹甲30磅+50磅HTS,药库段略好,3层40磅HTS叠加),甚至对于大口径炮弹的高速破片的防御能力都极其有限;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各国穿甲弹都有延时引信,能够在击穿第一层装甲引信启动后且有剩余动能的情况下继续向前飞行一段距离,以美国海军的14”/45 Mk1配1500磅Mk16-1为例,以110%,0.035引信计算,其在20km的距离下击穿20度航向角12度倾斜174mm后剩余存速仍有253mps,而日本海军的Type 41rd在此距离射击同样的目标时剩余存速达297mps,虽然此时入射角达35.5度,但是此时仅有0.5D不到,不会碎弹,考虑到胡德老式装甲的问题的话,剩余存速还会更高,而这意味着击穿胡德的次级甲带便能够对其核心区域造成极其严重的威胁——击穿次级甲带后的剩余动能足够捅破结构钢构成的主水平和穹甲,而次级甲带在胡德垂直防护投影中占比极大。

(随手一画,可能三根线和数值比例间距不太对,请谅解)
也就是说,面对日本海军的14英寸炮,胡德的主装甲带和炮座可能仍然存在一定的防护能力,但是次级甲带等其他位置在二战甲弹对抗环境下无异于裸奔,而胡德如果想使7寸次级甲带对日美海军的14寸也拥有防护能力,可能需要在50度甚至40度航向角下作战。
再加上隔代的火控差距,增重而过于匮乏的储备浮力,过低的GM导致抗倾覆能力较差,胡德的二战状况如何,可能真的难以评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