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jo奇妙冒险吧 关注:811,671贴子:6,321,476

【考据/分析】从咆哮者老板出自垮掉派文学到JO9主角团的悲剧隐患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如你所见这是之前那篇【致敬传奇甜甜圈教父乔鲁诺乔巴纳】经过精修后重新发上来的文章,除了考据还带点个人的分析——
因为我觉得自己两天前花了4个小时码了快5000字,但成品实际上由于是一边码一边发+一边挂着机战30刷战线的缘故,写的十分随意以及并不是那么漂亮。
就比如这标题就很随意。
因此就算别人满意了但我自己不满意,所以我决定修改之后再重新发一遍(结果改完之后字数就翻了一倍,已经超过1w+了):
包括对之前考据的一些拓展+完善,以及我自己对于现在的JOJO9的一些看法——
①第九部在创作上和前作的联系
②咆哮者老板设计现实原典(音乐+文学)入队主角团的可能性
先说结论做个导引:
①从主题角度上,乔乔篮子作为荒木对五六部主题的延续,在主题上从5和6的以古希腊式的命运悲剧作为主题,到9转向了莎翁《哈姆雷特》为代表的性格悲剧和近现代的社会派悲剧;
②从创作技法角度上,嚎叫者公司及老板引用KC第9专《Beat》的“The Howler”,实际上又是对该专辑背后的源流——即美国垮掉派文学的引用的同时,与乔迪奥、查明曼一起都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从垮掉派文学的角度切入,三者在未来的故事发展中能够达到角色背景、角色目标的统一(省流:嚎叫者老板会入队主角团);
③从叙事编排层面上,第二年【嚎叫者】的篇章又是第三年大事件的铺陈;同时接②,主角团有应该退场的角色,也有应该加入的角色(省流:会死的)。
④同③,这部在塑造和叙事上存在大量对第五部的自我致敬。
⑤老板的替身能力根据对替身形象+对“垮掉的一代”文化运动+“垮掉派”文学原典的分析,很有可能与【幻觉】、【致幻】相关。
⑥从主角塑造上,乔迪奥被安排为对位乔鲁诺的镜像角色,且这个主角对整个主角团而言相当危险。

——————————分割线——————————
事先声明啊,或许是我上班和开始健身之后人变得更务实了+我没我自己觉得那么感性,所以脑子里没其他人那么多阴谋论和激情,只能有一些依据现有事实的想法。以及我自己也对政治兴趣不大,所以我只能从故事创作的角度跟你聊这个,如果你想保持天马行空的脑洞那千万不要去上班()
以及,露露的内容和老警察的内容都给我删减掉了。我要啥时候有空的话打算另外开帖再写一写,这里先道个歉。
下边发正文。


IP属地:广东1楼2024-07-23 23:39回复
    在《荒木飞吕彦的漫画术》里头,荒木说过“布加拉提小队虽然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人组成的,但说到底他们都是社会的边缘人物。”无论是当初第五部郁闷痛苦(荒木自称)的创作经历,还是后来第六部开始一转风头,讲述人才辈出的美国佛罗里达。荒木早早就开始放眼于对黑暗的社会真实的描写并意图深入探讨——虽然当时编辑表示你不准写让荒木赶紧改掉,导致荒木大呼“Aieeeeeeeeeeeee!自我审查,自我审查为何?!”
    (包括画《剑风传奇》的三浦健太郎当年也深受其害)
    至于个中缘由当初关于【乔迪奥卖富强粉】这事已经在一年半前吐槽过了,有兴趣的个人可以去回去看这个帖子
    而到了第九部,荒木在经历7部的换刊后,终于能画他当初梦寐以求的【青年向】内容了。我们JOJO终于也有了自己的奈克瑟斯和君王者(虽然我并不喜欢君王者,和我不喜欢勇者王TV是一样的)。


    IP属地:广东4楼2024-07-23 23:50
    收起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所以,《乔乔篮子》有什么突出的点吗?
      故事以美利坚的夏威夷群岛为故事舞台,以乔迪奥这个卖粉的主人公和他哥哥展开故事,通过过去和现在两条线来回穿插和单元剧的叙事形式,在推进剧情的同时也补全了两兄弟的过去;同时,由于是青年向作品顺便能够更自由的向你展示美利坚末法之世的一个侧面。
      归纳起来,如果说《SBR》是对照前三部的宏大远征,《乔乔福音》是第四部小镇群像的延续,那《乔乔篮子》实际上就是对第五部浅尝辄止的【社会黑暗】的母题探讨的同时,结合了当下后疫情时代的背景展开创作——虽然我觉得现在再谈这个多少有点不那么稀奇。


      IP属地:广东5楼2024-07-23 23:51
      回复
        换句话说极端点,你连漫画都先不用看,你都能在这一作的Neta相关就窥见其端倪——
        如龙哥的替身【调情圣手】出自Sade的“Smooth Operator”,就展示了一个男骗子游走于女人之间,骗走他们的感情和钱财这样的黑暗真相(然后就安排了龙哥逛手表店这种上流场所的桥段);
        如乌萨奇的替身【稍等片刻】出自红王的“Matte Kudasai”,就通过编曲和演唱,倾诉因为一场情伤,美国是怎样变成一个令主人公心碎的国度;
        如校长的原型,美国70年代,最先定义Rapper的说唱歌手Melle Mel,其代表作“The Message”(尽管歌手自己并不喜欢这首歌)就细致描绘了美国贫民窟一个黑人小孩的悲惨经历;顺便,歌手上次出现在大众视野是几年前他怼Eminem不配代表说唱音乐和文化,然后阿姆前几年也骂了不少人。
        (虽然但是,阿姆你自己新专辑也支楞不起来啊,真不如Denzel Curry和Childish Gambino耐听)
        又如主角团的大本营——服装店Iko Iko,其出处出自著名的一首同名印第安民谣,通过恶毒残忍的词汇讲述了两个部落之间的冲突和斗争。
        至于老板的公司“嚎叫者”,我们后边再说。
        《乔乔篮子》的Neta选曲有意思的一点是他们大多结合在一起,主题就变成了“美国是怎样一个国家”——除了以上那几首,包括老警官的替身【峥嵘岁月】也是出自老牌摇滚歌手Bruce Springsteen的单曲“Glory Days”,以一个老登的视角描绘了往昔美国带给他的美好回忆(不如说Bruce的歌都快成老美工薪阶级必听曲目了)。
        在这些Neta曲目中,有人认为美国令人心碎;有人认为美国黑暗无边;有人认为美国商业区的名利场阴谋密布;有人认为美利坚这篇国土就是在血腥和斗争中起家的;当然,也有认为旧时代的美国是美好的——每个人出于出身、立场、职业,导致众人对美国的看法都有多不同;也正是或上流或底层;或穷或富;或吃公家饭或混黑社会;构成了《乔乔篮子》现今群像描绘的一个夏威夷社会。


        IP属地:广东6楼2024-07-23 23:57
        收起回复
          同时,在主角团方面回归了第三部的路线,即一边冒险、一边往一个已经成熟的队伍里招人的设计——就好比荒木用过去一年的时间描写了现今主角团的成型+招纳查明曼作为新血参与,然后第二年引入咆哮者公司这条线。

          并融入了第五部的创作理念,即“不存在大哥和小弟这样的上下级关系,小队也并不是靠友谊维系。”,有为了赚大钱的,有为了解开熔岩谜团这种涉及主线的,每个人都各有所求——虽然实际上五部并没有差三部多少;而且相比于《黄金之风》的所谓“孤独感”;《乔乔篮子》因为主打团战就已经与其没什么关系了(当然后边不好说)。


          IP属地:广东7楼2024-07-23 23:59
          收起回复
            第五部《黄金之风》因为大人的原因,更多的是着墨于黑帮火拼以及江湖仁义,再升华到灵魂觉悟,这种你从意大利犯罪片跳台去如龙片场都无违和的内容;
            而到了第九部,有警局、有大公司、有黑帮,社会各界的人参与到了作品中。也就意味着你能写的东西更多更广了,至于深不深,那是另一回事。总而言之就是:全社会都参与到了故事里,角色自身和整个社会从第九部开始都是命运共同体(命运啊~)

            所以,荒木跑去Ultrajump,其实就是图个开心。你在一个平台这不能写、那不能搞,换个年龄受众大点的平台给你限制器解除了,我觉得荒木这个从出生开始就不愁钱的富二代肯定很开心。


            IP属地:广东8楼2024-07-24 00:03
            收起回复
              所以相比于第五部,《乔乔篮子》是它的Max Plus版吗?
              我不好说。
              就像我从来不觉得青年向=有深度的保证。虽然现在也未必能看的出啥深度。
              而且我觉得不好说的地方大概和大多数人也不一样。
              就单说美术方面,起码我对这一部替身的形象设计很有意见——一些替身在设计上的【敷衍】,这点后面还会接着展开。
              实际上画的好和设计的好是两个概念,从美术设计的角度上来说,造型设计和能力设计如何表现,又是要拆分成两方面来谈的问题了。比如第四部的【英格玛】的替身,能力设计是受艾雪的《天与水》启发,那可和人家的造型设计没关系;同理查明曼初登场被荒木拿出来吹,那是荒木画技基本功好,而和查明曼的替身设计实际上又是两回事

              (意思就是说基本功好可以更好地实现设计的高完成度,但是没有设计语言,画技再好也是白搭。这点我有个以前认识的在读设计专业的网友,再看看《真女神转生》现在负责角色设计的土居政之,画技好结果苦于设计,甚至没有设计语言乱设计,可以说是太正常了。)
              设计思维是可以靠多看多思考,所有人都可以培养出来的。就像我喜欢【黄金体验】和【绯红之王】的设计语言。我觉得荒木二十多年前能画出【黄金体验】这个致敬石森章太郎+借鉴竹谷隆之设计+受埃及神话原典而创作出来的替身(没错我就是竹谷隆之铁粉)和【绯红之王】这个受cult片+朋克文化启发而创作出来的华丽性和视觉性拉满的替身就是比现在多少因为服老而搞出的简洁设计要好。他们的艺术性就是很高(当然要是不在乎艺术性我也觉得也是对牛弹琴)。
              就算是《乔乔福音》,这个点也已经有了受机器人作品启发设计出来的【软又湿】和借鉴【金属英雄】系列特摄《超人机梅塔特隆》的【天生完美】了。

              《乔乔篮子》现在有说法的,大概也就一个【十一月雨】这个有认为说是受路易丝·布尔乔亚的《母亲》启发而设计的替身了。至于其他的,我不好说。


              IP属地:广东9楼2024-07-24 00:12
              收起回复
                至于《乔乔篮子》这堆替身,除了天堂之门,我觉得这一部荒木在替身设计上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一些替身太【同质化】和【敷衍】了——这也是为什么我之前觉得拉胯的原因。
                但这样敷衍是可以理解的。
                鉴于以往到这个点也不会有这么多替身,除了第3部,这个时候一般也就5个替身登场(前辈客串的和第3部论外),这部到现在就已经9个替身,已经有潜力在数量上匹敌第三部了。所以为了堆量,你就不可能达到面面俱到,因为世界上就没有既要又要还能圆满成功的事情。比如健身,你就不可能跟着B站跟练一次练遍全身还能达到你想要的增肌效果,或者你不可能减脂还希望不掉肌肉。
                哦对了,《乔乔福音》也是既要又要,所以到现在还跟老头环DLC一样导致社群两极分化。
                换句话就是,为了堆量,荒木在个别替身方面明显做了取舍;没有,或者说不可能在所有人身上都做用心设计。这和角色定位有关、和角色在整个的比重有关。有的角色设定就是要拿来放长线的,和中途退场的,那就是两种待遇。


                IP属地:广东10楼2024-07-24 00:15
                收起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如果要排一个tierlist来表示“JOJO9主角团谁的替身是用心设计”了的话,乔迪奥、帕克、查明曼都可以上去。
                  不用心的就比如龙娜和乌萨奇,靠【转移】作为能力实际上又显得平庸和偷懒,而乌萨奇,如果复制能力也可以做吹点,那我觉得鬼子学院的超能力设计也可以被拿出来吹一吹()说白了,这种靠障眼法来迷惑人的能力,已经在队伍里有所重合了,甚至在前作就已经屡见不鲜。荒木从9连载到现在也并没有在【干扰】这一块玩出什么有新意的东西。

                  而用心的就比如被读者大吹特吹的查明曼。查明曼的替身初见之所以惊艳、之所以大家都觉得好,之所以可玩性相比于其他替身要高,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基于查明曼被荒木摆到了整个剧情线中一个相对重要的位置,就比如他是现在整部里唯三和【熔岩】这一主线挂钩的人(其他俩分别是露伴和老板),是不容易被替换掉的,所以,读者能感受到这个角色在设计上下的功夫明显和队里其他人是有差距的。
                  而正面对战,队伍里也已经有了乔迪奥这么一个Ace级选手。乔迪奥负责搁那下雨开炮,其他人搁那双击666(这点查明曼战最明显,MVP+输出基本是乔迪奥),我们四人对阵你肯定咔咔乱杀,我们负责咔咔,乔迪奥负责乱杀。他就跟种里的狼一样,谁要敢跟他僵持住,人家就敢擒住对手,加上自带【反社会人格L3】、【识破】、【一击脱离】等特殊技能,给人家逼急了,他就敢按下2887——是嘛,圣盾除了当高达,切形态可就是四条腿能困住强袭的蜘蛛。


                  而队里那些相对【同质化】的成员,又该怎么处理呢?我看了现在这堆替身,我只觉得主角团会经历一次大洗牌,说简单点就是,换队友;说不好听一点,就是可以代替你的人要多少有多少。


                  IP属地:广东11楼2024-07-24 00:28
                  收起回复
                    所以,“咆哮者公司”那个老板的登场就显得相当有必要了(虽然我觉得从现在开始说的这些荒木可能都没我想的多)。
                    老板这个角色提的有点晚,但说实话所涉及的内涵其实挺有意思(因为只出场那十几页,现在讲会有些过度解读,但反正后文就已经是建立在这段开始的过度解读了,无所谓了。这里只针对“The Howler”曲子和《Beat》这张专辑来谈论),其出处背后所蕴含的东西不仅和“嚎叫者公司”的出处,也就是和《The Howler》这首歌有关;而且,算是我自己在大学时也有所涉猎过的文化。


                    IP属地:广东12楼2024-07-24 00:35
                    回复
                      先谈谈老板身上的角色设计:
                      荒木在创作地域风浓厚的作品时喜欢在角色设计时沾点当地的元素来结合角色设计——
                      就比如5部全员的名字是出自意大利语;
                      再比如主角团的出生——乌萨奇。他的姓就出自夏威夷当地的民谣Aloha ʻOe。至于曲子谁发扬光大的呢?还是猫王的那张《Blue Hawaii》——就是【乔乔福音】里neta过得那张专辑(哦对了,乌萨奇的替身名也是出自红王那张《Discipline》的,荒木想暗示啥我不知道哦猜错了我不负责的)。
                      到了嚎叫者的老板也不例外。
                      他的名Acca出自拉丁语“Acca”,意为字母H的意思,还是在贴合其姓Howler。
                      就像安娜苏的替身在身上喜欢贴一堆D,老板身上的项链,也是挂着一只“h”字样的狼(狼→狼嚎→嚎叫),还是在“嚎叫者”这个名字上做文章。
                      对,还是“嚎叫”。
                      哦对了,这老板还是个喜欢日料的,所以开局就在回檀香山的飞机上和空姐一起品他从脚盆带回来的这个,啊,霓虹的海带高汤,跟空姐一起吃这个大果,顺便吹自己能咔咔乱杀,三天之内拿下北海道嗷。
                      顺便荒木画这段的时候是不是敏鬼上身了,也开始整一起吃美食=SOX那套了()
                      结果一下飞机,银行的人就跟老板宣布他破产了——老板道,堂堂完结;乔吊道,堂堂连载!
                      毕竟这要是最终BOSS的话,那开局吃瘪,这就是我们乔乔篮子的BOSS啊,其他漫画有没有这样的BOSS啊,真是破破又产产啊哈哈。


                      IP属地:广东13楼2024-07-24 00:44
                      回复
                        但话说回来,要讲“The Howler(嚎叫者)”这首歌呢,实际上又不得不聊到《Beat》这张专辑所蕴含的东西,也就是这张专辑创作的出发点——底蕴。
                        我一直觉得如果你想了解一个文化、一个作品,你就要去了解他的根源文化。
                        就好比国内说唱歌手——谟老师说的:要想真正听懂说唱,就要去听根源音乐。
                        《Beat》这张专辑在文化源流上起源于二战后“垮掉的一代(Beat Generation)”青年群体和及其衍生的“垮掉派”文学——以杰克·凯鲁亚克、尼尔·卡萨迪、艾伦·金斯堡等人发起的文学运动。
                        如果高中历史没改内容的话,二战后会有相关一小段内容是提及了“垮掉的一代”的(记得当时刷题也刷到过,当然因为涉及的东西太那啥课本上也不会细写)。
                        “垮掉的一代”作为战后的一代青年人,他们主张精神探索、探索东方佛道学说和灵修。你知道这群人奉上神位的新时代耶稣和《圣经》是啥吗?是唐朝一位叫寒山的隐士和他的诗集(此事亦在凯鲁亚克的《达摩流浪者》中有所记载)。


                        同时,垮掉的一代大力宣扬迷幻药物,鼓励SOX和这方面的探索,主张离经叛道、享乐主义,被誉为新时代的“波西米亚人”。别的不说,你就看漫画里老板开局这状态,如果《乔乔篮子》是在《快乐天》什么的刊物上连载的话,那恐怕老板就不是单纯跟空姐在飞机上搁那吃大果了,那是直接嗦冰和开趴了。
                        同时,“垮掉的一代”衍生的“垮掉派”文学——以凯鲁亚克的《在路上》、威廉巴勒斯的《L体午餐》和艾伦金斯堡的《嚎叫》(划重点,要考的),客观上又促进了美国出版业的自由化和解放。尽管凯鲁亚克自己在后头也是不断的在对“垮掉派”本身进行自我批判,但这一思潮确实对美国文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其中也包括音乐。
                        鲍勃迪伦、披头士、大门乐队,以及King Crimson——这群人皆深受垮掉派文化的思潮影响。
                        这就是为什么KC的第九专叫《Beat》——你既可以把它翻译为“击打”,也可以翻译为“垮掉的”。


                        IP属地:广东14楼2024-07-24 00:51
                        收起回复
                          《Beat》无论是在曲目上,还是歌曲内容上,都无不充满对“垮掉派”的致敬:
                          "Neal and Jack and Me"就致敬了杰克凯鲁亚克的成名作《在路上》。同时歌曲内容也cue到了凯鲁亚克的其他作品。
                          "Sartori in Tangier" 又描绘了垮掉派作家们的创作营。
                          "Neurotica"则是由垮掉派发行的同名杂志。
                          而"The Howler"这首歌正式出自艾伦金斯堡的诗《嚎叫》。
                          《嚎叫》这首及其意识流和充满了“垮掉派”文学的创作风格的诗,源于艾伦金斯堡的恐怖幻觉,充满了宗教元素、神秘主义,大肆对异/同性恋进行(那种方面的)极度猖狂的描绘,以及疯癫、狂乱的文字风格,展示了“垮掉的一代”自由张扬的文化内核。
                          该诗虽然以三行诗格式(Triadic-line poetry)开头,但在创作过程中金斯堡的文字风格开始转变,开始出现“基于固定基础句式的口语化长诗句”。
                          如果你接触过“毒电波”Galgame,诸如《对你说再见》、《终之空》这类作品,你对《嚎叫》这类通过“意和法”(parataxis,艾伦金斯堡对自己文笔风格的定义)、偏意识流的创作风格可能也就不会感到陌生。

                          无论是诗的第二、第三阶段的狂气咆哮、大段复读,以关于金斯堡的朋友们和当代人的故事和经历,用其粗犷、幻觉的风格以及狂放的性行为(特别是同性恋)的描绘,《嚎叫》都是在那个年代具有开创性的。


                          IP属地:广东15楼2024-07-24 00:55
                          回复
                            该诗问世后经历电台朗诵和反复出版,被誉为是美国文学的杰作之一。而"The Howler"这首歌充满了宗教审判的描绘便是对原作的致敬——
                            然后现在,《乔乔篮子》又来致敬这张专辑了。
                            《乔乔篮子》中老板的初登场就是在酒醉金迷和伤风败俗中登场的。(在最终boss的预设下)哪怕是对标迪亚波罗,他都显得不算那么老谋深算,开局因为熔岩机制更是吃了瘪丢了人,初印象实在是算不上好看。与其说是向前边那堆反派有什么高远的上天堂一类的追求,这位老板体现的就是非常纯粹的享乐主义以及消费主义。某种意义上这老板可以和吉良凑一桌。
                            他替身脸上的花也充分体现着这种乐观精神——就,村上隆的太阳花嘛,也是强调这种乐观情绪。
                            而【嚎叫】这首诗源于艾伦金斯堡的恐怖幻觉,充满迷幻与狂气的风格,实际上又和“垮掉的一代”这一文化运动主张精神探索和对致幻药物的宣扬具有相关联。而“The Howler”整首歌的歌词,又何尝不是充满了狂气迷幻的风格?
                            而关注老板替身背部的话不难发现:替身的背部是一对排气孔。

                            荒木并非没有在以【气体】这一方面设置过能力——【紫烟】就是一个替身,通过毒气进行包括福葛自己在内的无差别攻击。而【紫烟】的原曲,吉米·亨德里克斯的“Purple Haze”,实际上就是致幻药物的影响下自己的幻觉。
                            而回归源流,对致幻药物的宣扬,也是“垮掉的一代”这群人的“努力成果”。KC无非也是这一文化思潮影响,因此作品里也一样充满了迷幻色彩。结合替身造型(花的意象+排气孔)和回归原典去看,我推测老板的替身能力是与【致幻】、【幻觉】有关的。


                            IP属地:广东16楼2024-07-24 01:00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但是,和【机制】这一概念截然不同的是,“垮掉的一代”这一文化运动本身,就打破了很多东西——打破审查制度,促进出版自由、xing观念和自由、独品合法化、促进摇滚乐的发展和崛起——本身就是一场突破旧有观念和革新文化的,充满离经叛道的打破【旧机制】的亚文化运动。
                              尽管在美利坚下,文化解放是一回事,但是富人只会更富、穷人只会更穷,最终谁能在【机制】中获益,还是受钞票和皆级影响。而到了JOJO里,通过【熔岩】家大业大的老板无非就是这种【机制】的获益者。老板的登场要真愿意解读为去探讨【皆集】还是啥东西,那就是荒木的事了。
                              但就连杰克凯鲁亚克自己在生涯后期(这个时候他自己也没几年活了)在巴黎接受访谈时所认为的那样:他认为『垮掉』是一件好事,客观上来说确实促进了社会更加自由化和精神解放。
                              但是,现在的『垮掉』已经只是单纯的,沉醉于迷幻和SOX的堕落主义——也就是经典的劣币驱逐良币。
                              比如吉他之神吉米亨德里克斯:不可否认作为迷幻摇滚的代表,溜冰和LSD确实为他的摇滚创作带来了独特的灵感;但因为药物和名利的双重影响下他逐渐变得自大狂妄,最后也是因为安眠药而导致窒息离世。
                              所以你再去看《乔乔篮子》的老板——在后疫情时代的当下,同时也是《乔乔篮子》的时段下,再谈Sox带来的进步已经不值一提。老板搁那在飞机上开银趴、炫富,说自己分分钟拿下北海道,无非只是单纯的堕落罢了。
                              可如果人家真是打算作为最终BOSS的话,那为什么要让人家从登场之初就经历从天上到地下的落差呢?


                              IP属地:广东17楼2024-07-24 01:06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