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钗与宝玉的金玉良姻才是“百年作合”的天命真配5
宝钗与宝玉婚后之所以能够夫妻恩爱、鹣鲽情深,乃是因为二宝原本就是思想意志层面上的真知己。在愤世嫉俗、淡泊出世方面,宝钗与宝玉之间原本就具有“钗、玉二人形景较诸人皆近”的高度精神契合。尽管宝玉因为宝钗劝他读书仕进,婚前一度误会和疏远了宝钗。但这种误会和疏远却又非常表面的东西,丝毫不能改变二人本质上的精神相通。故此,一旦误会解除,又立即可以断环重合、恩爱甜蜜。
关于宝玉对当时官场黑暗的痛恨,前人多有提及,不必赘述。而脂评本《红楼梦》亦同样有大量文字描写了宝钗的愤世嫉俗:
一是第32回中宝钗讥讽贾雨村的投机钻营:
“这个客也没意思,这么热天,不在家里凉快,还跑些什么!”(第32回)
此处,宝钗对于贾雨村之类赃官的反感之情,鄙夷之态,已经溢于言表。
二是第38回宝钗作《螃蟹咏》“讽刺时事”、“借蟹讥权贵”:
宝钗接着笑道:“我也勉强了一首,未必好,写出来取笑儿罢。”说着也写了出来。大家看时,写道是:
“桂霭桐阴坐举觞,长安涎口盼重阳。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
看到这里,众人不禁叫绝。宝玉道:“写得痛快!我的诗也该烧了。”又看底下道:
“酒未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余禾黍香。”
众人看毕,都说这是食螃蟹绝唱,这些小题目,原要寓大意才算是大才,只是讽刺世人太毒了些。(第38回)
三是第42回“蘅芜君兰言解疑癖”时,宝钗更是一竿子扫倒当时所有读书做官的男子,认为当时竟没有一个可以辅国治民的好官,全都是“读了书倒更坏了”、“竟不如耕种买卖,倒没有什么大害处”:
“男人们读书明理,辅国治民,这便好了。只是如今并不听见有这样的人,读了书倒更坏了。这是书误了他,可惜他也把书遭塌了,所以竟不如耕种买卖,倒没有什么大害处。”(第42回)
由此可见,宝钗之所以要劝宝玉读书仕进,根本就不是要宝玉去做贾雨村那样的赃官,正好相反,她恰恰是期望宝玉通过掌握权力,来消灭这些“禄蠹”、“螃蟹”,以实现澄清玉宇的正义理想。正所谓“酒未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是也!这与宝玉痛恨官场黑暗的立场乃是根本一致的。所不同者,宝玉直接就选择了逃避,宝钗还打算奋力抗争一下,实在不行,再隐退下来,从事“耕种买卖”也不迟。不过是同一立场、同一目标下的两种不同的路径选择而已。
不仅如此,宝钗、宝玉在佛、道等出世哲学方面也有灵魂相通的基础。比如,第22回宝钗在自己的生日宴上,将《山门·寄生草》推荐给宝玉,便当即引起了宝玉强烈的精神共鸣:
宝钗笑道:“要说这一出热闹,你还算不知戏呢。你过来,我告诉你,这一出戏热闹不热闹。是一套北《点绛唇》,铿锵顿挫,韵律不用说是好的了,只那词藻中有一支《寄生草》,填的极妙,你何曾知道。”宝玉见说的这般好,便凑近来央告:“好姐姐,念与我听听。”宝钗便念道:
“漫揾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
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
宝玉听了,喜的拍膝画圈,称赏不已,又赞宝钗无书不知,林黛玉道:“安静看戏罢,还没唱《山门》,你倒《妆疯》了。”说的湘云也笑了。(第22回)
事实上,也正由于脂砚斋比后世读者更清楚地看到了宝钗、宝玉在思想意志层面上的精神契合,所以特意指出了书中“钗、玉二人形景较诸人皆近……二人之远,实相近之至”、“钗与玉远中近,颦与玉近中远”的基本事实:
奇文!写得钗、玉二人形景较诸人皆近。何也?宝玉之心,凡女子前不论贵贱,皆亲密之至,岂于宝钗前反生远心哉?盖宝钗之行止,端肃恭严,不可轻犯,宝玉欲近之,而恐一时有渎,故不敢狎犯也。宝钗待下愚,尚且和平亲密,何反于兄弟前有远心哉?盖宝玉之形景已泥于闺阁,近之则恐不逊,反成远离之端也。故二人之远,实相近之至也。至颦儿于宝玉似近之至矣,却远之至也。不然,后文如何反较胜角口诸事皆出于颦哉?以及宝玉砸玉,颦儿之泪枯,种种孽障,种种忧忿,皆情之所陷,更何辩哉?此一回将宝玉、袭人、钗、颦、云等行止大概一描,已启后大观园中文字也。今详批于此,后久不忽矣。钗与玉远中近,颦与玉近中远,是要紧两大股,不可粗心看过!(庚辰本第21回双行夹批)
显然,在脂砚斋看来,宝玉和宝钗原本就具有“较诸人皆近”的本质。只是因为宝钗“举止恭严”、宝玉“不敢狎犯”等表层隔膜,才导致了二人表暂时的疏远。但宝钗勇于“讽刺时事”、“借蟹讥权贵”,这样的愤世出世精神,却又是跟宝玉灵魂相通的。所以,一旦误会澄清,二人仍然会表现出“较诸人接近”的本相。相比之下,黛玉跟宝玉狎昵之至,但在思想意志层面上反倒隔膜不通。故曰:“钗与玉远中近,颦与玉近中远,是要紧两大股,不可粗心看过!”
(配图:川剧《薛宝钗》,王玉梅 饰 薛宝钗)
宝钗与宝玉婚后之所以能够夫妻恩爱、鹣鲽情深,乃是因为二宝原本就是思想意志层面上的真知己。在愤世嫉俗、淡泊出世方面,宝钗与宝玉之间原本就具有“钗、玉二人形景较诸人皆近”的高度精神契合。尽管宝玉因为宝钗劝他读书仕进,婚前一度误会和疏远了宝钗。但这种误会和疏远却又非常表面的东西,丝毫不能改变二人本质上的精神相通。故此,一旦误会解除,又立即可以断环重合、恩爱甜蜜。
关于宝玉对当时官场黑暗的痛恨,前人多有提及,不必赘述。而脂评本《红楼梦》亦同样有大量文字描写了宝钗的愤世嫉俗:
一是第32回中宝钗讥讽贾雨村的投机钻营:
“这个客也没意思,这么热天,不在家里凉快,还跑些什么!”(第32回)
此处,宝钗对于贾雨村之类赃官的反感之情,鄙夷之态,已经溢于言表。
二是第38回宝钗作《螃蟹咏》“讽刺时事”、“借蟹讥权贵”:
宝钗接着笑道:“我也勉强了一首,未必好,写出来取笑儿罢。”说着也写了出来。大家看时,写道是:
“桂霭桐阴坐举觞,长安涎口盼重阳。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
看到这里,众人不禁叫绝。宝玉道:“写得痛快!我的诗也该烧了。”又看底下道:
“酒未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余禾黍香。”
众人看毕,都说这是食螃蟹绝唱,这些小题目,原要寓大意才算是大才,只是讽刺世人太毒了些。(第38回)
三是第42回“蘅芜君兰言解疑癖”时,宝钗更是一竿子扫倒当时所有读书做官的男子,认为当时竟没有一个可以辅国治民的好官,全都是“读了书倒更坏了”、“竟不如耕种买卖,倒没有什么大害处”:
“男人们读书明理,辅国治民,这便好了。只是如今并不听见有这样的人,读了书倒更坏了。这是书误了他,可惜他也把书遭塌了,所以竟不如耕种买卖,倒没有什么大害处。”(第42回)
由此可见,宝钗之所以要劝宝玉读书仕进,根本就不是要宝玉去做贾雨村那样的赃官,正好相反,她恰恰是期望宝玉通过掌握权力,来消灭这些“禄蠹”、“螃蟹”,以实现澄清玉宇的正义理想。正所谓“酒未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是也!这与宝玉痛恨官场黑暗的立场乃是根本一致的。所不同者,宝玉直接就选择了逃避,宝钗还打算奋力抗争一下,实在不行,再隐退下来,从事“耕种买卖”也不迟。不过是同一立场、同一目标下的两种不同的路径选择而已。
不仅如此,宝钗、宝玉在佛、道等出世哲学方面也有灵魂相通的基础。比如,第22回宝钗在自己的生日宴上,将《山门·寄生草》推荐给宝玉,便当即引起了宝玉强烈的精神共鸣:
宝钗笑道:“要说这一出热闹,你还算不知戏呢。你过来,我告诉你,这一出戏热闹不热闹。是一套北《点绛唇》,铿锵顿挫,韵律不用说是好的了,只那词藻中有一支《寄生草》,填的极妙,你何曾知道。”宝玉见说的这般好,便凑近来央告:“好姐姐,念与我听听。”宝钗便念道:
“漫揾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
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
宝玉听了,喜的拍膝画圈,称赏不已,又赞宝钗无书不知,林黛玉道:“安静看戏罢,还没唱《山门》,你倒《妆疯》了。”说的湘云也笑了。(第22回)
事实上,也正由于脂砚斋比后世读者更清楚地看到了宝钗、宝玉在思想意志层面上的精神契合,所以特意指出了书中“钗、玉二人形景较诸人皆近……二人之远,实相近之至”、“钗与玉远中近,颦与玉近中远”的基本事实:
奇文!写得钗、玉二人形景较诸人皆近。何也?宝玉之心,凡女子前不论贵贱,皆亲密之至,岂于宝钗前反生远心哉?盖宝钗之行止,端肃恭严,不可轻犯,宝玉欲近之,而恐一时有渎,故不敢狎犯也。宝钗待下愚,尚且和平亲密,何反于兄弟前有远心哉?盖宝玉之形景已泥于闺阁,近之则恐不逊,反成远离之端也。故二人之远,实相近之至也。至颦儿于宝玉似近之至矣,却远之至也。不然,后文如何反较胜角口诸事皆出于颦哉?以及宝玉砸玉,颦儿之泪枯,种种孽障,种种忧忿,皆情之所陷,更何辩哉?此一回将宝玉、袭人、钗、颦、云等行止大概一描,已启后大观园中文字也。今详批于此,后久不忽矣。钗与玉远中近,颦与玉近中远,是要紧两大股,不可粗心看过!(庚辰本第21回双行夹批)
显然,在脂砚斋看来,宝玉和宝钗原本就具有“较诸人皆近”的本质。只是因为宝钗“举止恭严”、宝玉“不敢狎犯”等表层隔膜,才导致了二人表暂时的疏远。但宝钗勇于“讽刺时事”、“借蟹讥权贵”,这样的愤世出世精神,却又是跟宝玉灵魂相通的。所以,一旦误会澄清,二人仍然会表现出“较诸人接近”的本相。相比之下,黛玉跟宝玉狎昵之至,但在思想意志层面上反倒隔膜不通。故曰:“钗与玉远中近,颦与玉近中远,是要紧两大股,不可粗心看过!”
(配图:川剧《薛宝钗》,王玉梅 饰 薛宝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