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修行吧 关注:23,283贴子:3,105,598
  • 2回复贴,共1

六祖惠能的“孝道”精神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作者:吴孝斌
六祖并不是从小就出家,不顾母亲,而是安顿好了母亲才去参五祖,六祖母亲于六祖33岁时亡故,六祖才出外弘扬佛法,所以,某些人不要信口开河。
(一)鬻薪养母
  惠能,俗姓卢,唐代新州(今新兴县)人,原籍河北范阳(父卢行瑫于唐初被贬新州,落籍夏卢村),生于唐太宗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三岁失怙,母子孤寡。《宋高僧传》本传称其“纯淑迂怀,惠性间出,虽蛮风獠俗,渍染不深。”因家境贫寒,母亲靠着帮别人做缝补针线活,一点点把惠能拉扯大,惠能稍长以卖柴为业养母度日。后在买柴中听闻《金刚经》有悟,他人(安道诚)见惠能有慧根,动员其往湖北黄梅弘忍大师处参学,惠能因惦记家中老母的生计问题而不忍心前往。安道诚受其孝心感动,遂出银一百两(《坛经》中是十两)给惠能,惠能于是细心地将母亲吃穿等全部安排妥善,才放心前行。
  《祖堂集》载:父早亡,母亲在孤。艰辛贫乏,能市卖柴供给。偶一日卖柴次,有客姓安名道诚,欲买能柴,其价相当。送将至店,道诚与他柴价钱。惠能得钱,却出门前,忽闻道诚念《金刚经》。惠能亦闻,心开便悟。惠能遂问:“郎官此是何经?”道诚云:“此是《金刚经》。”惠能云:“从何而来,读此经典?”道诚云:“我于蕲州黄梅县东冯母山礼拜弟五祖弘忍大师,今现在彼山说法,门人一千余众,我于此处听受。大师劝道俗,受持此经,即得见性,直了成佛。”惠能闻说,宿业有缘。其时道诚劝惠能往黄梅山礼拜五祖,惠能报云:“缘有老母家乏欠阙,如何抛母无人供给?”其道诚遂与惠能银一百两,以充老母衣粮,便令惠能往去礼拜五祖大师。惠能领得其银分付安排老母讫,便辞母亲。
  (二)至孝事母
  惠能母子相依为命,惠能对母亲是孝顺极致。契嵩《传法正宗定祖图》卷一即记惠能“初以至孝事母”。
  关于惠能“至孝事母”的事迹,在清代光绪年间出版的《宣讲博闻录》“孝子成佛”中对惠能有详细的介绍:“贫而事母李氏甚孝。买薪度活,日以酒肉奉母,自食粗蔬。每秋凉,携母衣被到市场易新棉花,己衣敝絮。夏折松毛覆屋瓦,恐母受暑。有地师数宿其家,感其孝笃,一夜方深,犹闻其为母搥骨。母睡熟,始出与谈。地师曰:‘子诚孝行。吾尝见吉地,非大福者不敢授,君孝德可当之。’遂引至山头指之曰:‘此可发富贵。’又引至龙山曰:‘此地可出佛。’佛祖(指惠能)曰:‘富贵子孙受福耳,吾闻一人成佛,九代超升,夫富贵易为恶,不难陷宗祖于地狱,若得长与父母宗祖天堂安乐,于心慰矣!富贵何为哉?’地师曰:‘此念可成佛矣!况得吉地哉。’遂指以葬法而去。后葬祖父于此地,今新兴县龙山寺傍坟是也!葬后佛祖颖悟。”
  由此可见,惠能之孝是由心而发,因而能达到“至孝”之谓。
  (三)养母终老
  关于惠能母亲终老之事,虽未见于《坛经》记载,但普遍认为惠能是事母终老的,具体有两种情形。
  一是惠能“去黄梅之前老母尚且健在”。徐文明先生在其《中土前期禅学史》中认为:“《历代法宝记》云其十七年在俗期间,或在新州,或在韶州,或隐居四会、怀集间,就已经暗示他曾回新州事母”,“老母在家没人照顾,惠能必不肯中途在曹溪逗留。惠能在弘忍处必会言明此事,弘忍又是一个孝子,自然不会让惠能多待,五祖匆匆付法,令其南行,这恐怕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惠能既已得法,必然先新州侍奉老母,万无中途先至曹溪停留许久,又隐于四会、怀集,不再忆起相依为命的老母之理。如此六祖应先归新州,经六年,至三十岁(667)时方离家,此时大概其母已经去世,享年五十六岁,不然六祖也不可能远游。”
  二是惠能“至孝事母”直至母亲过世后才去黄梅学法。《宣讲博闻录》“孝子成佛”中记载:“及母死,守墓泣血三年,子然一身,悟破红尘,闻湖北蕲州黄梅县东禅寺五祖忍大师在彼主化,遂往黄梅谒五祖。”杨曾文先生也注意到了惠能母亲与其经历的关系,他在所著的《唐五代禅宗史》中认为惠能闻《金刚经》而欲往黄梅投师是实,“但因为老母在堂,不能立即前往”,“唐咸亨元年(670)慧能年33岁,母亲已去世,便取道韶州曹溪(今广东韶关)北上求师学习佛法。”
  (四)讲经传孝
  作为大孝子的惠能大师在给徒弟及信众讲经说法时,特别强调孝道的传承。《六祖坛经》在“疑问品第三”惠能所说的《无相颂》中,他特别强调修行要与儒家的孝道联系在一起:“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并说:“但依此修,常与吾同处无别。若不依此修,剃发出家,于道何益?”
  对于出家修行这个问题,儒释两家意见显然是相违的。传统佛教的教育是让人舍弃父母亲情而出家;而儒家强调“父母在,不远游”,子女随时要侍奉父母,不仅在生活上照顾,还必须遵从他们的意志。惠能将两者进行了很好的融合,他说:“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东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恶。但心清净,即是自性西方。”因为“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他主张修习佛法不在于地点,只要个人心中保持纯洁,无论是寺院还是家中都可以实现,而者都必须要在世间进行修行磨练。
  (五)临终报恩
  惠能大师虽然长期在外弘法,但始终将故乡及父母挂在心头。在其圆寂的头一年(即延和元年(712))惠能大师命门人回家乡在国恩寺(其故宅)建报恩塔,以表报答父母恩德之意。《传法正宗记》卷六载:“尝命建浮图于新州国恩寺,及其年之六月六日,復促其倍工疾成。然国恩寺盖其家之旧址也,为塔之意乃欲报父母之德耳!”


IP属地:江苏1楼2024-08-11 15:07回复
    他都骂祖师了还能听你说的?拉黑就行了


    IP属地:贵州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4-08-11 19:44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