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记载:公元1668年7月25日晚8时许(清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时),山东省南部的郯城县发生了8.5级地震,震中位于北纬35.3度、东经118.6度,震中烈度达Ⅻ度。
现代估算的这次地震震级达到里氏8.5级,震中为郯城,受灾最为严重的是郯城、临沂和莒县,有感范围涉及河北、辽宁、山西、陕西、河南、江苏、安徽、湖北、江西、浙江、福建等十余省及中国东部海域,有文字记载的受震地区达400余州县,总面积近100万平方公里。
但到底郯城大地震的震中在哪里呢?
根据现代一帮地质学阀们搞出来的郯庐地震带说法,郯城大地震大致是在临沂,莒县和郯城交界附近,大概位置如下:

所有断裂带方向都指向东北-西南,刚好也跟号称的郯庐地震带走向相符:


但根据最新的科技及理论,以及公认的全球板块划分,郯城附近的京杭大运河刚好是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交界,在交界线附近发生特大地震也就顺理成章,同时大运河的走向却是完全相反:东南-西北走向

明眼人一看就发现问题了,这两个理论是完全相反的:根据郯庐地震带理论郯庐地震带横穿郯城,发生特大地震合情合理,但断裂走向是东北-西南;根据全球板块划分理论,郯城在板块交界附近,发生大地震也是顺理成章,但断裂走向是东南-西北方向
如果下图的断裂带分布是经过考察验证准确的,其实我们可以发现郯城正好处在这两大理论的十字交叉点上:

两种理论似乎都能成立,但又很明显两种是完全相反的方向!
到底哪一种更合理更准确呢?历史记载有无可用信息呢?仔细查看古人当时的一些历史记载,终于发现一些蛛丝马迹:
郯城:“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时地震,有声自西北来...据《康熙郯城县志》)
沂州(今临沂):“地震有声,自西北来...据《康熙沂州志》)
泰安:“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时忽有白气冲起,天鼓忽鸣,城随大震,声如雷鸣,音如风吼,隐隐有戈甲之声,或自东南震起..(据《康熙泰安州志》)
峄县:“地大震,在在陷裂山崩,城垣尽堕,民居倾覆无算,男妇多被压死……自此三年中,地屡震不息。”(据《康熙峄县志》)
“峄县申:地震,黑气如云,大吼如雷,城乡房屋十倾八九,自戌至卯大震三次,小震不计其数,居民损伤甚多。”(据《客舍偶闻》)
滕县:“地大震,有声自西北来...据《康熙滕县志》)
同时蒲松龄当天正在稷下(大约临淄)做客,他写道:“忽闻有声如雷,自东南来,向西北去。”
所有这些古籍包括很多很严谨的县志都明确写明了断裂造成的巨响都是在西北-东南方向。
如根据此类历史记载信息再加现代勘探的已有断裂带,我们可以做个大胆推测,郯城大地震震中根本不在郯城附近,而应该是西北-东南方向的某处:

真正的震中应该在当时的峄县境内,即现在的枣庄境内(山区,不在当时县城附近)。这样正好可以呼应历史记载的各个方位,如从郯城记载看,首先破裂的震中地点是从西北方向往郯城而来。
但很多人会发问:震中不在郯城,但为何郯城造成的影响却最大?
其实看看汶川大地震我们就可以很好理解了:汶川大地震震中在汶川县映秀镇,沿着西南-东北龙门山走向快速破裂,结果对100公里外的北川县城(破裂横穿县城)造成毁灭性破坏,而汶川县城,映秀等地造成的损失由于人口基数,离破裂带距离远近,造成的损失倒还没有北川严重。但我们不会命名此次地震为北川地震,而是100公里外的汶川地震!
现代估算的这次地震震级达到里氏8.5级,震中为郯城,受灾最为严重的是郯城、临沂和莒县,有感范围涉及河北、辽宁、山西、陕西、河南、江苏、安徽、湖北、江西、浙江、福建等十余省及中国东部海域,有文字记载的受震地区达400余州县,总面积近100万平方公里。
但到底郯城大地震的震中在哪里呢?
根据现代一帮地质学阀们搞出来的郯庐地震带说法,郯城大地震大致是在临沂,莒县和郯城交界附近,大概位置如下:

所有断裂带方向都指向东北-西南,刚好也跟号称的郯庐地震带走向相符:


但根据最新的科技及理论,以及公认的全球板块划分,郯城附近的京杭大运河刚好是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交界,在交界线附近发生特大地震也就顺理成章,同时大运河的走向却是完全相反:东南-西北走向

明眼人一看就发现问题了,这两个理论是完全相反的:根据郯庐地震带理论郯庐地震带横穿郯城,发生特大地震合情合理,但断裂走向是东北-西南;根据全球板块划分理论,郯城在板块交界附近,发生大地震也是顺理成章,但断裂走向是东南-西北方向
如果下图的断裂带分布是经过考察验证准确的,其实我们可以发现郯城正好处在这两大理论的十字交叉点上:

两种理论似乎都能成立,但又很明显两种是完全相反的方向!
到底哪一种更合理更准确呢?历史记载有无可用信息呢?仔细查看古人当时的一些历史记载,终于发现一些蛛丝马迹:
郯城:“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时地震,有声自西北来...据《康熙郯城县志》)
沂州(今临沂):“地震有声,自西北来...据《康熙沂州志》)
泰安:“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时忽有白气冲起,天鼓忽鸣,城随大震,声如雷鸣,音如风吼,隐隐有戈甲之声,或自东南震起..(据《康熙泰安州志》)
峄县:“地大震,在在陷裂山崩,城垣尽堕,民居倾覆无算,男妇多被压死……自此三年中,地屡震不息。”(据《康熙峄县志》)
“峄县申:地震,黑气如云,大吼如雷,城乡房屋十倾八九,自戌至卯大震三次,小震不计其数,居民损伤甚多。”(据《客舍偶闻》)
滕县:“地大震,有声自西北来...据《康熙滕县志》)
同时蒲松龄当天正在稷下(大约临淄)做客,他写道:“忽闻有声如雷,自东南来,向西北去。”
所有这些古籍包括很多很严谨的县志都明确写明了断裂造成的巨响都是在西北-东南方向。
如根据此类历史记载信息再加现代勘探的已有断裂带,我们可以做个大胆推测,郯城大地震震中根本不在郯城附近,而应该是西北-东南方向的某处:

真正的震中应该在当时的峄县境内,即现在的枣庄境内(山区,不在当时县城附近)。这样正好可以呼应历史记载的各个方位,如从郯城记载看,首先破裂的震中地点是从西北方向往郯城而来。
但很多人会发问:震中不在郯城,但为何郯城造成的影响却最大?
其实看看汶川大地震我们就可以很好理解了:汶川大地震震中在汶川县映秀镇,沿着西南-东北龙门山走向快速破裂,结果对100公里外的北川县城(破裂横穿县城)造成毁灭性破坏,而汶川县城,映秀等地造成的损失由于人口基数,离破裂带距离远近,造成的损失倒还没有北川严重。但我们不会命名此次地震为北川地震,而是100公里外的汶川地震!